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曾家岩站点的“巴·掌书”轨道交通驿站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供图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2024年4月25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开展的重庆市公共图书馆“巴·掌书”进轨道交通项目在重庆轨道交通多个站点亮相,让阅读实现在方寸之间。一年来,该项目如同一颗文化种子,在重庆这座山城的脉络中生根发芽,满足着市民及游客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巴·掌书”书籍摊开如巴掌大小,便于携带、易于阅读,可以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人都是有阅读需求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的阅读需求进入了‘休眠’状态,而我们做的这个项目,恰恰是唤醒他们的阅读需求。”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共服务处处长张富伟说。
重庆素有“8D魔幻城市”之称,轨道交通不仅联通百姓生活,也成为时下“网红”打卡点。“巴·掌书”项目选择在人流集中或具有文旅特性的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建设,辐射商圈轨道站点、都市游热门轨道站点、公园休闲轨道站点、贯通机场及高铁的轨道站点,并建成71个“巴·掌书”自助借阅柜,覆盖10个行政区,在全市2000多个图书借阅点实现通借通还。
在张富伟看来,唤醒群众阅读需求的第一步,就是引起注意。“考虑到轨道站点这类公共空间中视觉信息繁多、冲击大,我们在设计‘巴·掌书’自助借阅柜时,力求让它更显青春活力,选用了明亮的黄色为主,整体色彩搭配醒目,在公共空间中极易被注意到。”张富伟说。
在书柜设计方面,项目组精心规划了小书仓的数量,并精准设定了每个小书仓的尺寸,确保书籍放入后,读者能轻松取出。“起初,我们计划全部采用小书仓设计。但考虑到部分读者可能会从图书馆借阅普通开本的图书,为方便归还,我们特别增设了30个大书仓。”张富伟说,如此一来,各种尺寸的图书,借阅柜都能妥善收纳,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在“巴·掌书”自助借阅柜前,市民游客可凭身份证、社保卡(电子社保卡)、渝快码、公共图书馆一卡通读者证(虚拟读者证)等借阅图书,还可以通过“巴·掌书”微信小程序进行在线办证、书目查询,真正体验到“零费用”“随处用”“随身用”的便利。
为保证读者阅读需求以及全市范围内图书通借通还背景下各图书馆的正常运作,“巴·掌书”自助借阅柜一次可借阅图书数量最多为8本。通过后台监测借阅数据,工作人员在每年固定4次集中更换书籍的基础上,日常会结合群众需求小范围更换图书。
群众需求是项目组选书的核心依据。项目启动前,项目组通过参考公共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实时借阅数据,确定借阅需求,在保障经典图书、畅销读物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场景特点和读者碎片化阅读需求,针对职场人员、学生、老年人、游客等不同群体提供适合的专题书目。张富伟说:“选书时,我们还会进行质量把控,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多轮筛选,剔除内容过时、装帧易损的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每本“巴·掌书”上都贴了一个小程序二维码,扫描即可查找书柜位置,了解每个轨道站点书柜中的图书情况,并可以直接通过电话沟通问题和需求。“关于图书的反馈意见,我们收集后会及时传达给图书馆。图书馆会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参考这些反馈对藏书进行补充完善。”张富伟说。
围绕“巴·掌书”主题,全市图书馆化身“一个图书馆”共建共享共活动。创新开展阅读快闪、行走的图书推广、汉服合影等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阅读推广活动,进一步激发市民的阅读热情,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及旅游公共服务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
“巴·掌书”项目实施9个月时,文献流通率即已达158.7%,借阅册次2.1万,借阅人次1.9万。张富伟表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市民并非不需要阅读,而是在现实中缺乏便捷、易获取的图书借阅服务。前期调研与实践成果均表明,“巴·掌书”项目切实满足了群众的阅读需求。“目前,我们也收到各方反馈,希望扩大‘巴·掌书’的覆盖范围。高铁站点、景区、商圈等场所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张富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