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疏两地少年儿童在木棉树下欢歌起舞 广州市文化馆供图
今年三四月,广州和其对口支援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往来频繁,共同谱写出一篇穗疏同心、文化润疆的春季乐章。
当新疆鹰笛遇见岭南木棉
3月19日至26日,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青春对话”在广州上演——疏附县明德小学的17名少先队员和广州的50多名师生开展舞蹈排演和研学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驻疏附县工作队、疏附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以艺术教育、非遗研学等形式搭建穗疏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抵达广州当天,疏附县的孩子们直奔广州市文化馆,与荔湾区青少年宫粤剧舞蹈中心的小演员们合作,打磨提升原创广场舞《粤疆娃娃唱大戏》。“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排练厅里,两地小演员结对搭档练习。23日下午,在广州市文化馆千人广场,身着京剧戏服与新疆民族服饰的小演员集体登场,在广东高胡与新疆手鼓的乐声中表演了《粤疆娃娃唱大戏》,获得市民和游客的一致称赞。
据节目编导陈华介绍,该作品灵感来源于疏附县孩子在课间操练京戏,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展现“文化润疆”下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石泉说,新疆舞的热情奔放和京剧身法的飒爽英姿在作品中融合,打破了传统艺术门类界限,新疆孩子将维吾尔族舞蹈“三步一抬”融入岭南舞的“云手”,荔湾少年则用粤剧“趟马”的步法重构新疆铃鼓舞的旋转节奏。
“孩子们一到广州,眼里全是新奇和兴奋,拼命吸收新知识。他们说看到了大城市的繁华,学到好多新的艺术技巧,还认识了好多广州的新朋友。”疏附县明德小学副校长谷静说,两地舞蹈创排始于2024年7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馆、荔湾区青少年宫的领导和文艺骨干前后5次到学校就新节目的创演反复打磨,让两地的文化交流既广泛又深入。
3月22日至25日,疏附县明德小学的孩子们在广州开启研学之旅:在永庆坊体验广州老城区的历史变迁和焕新活力,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粤剧历史、领略岭南文化,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追寻红色记忆,在广州市文化馆沉浸式体验传统技艺……精心设计的研学路线,让天山脚下的孩子读懂岭南文脉,也让羊城少年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彩。
荔湾区青少年宫党支部书记、主任喻晓伶表示,此次荔湾区青少年宫为两地学生开展的“穗疏同心 携手同行”艺术创作交流活动,是一次深化粤疆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地域理解的生动实践。相信这段难忘的经历,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创新和梦想的种子,激励他们在追梦路上携手同行。
当热瓦普遇上粤剧
4月1日至8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由13名文艺工作者组成的艺术团,赴疏附开展“文化润疆”系列活动。艺术团深入田间果园、农贸市场、文化馆、歌舞团和民族乐器村,与当地民间艺人、基层文化工作者交流互动。
在田间果园,艺术家与疏附农民共话农耕文化,感受刀郎木卡姆的悠扬旋律与劳动号子的交融;在农贸市场,他们记录下维吾尔族商贩的吆喝声,将市井烟火变为创作素材。在疏附县文化馆和歌舞团,两地文化工作者以舞会友、以歌传情,维吾尔族青年展示了热情奔放的麦西来甫,广州文艺工作者则带来极具岭南风韵的粤剧水袖,传统与现代、边疆与南国的艺术在这里碰撞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从乌帕尔镇群众“村晚”到辽园镇“巴旦木百姓大舞台”,广州文艺工作者以惠民演出传递情谊。粤剧《彩云追月》里的琴声、歌声与疏附县非遗项目都塔尔琴的琴声彼此呼应,疏附民间艺人用热瓦普等民族乐器弹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广州文艺工作者听得热泪盈眶。在民族乐器村,广州文艺工作者虚心求教,学习都塔尔、手鼓的演奏技巧,更惊叹于匠人用桑木雕琢、制作乐器的匠心。“这些乐器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疏附人传承千年的精神密码。”疏附县文化馆馆长麦麦提艾力说。
在“穗疏文艺携手行,共谱团结新乐章”联合演出中,广州文艺工作者为援疏工作队量身打造的原创歌曲《我为疏附而来》压轴登场,维吾尔族姑娘们用灵动优雅的舞姿,让歌词中“颗颗石榴籽心心相依”的情景跃然眼前。
“当热瓦普遇上粤剧,奏响的不只是旋律,更是血脉相连的和声。”疏附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相遇,既是艺术互鉴的旅程,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写下了鲜活的注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文艺工作者将岭南文化的婉约灵动注入边疆沃土,疏附的多元民族文化则拓展了湾区文艺的创作视野。从田间到舞台,从技艺传承到情感共鸣,两地文艺工作者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共同撒播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