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历任皇帝中,有这么一位如同流星般的君王,他的亲政时间只有七年。对内主张变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国力兵力。对外摒弃割地求和的政策,使西夏称臣纳贡,攻取邈川、收复青唐。
正在这欣欣向荣之时,“流星”也燃烧殆尽。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病逝,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若假年,是否能改写南北两宋的命运,再造汉唐盛世呢?
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非宋朝莫属。在文学方面,宋词的出现,使得中国的诗词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绘画方面,宋朝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郭熙的《清明上河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作品。宋朝的经济成就也非常显著。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生产技术和设施得到大量的改善,生产效率飞速提高,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这个时期,汴京和临安,被誉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
宋朝的军事实力和外交政策上一直备受诟病,普遍被标签化为弱宋,大怂等,实际上宋朝的军事实力并没有那么弱,宋朝的军事制度是非常先进和完备的。然而越是如此,越让人感到痛惜,客观上就不说了,历史总有就定论和托词。主观上来说就是,谁也打不赢,各种割地,各种议和,从北宋变成南宋,最后宋都没有了。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乱战。同时立国以来,就将“崇文抑武”定为国策,对武将的态度一直都是防范和压制。“守内虚外”的政策也削弱了其对外军事能力,朝堂上更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天然的形成文强武弱的局势。为什么?很简单,文人造反没有刀子,就是纸老虎。那么朝堂上是一片清明,并没有!武人不是对手,那么就怼同僚、怼皇帝,都想“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可最后都变了味儿,官僚机构十分臃肿庞大,“党争”二字贯穿南北两宋。
宋神宗在位时,希望通过王安石变法来富国强兵,可是变法触犯特权阶级的利益,而这些特权阶级最大的支持者是皇太后。同时手段酷烈,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受到部分大臣的反对。最终是王安石罢相,变法不了了之。自身也因为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元丰八年(1085年)病逝。
宋哲宗赵煦,就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于同年三月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元祐,登基之时只有9岁,因为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也就是宣仁皇太后代为执掌政权。
宣仁皇太后掌权之后,起用司马光等支持旧法的大臣,将主张变法的官员都逐出朝廷,新法逐渐被废除。
国家军国大事皆由宣仁皇太后与几位大臣共同处理,年幼的赵熙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认为赵煦年幼无知,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在朝堂上,赵煦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高太后奏事,背朝赵煦,也从不转身向他禀报。因此,赵煦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到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宣仁皇太后崩逝 ,赵煦开始亲政,改元“绍圣”。“绍”是绍述之意,指继承前人所为,“圣”则指的是宋神宗,明确表示要继承宋神宗新政“革除弊端、强国富民”的理念。在新政中重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制度。并追谥王安石为“文”,贬黜一批支持旧党官员,其中就是被后人所熟知的“苏轼”。
人心的欲望是不可揣测的,更何况是这帮怼天,怼地的“士大夫”。支持新政的新党派人士,变得为了党争而党争,一味的打击守旧派,只想着斗倒对手,来巩固自身的权势,致使新政的举措流于表面。
在赵熙没有亲政的时候,面对西夏,旧党实行怀柔政策。何为“怀柔政策”?就是人西夏还没有开始打你,只表现出有这个意图的时候,就首先给西夏跪了,把自己的国土给人家,还舔着脸说“礼仪之邦,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到底是哪个本书里讲的道理?难道就没有听过“一寸山河一寸血”吗!
而朝堂的新旧党争愈演愈烈的同时,西夏又在蠢蠢欲动。守旧派提出应该沿用怀柔政策,赵熙力排众议,启用老将章楶,原因是章楶主张,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应立即反攻,占据地理,攻敌必救之处,让敌人疲于奔命,在各处伏击,一举歼灭。
宋朝真的没有能打的将领吗?其实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最著名的当属“岳飞”,但岳飞却死于“十二道金牌”。面对章楶,赵熙认同他的军事主张,也给予充分的信任。
之后数年之间“洪德城战役”,章楶一面轻兵袭扰,一面在附近所有水源投毒,西夏大军久攻未果开始撤军时,发兵出击,截断西夏军,使西夏大败,宋军此役斩得首级千余,坠崖及被毒死者无法统计。
“两次平夏之战”,章楶逐步收复被西夏占据的军寨,打的西夏俯首称臣。《宋史》记录“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骑兵在古战战役中的优势不言而喻,而组建骑兵最大的难点是在战马。元符二年(1099年)赵熙决定重启河湟之役,借由青唐吐蕃内部出现分裂,收复青唐地区,获得优质的牧场,解决宋军战马不足的问题。
这数年的战役以及取得战果,完全不像是宋朝能干出的事,一改之前只能“怀柔”的外交局面,弱国无外交,腰杆硬了才能直起身来说话。
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刘氏(即昭怀皇后)生下一子赵茂,赵熙大喜。次月赵茂夭折,四日后小女儿也病逝,骨肉接连离去,使赵熙病重,无法上朝。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日,赵煦在福宁殿崩逝,年仅二十五岁。
宋神宗故去,有赵熙继任,赵熙故去,却没有人继承他的遗志。一直不愿意写赵熙的庙号,他逝后庙号为哲宗,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是否会被称为宋武宗呢?至于他之后君王,则是他的弟弟赵佶,没错,就是“靖康之耻”的宋徽宗赵佶。除此之外,和这位相关的还有“蔡京”、“宋江”、“方腊”等名字,这里就不做多言。
宋哲宗赵熙的一生,少年继位,被祖母架空,亲政之后文治武功也毁誉参半吧,并没有解决朝堂上党争的问题,也没有改变武人的地位,如同流星一样,让宋朝看见希望,却又快速的消散。一边告诉自己,这世间没有如果,一边又在想,如果赵熙多活几年,是否又是不一样的历史呢?现在岳飞都不算民族英雄了,元朝不是外族,呵呵!也许吧。本来想写个总结式的结尾,但是突然就不想写了,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