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从来没有停止过被吐槽。国家落后的时期,被吐槽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没有创造力,所以科技都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国家富强之后,又被吐槽过度竞争,学业负担过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吐槽这些的人,是希望孩子们不用刻苦学习就能掌握超越他国青年的知识?还是觉得“快乐教育”挺好,孩子们长大了能自食其力就可以了,认为去餐馆打工、去工厂拧螺丝和写字楼里上班没区别?或者认为国家的科技国防需要的优秀人才可以凭空产生?

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看到华国的发展,知道这种发展的源动力在于其源源不断产生的优秀人才。曾经他们以为,高端科技会被他们牢牢控制在手中。因为他们对高端设备和科技的封锁设下了严密的控制,对于先进的设备不允许出口给华国,先进的技术交流和资料不允许华国参加、接触,对“知识产权”进行严格的保护。他们认为做完这些之后,华国的科技永远也赶不上西方。这种制裁最初确实有效,以高价卖给华国落后先进水平两三代的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国际上没有丝毫竞争力;国~防装备也是落后两三代,离开海岸对他们构不成丝毫威胁。但是高考恢复短短的40多年以后,华国科技在几乎所有领域都达到了领先或先进水平。西方的企业没有科技的优势之后,在竞争中一败涂地。这让西方的精英开始反思自己的快乐教~育模式,英国开始全面使用华国的数学教材,美国也开始呼吁向华国学习。英美是西方国家的风向标,它们开始转向的时候,其他西方国家随后就会模仿跟随。

现在的国人,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极其反感。说我为什么要吃苦?我生下来是为了享福的,不是为了吃苦的。是啊~有福享谁愿意吃苦呢?可是这个“福”它能凭空产生吗?是,很多人父母那一辈吃苦积累下来了不少的财富,让他们自小就生活优渥,长大之后也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但我们也都知道兴业不易,败家却很快。一个决策失误,可能就让亿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这种事情并不鲜见。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并没有可以让后代挥霍一生的财富。那既想过好日子享受,又不愿意吃苦学习、不愿意吃苦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看新闻也都知道,西方的精英家庭,他们可没有让孩子享受“快乐教~育”,除了在昂贵的私校里学习,回家后还有私人教师和语言、艺术、体育等方面的额外培训,他们的学习并不比咱们国内的孩子轻松!人家资本家的孩子都还在拼命的花高价学习,我们的普通人却开始吐槽说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负担太重了。如果真的减轻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那内卷就消失了吗?恐怕并非如此!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定会把孩子送到培训班或请家庭教师,而普通家庭没有花钱补课的孩子必然与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拉开差距。所以呼吁减~负的人,减掉的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普通家庭孩子上升的机会!大家都在学校里待12个小时,受一样的教育,那是靠努力和天赋在公平竞争;如果只让学生待在学校6个小时,那就是用财力划下了一个阶层的鸿沟,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看看西方国家现在的情况,那些喊着学生太累的人跟西方曾经提出“快乐教~育”的人,恐怕是一个目的,用“祸国殃民”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过分!

西方国家的精英是本国教~育模式的受益者,他们固化了自己的精英阶层,获得了与普通人的竞争优势,为什么现在又开始向华国学习,提倡中式教~育了呢?那是因为他们发现仅靠精英阶层的努力,没有办法跟华国竞争。华国每年数百万的工科毕业生,哪怕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优秀人才,累积起来的创造力也将引起科技创新质的变化,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华国的每个领域都突破了封锁,取得丰硕的成果;并且华国的科技已经出现了与西方代差的优势,在可见的未来,这种优势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看到这种情况,他们可能也明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必须将国民的素质全部提升起来,在未来才能获取生存的机会。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家人才多就会获得竞争优势。过去几十年华国流失去外国的优秀人才,多不胜数。为什么她还能从落后追上去并赶超?就是因为华国的人才储备足够多,足够厚,走了一个马上就有几十甚至几百个人来竞争这一个位置,所以才能在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反而进步更快!而这么雄厚的人才储备,就是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多年的寒窗苦读卷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耐劳在以前、在现在、在未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它是个人和民族获得生存发展空间的根本,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