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梦启星河畔 2024-07-02 16:09:13

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可以是源远流长,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自然生产力落后,自然环境也是十分恶劣,人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疾病与死亡。种种不幸和人们对自然灾害充满着无力感,于是,在世界各地的民族都产生和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抚慰精神上的伤痛,也表达着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人类原始社会与与奴隶制社会过渡之际,开始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制产出后,人们开始面临阶级社会所带来的压迫与剥削。社会不公现象随处可见,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自然渴望摆脱压迫与剥削,从而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先秦时期就有典籍描述了这一现象,比如在我们熟知的《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表达了对奴隶主剥削者贪婪无情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硕鼠》中,“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充满欢乐的人间乐土的向往之情,也侧面表达了对剥削和压迫社会的批判。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流派的思想争芳斗艳,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之中很多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比如老子提出的理想社会可以概括为“小国寡民”,孔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构想,墨子的“尚贤”“尚同”等等,这些理想社会饱含着当时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殷殷期盼。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大道之行也”,其实节选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其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构想令人充满无限的遐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记得初中学习这篇课文时,被先贤的浪漫主义情怀所感染,一种追求平等、和谐、公正,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被描述的栩栩如生,虽然在先秦时期的生产力之下,这种理想社会无法实现,但是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自然,在西方也有着对理想社会的想象。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等西方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公平正义”是理想国的准则,柏拉图认为现有的政治体制都是腐朽的,所以在理想国中,治国者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或“哲人王”,他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公正的治理国家,城邦从此安定和谐,每个人都幸福快乐。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在柏拉图的想法之中,统治者除了国家利益以外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因此统治者没有私有财产和家庭,他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是社会纷争的主要原因。理想国还蕴藏着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古希腊社会动荡之际,妇女地位低下。而柏拉图敢于提出男女平等,也是一种大无畏的探索精神。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理想城邦”是在“理想国”的基础上构想而来,城邦治理强调法治,城邦有公民与非公民之分,有产者是公民且有政治权利。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注重教育,用法治与教育相结合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特色体现。无论是东方先贤还是西方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构想,都是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时代印记的产物。

圈地运动

到了近代以后,虽然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社会财富得到了不断积累,但是社会矛盾却愈发严重。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托马斯·莫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天资聪颖,14岁时就到牛津大学深造。后来还担任过下议院议长和大法官,可以说他本来可以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仕途也可以青云直上,但依然热衷解决社会问题。其他一些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也是如此,出身优渥却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致力于解决社会上阶级压迫和剥削问题,是一些崇高的理想主义者。

莫尔出生和生活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那时他亲眼目睹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圈地运动所造成的“羊吃人”现象触目惊心。莫尔在《乌托邦》中写道:“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猛,以致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以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535年,莫尔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头颅被悬挂在伦敦桥上示众。

托马斯·莫尔

其实,当私有制出现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贫富分化,开始出现阶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马克思描述下的共产主义社会下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而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要具体怎样做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呢?这就考验着后人的智慧了。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