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感十足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是首都科创活力“满格”的一个生动注脚。

▲3月26日,中关村论坛主会场,“智愿者”在向记者“致意”。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社论 在春天,和机器人来一场约会。 咚!咚!咚!是人行机器人的脚步声。作为2025年中关村论坛“智愿者”,它们有的在耐心解答参会者疑问,有的在休息区写毛笔字泡功夫茶,还有一位中医机器人在“望闻问切”。3月26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和新闻中心,无处不在的机器人将科幻感拉满,不得不感叹——未来已来。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首都北京举办。本届论坛年会具有鲜明的“突出科技前沿”的特点,其中人工智能是一大看点。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将举办多场专业论坛和重大成果发布活动。 中关村论坛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成为讲好“中国科技故事”的标志性平台。今年年会的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而当前,作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AI、具身机器人等技术正进入高速发展期。 在这一背景下,今年未来感十足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展现了首都的科创底蕴与活力。这体现的是年会对于全球前沿科技脉搏的精准把握,也呈现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之势。 而首都北京,正是中国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有科学家指出,“北京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策源地’,是新技术、新理念的‘播种地’。” 从一组“第一”中可以直观感受首都的科技创新“气场”:这里不仅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独角兽、人工智能大模型,拥有我国最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研发机构,还是我国第一个千亿参数大模型、第一个AI智能体、第一家AI独角兽、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全球第一个通用智能人的诞生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工智能领域首都贡献如此多的“第一”,既源自长期以来,从顶尖人才到科研平台,从产业基础到创新机制,从资金到应用场景等综合创新优势不断积累下的厚积薄发,更与敏锐把握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有关。 人工智能赛道,首都出发最早、积淀最深,步伐也最快。如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北京即有企业开始部署人工智能;2018年,相关研究院已开始着手部署研发国内首个大模型。 从具体实现路径看,这也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高效结合共同孵化的结晶。以培养AI发展所需要的耐心资本为例,作为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之一,北京率先于2023年接连设立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政府投资基金,耐心陪跑人工智能企业成长成熟。截至2025年1月,北京已设立8只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主要投资于人工智能等高端细分领域。 当然,AI只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也是首都开出的新兴“科创之花”之一。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北京将建立投入增长机制,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个未来产业。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作为首善之都和加快建设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创动能的持续增强,不仅关乎首都一城之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 拉满了未来感的中关村论坛年会,是首都科创活力“满格”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中国科创”澎湃前行的一个缩影。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