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厚达900米,绵延上千公里!世界最大的煤田真是植物形成的?

星空承载梦想 2025-02-11 08:36:17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深度长文,希望您能够认真看完,感谢您的支持!

在地球众多生物当中,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目前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很快,人类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离不开资源的利用,比如说煤炭,煤炭是火力发电的主要燃料,通过燃烧煤炭产生高温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电力,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冬季寒冷的地方,煤炭被用于集中供暖或家庭取暖。如通过燃烧煤炭加热热水,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房间的散热器,实现室内取暖。在化工、钢铁、水泥等众多工业领域,煤炭为工业锅炉提供热能,满足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烘干、蒸煮等工艺需求。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炭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煤炭并用于取暖和烧制陶器,在辽宁沈阳新乐遗址等就曾发现过煤制品,中国在汉代,煤炭已用于冶铁,提高了铁的产量和质量。北宋时期,用煤炼铁更为普遍,且煤炭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相关记载。欧洲在13世纪,英国开始有大规模开采和使用煤炭的记录,主要用于家庭取暖等。到了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煤炭成为蒸汽机的主要燃料,推动了机器生产和工业发展,煤炭的开采和消费量急剧增加,成为工业化的重要能源基础。煤炭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

地球上的煤田分布十分广泛,其中阿巴拉契亚煤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它的煤层厚度可能超出你的想象,绝大部分区域都能轻松超过500米,最深处甚至可能达到900米以上,而且绵延了1200多公里,总面积覆盖18万平方千米,横跨美国的9个州。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地球上如此之大的煤田,真的是由植物形成的吗?关于煤田的形成,在科学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植物堆积,煤炭主要是由植物残骸形成的,通常是在数亿年前,当时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湖泊和沼泽地区,这些地区富含各种植被,比如说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树木等。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形成了庞大的植被。

第二种是堆积和埋藏,当植物死亡或腐烂时,它们的残骸通常会堆积在湖泊和沼泽地底部的沉积物中,这些残骸逐渐积累形成了一层叫做有机质的沉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机质会逐渐埋藏在更多沉积物的上方,并受到水和泥土的压力。第三种是地质作用,随着沉积物的堆积和时间的推移,有机质逐渐被压缩和加热形成了煤炭的前体物质,即褐煤。褐煤含有更多的水分和氧气,它比较低质质地松散颜色较浅。随着更深层次和更强的地质作用,褐煤逐渐转变为煤炭。地球内部的地热和地壳运动导致了高温和高压的形成,使得褐煤中的水分和氧含量减少,碳含量增加,逐渐形成了含有更多纯碳的煤炭。

阿巴拉契亚煤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它的形成益于它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地质条件,在石炭纪(距今约3.5到2.9亿年)和二叠纪(距今约2.9 到2.5亿年)时期,阿巴拉契亚地区曾是一片广袤的沼泽和湿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这一环境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当时的植物在死亡后,遗体大量堆积在这片低洼的地区,这些植物遗体为煤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目前地球上的煤炭,有大约一半都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当然除了环境带来的先天条件外,地壳运动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煤炭形成的漫长过程中,阿巴拉契亚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次地壳沉降,使得堆积的植物遗体被逐渐掩埋到地下深处,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使得植物遗体逐渐变成泥炭。

在新生代时期(开始于约66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期),阿巴拉契亚地区构造运动相对平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或强烈的地壳变形,煤田不会遭受强烈的地壳挤压、拉伸和大规模的升降运动,避免因为构造活动导致的地层错动、褶皱变形对煤层的直接破坏,如此一来,煤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很好的保持了下来,这也有利于煤田规模在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目前人类对煤炭的转化率是有限的,传统的燃煤发电厂采用蒸汽轮机技术,能源转化效率一般在百分之30到百分之40之间,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效率为百分之40到百分之45以上,甚至接近百分之50,一般情况下,大约1.3吨左右的焦煤才能够炼出一吨焦炭,从质量转化来说,转化率大约是百分之77。

煤气化技术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等,其转化率一般能够达到百分之60到百分之80,具体取决于气化工艺、煤质等因素,先进的气化技术,如气流床气化技术,在合适的条件下,碳转化率能够达到百分之98左右,但是从能量角度衡量的整体转化率一般在百分之70到百分之80左右,不过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化定律,煤炭燃烧所产生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计,质能公式非常简洁,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公式看上去非常简单,让两个原本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两个物理属性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公式本身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还蕴藏着更深刻的奥秘。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经典力学就已经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经典力学中,质量和能量是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通的概念。

它们之间没有确定的当量关系,认为一定质量的物体可以具有不同能量,这种能量以动量、冲量、动能、势能来表示,爱因斯坦的贡献就是把质量和能量这两个东西柔和在了一起,划了一个等号,即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其简化出来的公式为:E=MC^2。在这个公式里的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速,这一步看起来简单,但是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19世纪的时候,物理学有两朵乌云就是电磁力学和黑体辐射,利用经典力学理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经典力学框架下无法解决这些危机,已经导致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在经典力学当中,没有光速限制,这就永远无法确定一个质量最大的动量、冲量、动能、势能有多大。

质量就无法和能量对接,更无法等价互换,就永远无法得出质能方程,爱因斯坦当时就发现了光速这个限制,光速锁定了所有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这个限制就为质量和能量等价交换创造了条件,这就是物质运动达到最快时的动能,也就是物质的最大能量。按照质能方程式,能量转化为物质需要的能量级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能量E和质量m之间的转换系数就是光速c的平方,这是一个极大的数值,因此即使很小的质量,也能够转化为很大的能量,比如说一杯水是200克,完全转化为能量相当于几千颗广岛原子弹的爆炸所产生能量,而且在日常过程中,通常只涉及能量的形式转化,而不涉及质量的转化,在化学反应中,质量的变化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能量转化为质量的过程需要特定的物理条件。

比如说在高能粒子对撞机中才能够实现,煤炭燃烧转化的能量只有百分之0.0000028,原子弹和氢弹的转化率是百分之13和百分之0.7,目前只有反物质才能够百分之百的转化。为什么只有反物质才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转化?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对立面,当它们相遇的时候,双方会相互抵消,但同时发生大爆炸,通古斯的爆炸事件中没有找到陨石,用反物质和正常物质相遇抵消,双方一起凭空消失的理论刚好能够解释,在1928年的时候,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就认为世界上存在有相反电荷的反粒子。不过,第一个反粒子是在1932年,由美国的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发现的。他同时还发现,正反粒子相撞会相互抵消,并爆炸产生强大的辐射。

人类目前的科技对质能转化技术,掌握的最好的只有核聚变,做到极限,质能转化比也只能达到0.7%。就是说1公斤的核物质,只能转化出7克的能量,其他全部浪费了。而这个数据跟反物质的质能转化率相比,只有它的不到百分之一。既然反物质如此强大,为什么科学家不大量利用反物质?首先反物质无法自然存在于地球环境,需通过人工手段制造。如使用粒子加速器将粒子加速到高能状态后碰撞,才能产生极少量反物质。以反氢原子为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经过多年努力,也仅制造出了少量反氢原子。制造反物质消耗的能量远大于其产生的能量。据估算,生产1克反物质成本高达约62.5万亿美元,这使得大规模生产反物质在经济上极不划算。

即使人类能够制造出大量的反物质,但是想要储存也是非常困难的,反物质与物质接触会瞬间湮灭,因此需要特殊储存设备。目前主要利用强磁场来约束反物质,使其不与容器壁等物质接触,但技术难度大,维持这样的储存环境成本高昂且稳定性欠佳。反物质与物质湮灭会释放出巨大能量,若控制不当,引发的爆炸威力远超任何常规武器,可能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毁灭性伤害。要将反物质用于能源或其他领域,需精确控制湮灭反应的时机、速率等,但以现有技术,实现精确控制难度极大,存在较高安全风险。所以并不是人类不想利用反物质,而是现在人类的科技还无法实现。不过人类现在正在积极的研究和发展自己的科技。

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虽然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但是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还不是很多,人类想要解开宇宙中全部的奥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虽然现在人类还无法解开宇宙中全部的奥秘,但是人类一直都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人类未来一定能够解开宇宙中更多的奥秘,希望人类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0 阅读:78

星空承载梦想

简介:本人爱好天文,擅长写科学领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