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将军”李烈钧

千年史诗 2024-08-12 14:32:47

1913年3月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后,7月12日,李烈钧响应孙中山号召在湖口举行起义,组织讨伐袁世凯的军队,发起“二次革命”,就任讨袁军总司令。

李烈钧

李烈钧1882年2月23日生于江西武宁县,李烈钧的父亲以耕种自给,后兼营茶叶运输,家境逐渐富裕,母亲杨氏,知书史,经常教他学习古文,李烈钧自幼学文习武,敏而好学,尤喜书法,并从武举人张坦庵习武。李烈钧成年后,身材魁梧、性格爽直。

1901年北京督练处令江西设立武备学堂,培训军事人才,李烈钧被选送江西武备学堂,成为吴介璋得意门生。1904年选派学生赴日本学陆军,江西选送四人:李烈钧、胡谦、欧阳武及余鹤松,李烈钧等考核合格以公费生身份赴日学习。

李烈钧抵日最初是在东京振武学校习炮科,毕业实习一年,进入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 ,与阎锡山、李根源、唐继尧、程潜等人同期。在日期间,李烈钧结识了在鼓吹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员张继、王侃等人,经常阅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07年在张继等人的介绍下,李烈钧加入了同盟会,并先后加入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武学社”“丈夫团”等反清团体,是当时日本留学生革命活动中活跃的一员。在日本的学习,使李烈钧受到军事上的专业训练,加入同盟会及与留日军事学生的交往都奠定了他以后事业的基础。

1908年李烈钧自日本毕业回国,任江西混成协管带,因在新军中进行草命宣传组织工作,清廷下令逮捕,幸得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办的汪瑞闿暗通消息、资助路费,李烈钧逃至上海。

1909年春,李烈钧通过北洋军将领冯国璋与云贵总督李经羲等人介绍,到昆明任云南讲武堂教官,不久接任陆军小学堂总办(校长),他暗中协助中国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在学堂和军队中宣传反清,进行革命活动。

1911年秋李烈钧奉命北上,参观清政府在天津马厂举行的秋操,途经武汉时,方知武昌起义已经爆发三天。到达北京后,李烈钧决心响应武昌起义,李烈钧为起义军重炮队司令。10月17日李烈钧接江西同志电促返赣,他考虑到江西混成协已有革命基础,便离开北京经天津、上海,于10月26日到达九江。

此时九江已经在10月23日于中国同盟会会员林森、蒋群等人策动下响应武昌起义,兵不血刃地得到光复,九江军政分府成立后,李烈钧回到九江于汉末名将周瑜的衙署设总参谋长办公处,正式就职。

李烈钧部署部队占领长江要塞金鸡坡炮台和马当炮台,将长江防线拦腰截断,阻住了清海军由武汉顺水东驶上海的军舰,舰艇宣布起义,李烈钧被推为海陆军总司令,九江革命势力因之大振。

1911年11月李烈钧应安徽革命党之请,派团长黄焕章率兵两营赴皖支援光复安庆,黄焕章到安庆后竟围攻安徽都督府,抢夺军械所,梵毁藩署,洗劫藩库,城内商店住户,无一幸免。李烈钧闻讯大怒,亲率步兵一营、两艘兵舰,赶赴安庆调处,将黄焕章关押,为首肇事者正法,掠夺财物悉数归还,迅速安定人心,恢复市面,各界开盛大欢迎会,推李烈钧担任安徽都督,11月21日李烈钧正式就职。

李烈钧任皖督不久,冯国璋派重兵进攻武昌,湖北都督黎元洪一日五次急电向李烈钧求援。李烈钧立即下令海陆军集合,率舰西上,到武昌后李烈钧抵武昌后迅即部署海陆两军,亲率中央军控制武昌军事要地,黎元洪任命他为苏、皖、粤、鄂、赣五省联军总司令。李烈钧一面命舰艇防守长江江面,一面亲率陆军迎击北洋军,从而稳定了武昌的阵势,由于李烈钧的坚守,加之种种原因,使得冯国障始终未能越过长江。

1912年1月江西省临时参议会选举李烈钧为江西都督,并电请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同意,其时李烈钧在武汉任北伐军第二军军长,得到孙中山正式任命后即回江西赴任,3月19日李烈钧正式就职赣督,时年仅三十岁。

李烈钧

1912年4月袁世凯夺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强令同盟会掌握下的南方各省裁军。早有戒备的李烈钧只将江西地方3师1旅的兵力削去大约1师,而且大多为缺乏战斗力的部队。李烈钧主赣期间,大力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使得江西秩序逐渐恢复,成为了革命的大本营。1912年10月李烈钧邀请孙中山莅临南昌巡视,准备以此为反袁大本营。袁世凯对此颇为嫉视,曾派大员邀李烈钧往北京面谈,并以二百万元和晋勋一级为诱饵,遭李烈钧拒绝。

1912年12月10日在袁世凯的挑动下,原江西第三旅旅长余鹤松串通第二师师长刘世钧在南昌发动兵变,图谋取李烈钧而代之,余鹤松等突然围攻都督府,李烈钧避至宪兵司令部,第一师机关炮大队长李明扬率领士兵前往镇压,将为首作恶者百余人处以极刑,余鹤松逃往北京,刘世均被免职。

1913年1月李烈钧向日本订购的军械自上海到达九江,袁世凯以该军械未经陆军部批准为名,命九江镇守使扣留,并准备陆海军兵力,对李烈钧施加军事压力。李烈钧以先礼后兵的手段,一面发出密电给参、陆两部申述理由,一面与加强吴城、姑塘、湖口、德安一带的布置,严密监视九江,同停泊在长江中的军舰对峙,最终袁世凯如数归还扣留的械弹。

1913年3月在国会召开之前,国民党(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党首宋教仁遇刺。4月初孙中山派张继、邵元冲等到江西,动员李烈钧反袁。此时袁世凯向五国银行签定了二亿五千万元的善后借款,准备扑灭革命势力。5月5日李烈钧与湖南都督谭延闿、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袁世凯与五国银行签订大借款。袁世凯得知后,派部将李纯率北洋精锐第六师自保定南下进驻湖北,伙同黎元洪监视南方革命党人,作好内战准备。6月9日袁世凯下令免除李烈钧江西都督职务,接着又免除了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

江西省政府议会请李烈钧起义,李烈钧审时度势,认为时机反袁不成熟。6月中旬李烈钧由九江赴上海,李烈钧会见孙中山、黄兴等人,筹商反袁事宜,在孙中山主持的讨袁会义上,李烈钧被公推为讨袁总司令。7月8日李烈钧回到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12日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就任总司令,宣布独立,通电讨袁,史称“湖口起义”,为“二次革命”之先声。

李烈钧戎装照

接着,湘、鄂、皖、苏、闽和上海、重庆等省市,相继宣布独立。李纯则率第六师进入江西,在瑞昌、德安间与讨袁军展开激战,讨袁军缺乏周密的部署与协调,但因兵力悬殊,连连失利,两团长阵亡,援军不继,25日湖口被出卖,第二师师长刘世均在九江投袁,第一师师长欧阳武无心反袁,消极抵制,对战局异常不利。8月10日李烈钧退守南昌,不久转移丰城,8月底率千余人退驻临江,后因北洋军大集,败局已定,只得退离江西。“二次革命”进行不到两月,即归于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李烈钧在1913年9月逃亡日本,当时因“二次革命”失败逃到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多约七八十人,李烈钧创办法政学校,收容上述军官,加以军事训练,以备再起。

1914年春李烈钧赴欧洲,乘船经过南洋时,多次在欢迎会上演讲,鼓吹讨袁革命,抵法国巴黎后寄寓巴黎郊外学习法语。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李烈钧遂决定回国,侨居新加坡,参加原国民党部分党人在南洋组织的反袁团体——欧事研究会,经常与陈炯明、岑春煊等联系,商议讨袁大计,在南洋开展革命活动。

1915年2月袁世凯与日本商谈“二十一条”时,李烈钧曾与黄兴等两次联名通电指斥袁世凯独裁卖国,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2月初袁世凯正在紧密筹备复辟帝制的事宜,各省相继为北洋势力所控制,惟西南边陲如云南、贵州等省鞭长莫及。

因此孙中山派李烈钧去云南,策动西南各省同举义旗,他偕熊克武等候入滇,时云南都督唐继尧尚犹豫,李烈钧电促唐继尧说:“此来为国亦为兄,今到老开已多日矣,三日内即闯关入滇,虽兄将余枪决,向袁逆报功,亦不敢计也。”唐继尧立即派其弟唐继虞迎李烈钧入昆明,随后从北京设计出逃的蔡锷亦到昆明,共商讨袁事宜。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揭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宣告云南独立,发表《讨袁宣言》。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钧任第二军总司令出兵两广,唐继尧任第三军总司令主持后方。

护国军出师前李烈钧(右一)等人的合影

李烈钧于12月下旬率滇军从昆明向滇桂边境进发,1916年2月间在广西百色附近击溃袁世凯派来的龙觐光部。3月15日广西都督陆荣廷宣布独立,李烈钧部进入广西,5月经南宁沿江直下广东肇庆,然后经三水、芦苞,沿粤汉路北上,6月初到韶关,迫使龙济光部纳关投降,遂回师南下,指向广州,7月初在源潭附近大败龙济光军。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病死,段祺瑞成为北洋派的首领,拥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自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故意压制李烈钧,还故意委任陆荣廷为广东督军,陆荣廷早存觊觎广东地盘之念,立即带兵入粤。李烈钧感于形势压力于8月通电解职,离广东转赴上海,其部队留粤北成为后来孙中山南下护法的一支力量。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南下护法于8月25日至9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联合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亦从上海南旋,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谋总长,除原从云南带来之滇军外,并收集在江西之旧部,组成赣军。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南北对峙,从此进入护法战争时期。

1918年3月段祺瑞委任退据琼崖的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命令他渡海进攻广州,李烈钧奉命率滇、桂、粤军大败龙军,迫使龙济光逃往香港。同时段祺瑞派兵从江西直下广东南雄,李烈钧又奉命移师抵御,自韶关出发克南雄,正欲乘胜前进夺取赣南时,桂系军阀利用政学系操纵国会,改组军政府,排斥孙中山,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准备离开广州赴上海,第一次护法失败。

李烈钧为防止段祺瑞实行“武力统一”政策,着手兴建韶关要塞,1920年2月军政府总裁岑春煊与粤督莫荣新争夺滇军领导权,与李烈钧在韶关、南雄之间交战。4月李烈钧赴港转沪,奉孙中山命往云南与唐继尧会商消灭桂系势力的办法,他从云南到四川,原想驻扎四川,为四川军阀所拒,不得已移驻贵州镇远。

1920年11月陈炯明率粤军攻克广州,赶走了桂系军阀,孙中山再到广州。1921年4月广州非常国会通过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李烈钧仍被任为参谋总长,7月孙中山命粤、赣、滇、黔各军讨伐岑春煊与广西陆荣廷的联合势力,李烈钧率部出镇远到广西,8月下旬反击桂系沈鸿英部的袭击,挫败了沈部直下广州、威胁广东后方的企图,接着又经广西龙虎关,直取桂林。 12月孙中山抵桂林,成立北伐军大本营,部署北伐,李烈钧以大本营参谋总长,积极做北伐准备。

李烈钧动员滇军将领抗拒唐继尧调集在桂部队返滇争夺个人地盘的命令,将朱培德争取下来参加北伐,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1922年3月北伐即将行动,突然传来粤军参谋长邓铿在广州被刺,陈炯明勾结北方军阀的消息,李烈钧不得不急率滇、桂两军回师广东,4月他从桂林出发,经梧州,顺西江东下,抵广东三水,5月6日孙中山到韶关研究北伐步骤,决定改道韶关出发,继续执行北伐计划。

李烈钧会同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分途北进,部队经南雄,出大庾,月余之间,前锋已达江西吉安,有直下南昌之势。不料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围攻总统府,19日孙中山电令李烈钧等入赣北伐军迅速回粤,讨伐陈炯明。李烈钧主张打下南昌,底定江西,然后以江西为根据地,回师广东,既不致于功败垂成,更可免两失之,但胡汉民、许崇智力主回师救粤,仅留赣军保持现有阵地,防止北军反击,李烈钧因病留在南雄。不久陈炯明军向粤北推进,李烈钧率赣军退驻湖南,在粤湘边境部队被阻,仅带数名随从经湘转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

1923年1月滇桂联军击败陈炯明,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建大元帅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职,李烈钧也回到广州仍任参谋总长。当时,陈炯明部盘踞在东江惠州及潮汕一带,11月陈炯明对广州进行反扑,孙中山亲自指挥滇、桂、粤军进行抵御,李烈钧辅佐孙中山很快打败了陈炯明,守住了广州。自此以后李烈钧再未掌握与重组军队,协助孙中山从事军事上的计划和指挥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在广州举行,李烈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表示拥护。会议期间孙中山下令筹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李烈钧极力推荐蒋介石任该校校长。

在孙中山赴沪期间,李烈钧曾一度代行大元帅职务,9月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召开会议,筹备北伐,亲往韶关督师,发表《北伐宣言》,举行誓师典礼。北伐军分两路向湘赣出发,这时北方发生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内部分化,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接着孙中山应冯玉祥等电邀北上,共商国是。李烈钧11月下旬随孙中山经日本往天津,不久北伐军已进入江西,孙中山乃命李烈钧南下部署军事。

1924年的李烈钧(右二)与孙中山等在“上海丸”轮船上的合影

1925年1月李烈钧忽闻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急抵北京,随侍孙中山。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他参与主持丧事,并亲拟挽联:“才逾汤武,功盖桓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孙中山逝世后,段祺瑞曾任李烈钧为新组政府之参谋总长,李烈钧未就此职。

李烈钧半身塑像

1925年12月国民党右派十余人在北京西山举行非法的一届四中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的的三大政策,进行反共活动。李烈钧对“西山会议派”的决议通电表示赞许。

北伐战争开始,1926年11月初北伐军占领南昌,1927年初李烈钧被蒋介石任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从此李烈钧的政治态度明显地右转,向蒋介石靠拢。李烈钧初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期间,国共两党的合作尚未破裂,南昌设有江西省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李烈钧曾至该会干涉书写及漫画的宣传工作,要找方志敏责问农民运动过火。

1927年3月7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大会的决议削弱了蒋介石的权力,李烈钧向蒋介石建议从速攻取南京,定为新都,3月24日北伐军占领南京,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蒋记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有常务委员五人,即李烈钧、胡汉民、汪精卫、蔡元培与于右任,胡汉民主持国民党中央党务兼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李烈钧主持国民政府政务。 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去日本,胡汉民、吴稚晖等人亦纷纷离京,李烈钧坐镇南京,综理一切。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仅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的虚名,未再担任实职,遂离开南京,长期住在上海养病。1929年李烈钧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李烈钧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李烈钧一再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

1933年3月李烈钧应邀至南京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会晤,商谈东北与华北局势之严重情况后,即乘车北上赴山东作说客,中途先至山西太原访阎锡山,说服其以晋绥军一部分参加长城抗战,旋由大同至张家口晤冯玉祥,敦劝冯玉祥至南京,共商国事。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不到一个月,便将日伪军全部赶出察哈尔。蒋介石大为恼火,调集十余万中央军包围抗日同盟军,李烈钧支持冯玉祥,致电国民党中央说明冯玉祥“举义张胆,志在收复失地”,并提出“请授大权,俾当大任”。

1934年5月李烈钧再次去山东,动员冯玉祥团结抗日。1935年9月李烈钧在南京电促冯玉祥出席国民党六中全会,是年冬冯玉祥抵南京,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为齐心抵御外侮,共赴国难,李烈钧曾带病多次往返于南京、上海、张家口、庐山等地,但始终未能说动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李烈钧同情蒋介石,谴责张学良、杨虎城“劫持主帅”,致电敦促他们“立送蒋委员长回京”,“并肉袒负荆请罪”。蒋介石被释放,组织高等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李烈钧被任为军事委员会常委、审判长。 1936年12月31日李烈钧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李烈钧于久病之余,扶病进京,共赴国难。12月李烈钧还坚持到武汉会见蒋介石,提出坚决抗日的主张。

1937年12月在武昌的李烈钧(右二)、冯玉祥(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烈钧把自己七个儿子中的五个都送上了抗日前线,除长子行医、幼子年幼未参军外,其余五子参了军,其中有两个正在大学读书,也中断学业,奔赴疆场。当时媒体对此广为报道,称之为“党国元老,五子从戎” 。

抗战期间,李烈钧曾居香港,“珍珠港事件”前夕他回至昆明。不久后李烈钧全家迁居到陪都重庆,借居冯玉祥在歌乐山云顶路的私邸养病。

李烈钧全家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患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疾病,在重庆逝世,终年64岁。

在病危中,李烈钧立下遗嘱:“兹者强敌虽摧,危机犹伏,全国同胞,务祈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紧握千载一时机会,迅速完成现代国家之建设,共维世界永久之和平。”

晚年李烈钧

李烈钧去世后,中共中央除发来唁电外,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人还亲往吊唁。

国民政府下发褒扬暨国葬令,李烈钧灵柩归葬武宁。

李烈钧墓

4 阅读:376
评论列表
  • 2024-10-01 07:47

    他也算得上铁血?看一下书本再写吧。

千年史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