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库尔斯克战场,正成为乌克兰军队的“血色泥潭”。去年发动的这场“围魏救赵”式反攻,本意是缓解东部顿巴斯压力,如今却演变为单方面消耗战——俄军以静制动,乌军每坚守一天,都在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在库尔斯克北部,一条仅剩的补给通道成为乌军生命线。这条从苏梅延伸至前线的公路,如今被俄军炮火精确覆盖。2月19日,俄军第810旅突入公路附近村庄,虽未彻底切断通道,却将其变为“死亡走廊”。乌军车辆昼伏夜出,但俄军无人机与远程火炮组成的猎杀网,让每一次运输都像“轮盘赌”。
前线的绝望甚至催生残酷指令:无法回收尸体的乌军部队被要求截取阵亡者手指,作为后方的DNA识别样本。俄监听部队截获的无线电显示,第47机械化旅指挥官直言:“我们带不走战友,但必须让家人知道他们战死在哪里。”
乌克兰最初设想以库尔斯克攻势分散俄军兵力,却低估了俄军的战术耐心。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公开表示“不急于合围”,反而利用地形构建“放血区”。目前乌控区仅剩一个宽10公里的突出部,俄军两翼按兵不动,任凭乌军持续填人固守。
西方军事分析认为,俄军目标已从“夺取土地”转为“摧毁乌军主力”。截至2月26日,俄方宣称歼灭6.3万名乌军士兵,尽管数据存疑,但北约情报证实乌军在此方向的伤亡远超预期,多个旅级单位失去战斗力。
战场劣势与国际支持的流失形成死亡螺旋。2月28日,泽连斯基访美期间与特朗普政府爆发公开争吵,白宫甚至取消原定午餐会——这被视为美国彻底放弃乌克兰的象征。欧盟虽承诺紧急军援,但内部对“用俄冻结资产援乌”的分歧加剧,德国、法国私下讨论“止损方案”。
更致命的是俄军的全线加压:哈尔科夫一夜遭20次空袭,能源设施瘫痪;赫尔松方向强渡第聂伯河的行动,预示春季攻势即将展开。面对俄军可能集结的20万兵力,乌军总参谋部承认:“我们同时在三条战线失去主动权。”
库尔斯克战役暴露了乌克兰的战略困境:当“反攻”变成阵地消耗,西方武器与人员优势被俄军的数量与纵深抵消。如今,失去外援的乌克兰如同绷紧的弓弦,而俄罗斯正等待最后一击。
国际观察家警告,若未来数月乌军崩溃,俄乌战场可能重现“1945式闪电推进”。而留给基辅的时间,或许比想象中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