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装了,中国船只进港要交“保护费”

燕荷说国际 2025-02-28 19:08:23

美国商务部近日出台海运新政,计划对中国船舶征收单次最高150万美元的港口服务费,此举引发全球航运业震荡。这项针对中国制造船舶的收费政策,不仅冲击中资航运企业,更将重塑国际贸易物流版图。

根据新规,航运企业若使用中国制造船舶比例超过50%,每次靠泊美国港口需缴纳100万美元;比例在25%-50%之间的企业缴纳75万美元。政策还要求美国出口商品运输比例中,美籍船舶占比需从不足1%提升至15%,并对使用美籍船舶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美元费用豁免。

美国此举与其造船业颓势密切相关。数据显示,美国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已不足1%,中日韩三国则占据全球82%的民用船舶订单。美国海事局报告指出,本土船厂平均交付周期达54个月,远超亚洲船企的18-24个月。五角大楼近期被迫将"伯克"级驱逐舰的维修工作外包至韩国釜山船厂,暴露产业链短板。

航运巨头马士基测算,亚洲-美东航线单船停靠2-3个港口的累计费用或超300万美元。这些成本将转嫁至货主,推升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型显示,新规可能导致美西港口集装箱运费上涨23%,直接助推核心通胀率0.8个百分点。

国际航运协会警告,新规将迫使企业重构船队配置。部分航运公司考虑设立专用美国支线船队,使用美籍船舶承接跨洋运输后的本土分拨。这种"分段运输"模式虽能规避费用,但会增加7-10天物流周期。鹿特丹港已启动应急方案,计划扩建中转仓储设施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链迟滞。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航运领域发难的同时,正酝酿对华芯片限制加码。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团队正与日荷协商,拟禁止ASML为中国客户提供光刻机维修服务,并将英伟达特供版AI芯片纳入禁售清单。这种多维度遏制策略,折射出美国对产业竞争格局深度焦虑。

尽管美方声称要重振制造业,但其政策正在削弱全球供应链效率。标普全球数据显示,若新规全面实施,跨太平洋航线运力将缩减12%,北美零售商库存成本预计增加18%。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恐将加速全球贸易重心向RCEP区域转移。

当前这场海运博弈,本质是全球化进程中主导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扭转市场规律,但其政策能否持续,将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应对智慧与产业链的适应弹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胜负手或许不在港口费率的数字游戏,而在谁能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0 阅读:36

燕荷说国际

简介:礼颂盛世,共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