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5位功高盖主,却得以善终的功臣,他们是如何自保的?

缘史记 2025-02-19 10:12:46
前言

从古到今,兔死狗烹这种悲剧常常会出现。只要坐到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上,他们对权力的渴望就会达到顶点。

所以,帝王要是起了疑心,这时候能不能赶紧激流勇退就特别关键了。历史上有五个功劳特别大、都盖过君主的功臣,就靠着自己的智慧,最后有个好结局。

一、王翦

秦始皇能打下江山,有几个人可是功不可没的,王翦就是其中之一。王翦可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他的能力那是大家都知道的,就不用再多说了。

王翦可不只会在战场上打仗,在政治上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秦始皇没掌握大权的时候,王翦可是秦始皇最大的助力之一。不过等秦始皇有了实权之后,情况就不一样。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词本是贬义的,可要是下属能自己领会这里头的意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王翦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志向,一定要建立功勋,辅佐贤明的君主。

在那个时候,这个愿望可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王翦也一样,不过他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有本事来支撑自己的这个心愿。

秦始皇刚继位时,全靠王翦帮忙,这才大权在握,把吕氏一族给清除掉了。没过多久,又有战事了,王翦领命帮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厉害极了,打仗就没输过,攻啥都能拿下。

就在这个时候,王翦发觉秦始皇对自个儿不放心了。咋说,他好歹也是追随秦始皇多年的老臣,要是连自己辅佐的君主啥心思都摸不透,那他王翦也没资格在皇上身边待这么多年了。

王翦为了让秦始皇不起疑心,每次打了胜仗后,就向秦始皇上奏,请求赏赐自家孩子。在秦始皇眼里,王翦就是个贪图钱财、只爱享乐的大臣,对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没什么野心。

可王翦把楚国平定之后,那功劳大得没边儿了,谁都比不上,秦始皇心里就更担忧了。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王翦突然给秦始皇上奏章,说自己岁数大了,想回家种地去了。

王翦这么识时务,秦始皇当时就应下了。而且,秦始皇还封赏了王氏家族,就他一个人换来了整个家族的兴旺。

就算放到现在来看,王翦做的这个买卖也不亏。

二、李勣

李勣在唐初可是大名鼎鼎的名将,他是李世民极为得力的助手。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的,那可是立了数不清的战功。但他也遭到了帝王的猜疑。

像李勣这种人,那就是典型的功高盖主。当时在李世民心里,不被信任的可不光是李勣,李靖也在其中。不过,李靖去世得早,就因为这个,算是躲过了一场大祸。这么一来,就只剩下李勣。

自己年纪大了,就会忍不住多想。李家的江山,可不能落到别人手里,这是他最担心的事儿。而且,他还怕自己一死,李治就管不住李勣了。

于是,在李世民快要不行的时候,就着手给家里的儿子铺道儿了。这时候,他心里最大的担忧就是李勣。那时李世民身体已经不行了,然后他随便找了个小借口,就把李勣给贬到离京城老远的小镇去了。

要是李勣有啥不轨的想法,他肯定不会离开京城,毕竟李世民都快不行了。可李勣接到李世民的诏书后,毫不犹豫,立马就收拾东西出发了。见李勣这么干脆,李世民心里可满意了。

可他没敢大意,还派人监视李勣好些日子。看到李勣一门心思就想待在地方上,李世民这才放了心。李世民收买人心可有一套了,他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把儿子李治叫到床前,专门叮嘱李治。

等自己死后,就把李勣再调回京城,这就能轻轻松松让李治得到李勣的忠心。李治很听话的,后来他就这么干了。

李世民去世后,李勣帮李治平定了高丽,战功赫赫。

三、郭子仪

一提到“安史之乱”,那就得说说郭子仪这个人。郭子仪可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这一点绝对没二话。不过,立下大功的同时,也招来了帝王的猜疑。

郭子仪在当时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大得不得了,历朝历代里,哪有帝王能容得下像他这样的人?可实际上,他不但没被牵连,还能安安稳稳地享受晚年。

那肯定,这和郭子仪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他心里明白,皇帝对他手上的兵权不踏实,那他就把兵权交给皇帝呗。每次打完仗回来,郭子仪头一件事就是把兵权交还给国家。

可皇帝也得要名声,每次功臣回来就把人家兵权收回来,天下人会咋想?所以,皇帝每次都会推辞一下。但郭子仪态度特别坚定,他这做法无疑让皇帝特别放心。

郭子仪察觉到皇帝猜疑自己有不轨之心,所以,他在朝廷里从不跟大臣们走得太近,就怕皇帝觉得他在结党营私。后来,他还向皇帝上奏章,说自己想辞官回家养老去,可当时在位的唐代宗没答应,把他给婉拒了。

唐德宗那时候,郭子仪得了重病,唐德宗,直接派皇子去探望他,这可是超级高的荣耀。后来郭子仪去世了,唐德宗对他又追封,还让他配享太庙。

四、张良、萧何

刘邦能得到天下,这可离不开三个人,这三个人就是被称作“汉初三杰”的韩信、张良和萧何。今儿个要讲的,就是其中得以善终的两个人,张良跟萧何。

他们,和韩信的结局那可完全是反着来的。后世都觉得韩信就是个纯粹的军人,从这就能看出来,韩信这人不太适合在朝堂里混,这也是他最后没个好下场的一个特重要的原因。

但是萧何和张良可完全不一样,这就得说说张良了。张良的谋略,连刘邦自己都不得不赞叹:“我可比不上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刘邦能这么顺当地得到大权,张良可是出了大力的。

张良辅助刘邦多年,自然清楚刘邦的性格。可以这么说,只要是登上了至高无上位置的君王,都一个样。

所以,刘邦刚登上皇位那会,张良就借口身体不好,在家养起病来,朝中的事儿他一概不沾边。慢慢的,刘邦大权在握了,这时候张良就给刘邦上奏,请求刘邦把他俩当初相遇的地方赏赐给他,他想回那儿养老去。

张良这一步真的让人不得不惊叹,就这么着,他就从大汉的政治中心退出去了。萧何,他选的做法和张良可不一样,他选择了自毁名声。

从古到今,不管是谁坐到那个位子上,都得有老百姓的支持才行。可萧何倒好,他直接就把自己走这条路的机会给弄没了。在老百姓当中,萧何那名声,简直就是人人都想骂他。刘邦,可就不一样。

萧何这么做,刘邦瞅着可老放心了。萧何把家里的男丁都送到军营去了,这就好比是把他们当人质送到刘邦眼皮子底下了。

都到这份儿上了,刘邦对萧何肯定没疑心了。

结语

从古至今,那些能得善终的功臣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子。有的选择激流勇退,有的就保持低调。这就是他们的智慧,就算处在很高的位置,也没忘掉初心。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