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那可是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名将、名臣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他们当中,有人忠心不二,有人在沙场上纵横驰骋,怀着忠君报国的信念,给自家国家开拓疆域,建立了非凡的战功。
即便这样,他们可都是忠臣良将,结果,最后都落得特别凄惨的结局。下面这篇文章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四位死得很惨的名臣。
商鞅是卫国人,在卫国那可是贵族。他打小就学法家的东西,长大以后,心里特别向往强大的魏国,就冲着魏国的大名去了。到了那儿之后,就拜到公孙痤老师的门下,成了他的弟子。
商鞅在卫国学习了好几年,学有所成后,卫王却不重用他,他一身才华没处施展,就离开卫国去了魏国。后来,他又从魏国来到兵力强盛的秦国,给秦王效力。这时候,正好是秦孝公登上王位的时候。
那时候,求贤若渴的秦孝公颁布了招贤令。巧了,商鞅这时候刚好到了秦国。他看到招贤令后,就去了秦孝公府上。当时秦孝公正为了消除中原各国对秦国的偏见和不满而费尽心思,商鞅就来了。
于是他把这个难题甩给了商鞅,他俩就这个事儿唠了老半天,唠到了强国的法子,要让秦国强大起来,有自保的能耐,能保护好自己,商鞅的办法很快就被秦孝公看重了。
秦孝公非常坚持,在他的坚持下,秦国内那些保守派没多久就被打败。一场变法就要开始,这变法可是能改变秦国的命运,还能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商鞅搞的这个变法确实厉害,真的让秦国像变了个样似的,很快就又强大又富饶。
商鞅变法的成果那可老显著了。第一次变法就使秦国从里到外大变样,秦国的商业和农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来了一次大革新,同时还把贵族的权势给削弱了。这就给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商鞅第二次变法的时候,把土地变成私有化的了。他还让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建立了特别完善的法令。就这么一下子,秦国一下子就比其他国家厉害多了。变法效果那叫一个显著,秦孝公就有了钱来招募士兵、购买马匹,然后直接就去攻打魏国,把江河西那块地方给拿下了,这又给后来的大秦帝国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商鞅,老是一次次地那么操作,最后就触碰到当时那些贵族和上层人的利益,这下他可就成了好多人都讨厌的眼中钉、肉中刺。秦孝公一死,就再也没人护着商鞅了。
秦文王登上王位之后,那些曾经被商鞅压制的旧贵族就跑出来蛊惑惠文王。他们说商鞅权力太大了,这会威胁到秦国的安全。商鞅怎么都想不到,自己为了秦国那么尽心尽力,最后竟然落得个被车裂的下场。不过,商鞅虽然死了,他推行的变法却保留了下来,这就为秦国走向大一统提供了先决条件。
晁错在西汉可是个重臣。汉景帝登基后,晁错在朝中的权力那可是达到了顶点,跟皇帝都能称兄道弟了,他却还是一点都不知道收敛、约束自己。不过,他也是促成“文景之治”的大功臣之一。
他可是那时最出名的文学家,脑子转得特别快。文帝在位的时候,他还做过太子的老师。晁错,在他权势越来越大、达到顶峰的时候,必然会触犯不少人的利益。他这人还挺傲的,根本不把其他人当回事儿。他老是进宫去和景帝单独商量事情,特别受景帝的宠爱。
他年轻的时候学的是法学,钻研商鞅、申不害的治理手段。国家大事方面,他看到那些阻碍国家强盛的毛病,就想一个个除掉。于是,他献上了有名的《言兵事疏》,这里面有针对藩王和塞外匈奴的策略。
他还建议文帝施行商鞅变法里“重农抑商”之类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对封建社会有不小的冲击。后来面对匈奴的时候,他采取了结交其他游牧民族来对抗匈奴的办法,以此抵御匈奴的威胁。再之后迁边政策开始实行,边境的人口增多了,这就大大提升了边境城镇抵御外敌的能力。
后来晁错提出要削藩。刘邦建立大汉的时候,给藩王许了很多好处,这就像画了张大饼似的,这也成了大汉的一个大毛病。刘邦死了之后,好多皇帝都拿这事儿没辙。景帝那时候没能把削藩这事给做成,不过汉武帝可重视这个事儿了,最后成功地把削藩这事给干成了。
景帝登基之后,晁错的好多举措景帝都特别认可,可唯独这削藩,景帝是真不敢苟同。为啥?因为有无数诸侯国在那,景帝可不想得罪他们,就怕这些诸侯国起兵造反。结果,七国之乱还是爆发了,景帝最担心的事儿到底还是发生了。
七国叛乱的时候,国相袁盎瞅准机会,说把晁错腰斩就能让各路诸侯消气。汉景帝听了,一开始没马上答应。之后,袁盎联合一帮大臣上书列出晁错的罪证。最后景帝就把晁错给腰斩了。晁错这人不太会做人,得势以后把不少人都得罪了,落得个被腰斩而死的下场。
岳飞是南宋时主张抗金的武将。那时候,金朝的大军老是挑衅宋朝,中原的老百姓都被金人迫害。宋朝,一直重文轻武,还有奸臣当道,所以武力特别弱。
岳飞年轻的时候就高高举起抗金的大旗,盼着能把金朝打败,好保护南宋,不让外敌来欺负。他可是那个时候特别忠诚的大臣。他是武将,可文才也很厉害,《满江红》这一首词就把他心里满满的豪情都表达出来了。岳飞打小就在母亲的教导下成长,心里就立下了抗击外敌的志向。
只要让他有机会领兵打仗,他就能把宋朝丢掉的江山给收复回来。这么一个为国为民的大英雄,结果被奸臣嫉妒。那胆小的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一块儿,用“莫须有”这么个罪名,就把他给害死了。
岳飞一心向着国家,向着宋朝。他想把被金人掳走的两位皇帝迎回来,这可就损害到高宗的切身利益了。在皇位的事儿上,高宗那肯定不会心慈手软,就把名将岳飞给杀害了。当时的人也好,后世的人也罢,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
蓝玉可是个忠臣,他是大明朝的开国大功臣。他这辈子战功那可多了去了,相当厉害。要是懿文太子没那么早去世,他肯定是那个时候武将里最牛的,那绝对是皇帝特别宠爱的大臣。
朱元璋想给大儿子把路铺好,帮大儿子在朝臣里掌握人脉,积攒力量。蓝玉能在人才超多的大明冒出头来,也是沾了他姐夫常遇春的光。常遇春要是不死得那么早,这辅臣的位置哪能轮到蓝玉。
可朱标在巡视途中病逝之后,蓝玉就明白自己没了指望。他很聪明,心里当然清楚,自己现在的地位都是朱元璋一手提拔起来的,目的就是给懿文太子打基础。
给朱标攒下了超厉害的班底。可朱标一死,要是让朱允炆当皇帝,他没那本事镇得住那些猛将的。这样的话,大明江山不但坐不牢,甚至可能就丢了,朱元璋这人手段相当狠呐。
朱标还在位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保镖都给他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了,就等着朱元璋归天,然后立马就能登基上位。你看古代的那些皇帝,都担心自己儿子势力太大然后谋朝篡位,可朱元璋就不一样,他一点儿都不怕,把朝中的大臣一股脑儿全交给朱标了。就因为这样,其他几个皇子想争皇位都没那个心思了,这实力差得也太悬殊了,实在是没辙。
朱元璋出去打天下的时候,是朱标在朝中监管事务。朱元璋可一点都不担心儿子会抢了自己的位子,这也恰恰表明朱标这人善良又宽厚,是个非常贤明的太子。所有人都觉得,要是朱标能当上皇帝,大明肯定会更加兴盛。可最后朱标去世了,蓝玉也被牵连,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朱元璋为了朱允炆,借着蓝玉案,把那些可能威胁他孙儿登基的人都给铲光了。军队里的傅友德和冯胜他们,都晓得朱元璋这人阴险狡诈,就多次想法子避嫌,可最后还是被朱元璋给收拾了,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最后蓝玉那事儿,就被定为谋反,还说他是自作自受。
上面提到的这四位,那可都是给自己国家立了数不清的功劳。有的被奸臣给害死了,还有的因为功劳太大,盖过了君主,最后含冤而死。不过他们做的那些事,都给后世带来了很不错的改变。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名臣也是这样的?欢迎大家踊跃评论,小编会把大家的想法发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