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股启示录:格力电器8成靠时代,2成靠自己

白刃行式 2024-05-25 07:43:29

把时间拉长,就知道什么是最关键的因素。这一期《牛股启示录》,我们聊的是格力电器。

这类牛股,在网上讨论已经比较充分了,我的分析仅供参考。

如果说A股历史上有那么几十只大牛股,格力电器一定算一家。历史涨幅超过300倍,年化超过20%,堪比茅台。

1,时代注定会有一个格力!

首先,这个空调所在的赛道本身就很不错,既是城市化的必需品,单价在所有的商品里面也都算高的。

其次,刚好格力遇上了中国城镇化的浪潮,1978 年国内空调销量仅 1 万台,1996 年约 600 万台。2002年大概是2700万台,现在1.6亿台。

再次,就是整个行业经历了一个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2002年,海尔空调销量为281万套,市场份额第一,第二名为214万套,第三名为197万套,前三名占全国总销量的25%。现在呢,格力一家就有这么多。

所以,格力作为大牛股,最为核心的因素是搭上了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船,光是市场份额、需求增加就有10倍以上的增量,再加上通货膨胀之类的,可以带来上百倍的回报了。

1994年营收才11亿,现在一年营收2000亿,光是营收增长就将近200倍了。所以,格力这个公司,没什么深入去聊的,说白了,就是搭上了时代的春风。这个时代,注定会有一个空调巨头,不是格力,就是其他。

先来说说空调本身,前面就说了这是一个好的赛道,但是这还不够,空调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耗电量是非常夸张的。比如,以每家3台空调来算,每台一年省217元,3台省出651元,一般空调用10年就能省出6510元。

另外,空调安装和维修都需要高空作业,通常维修费用也不便宜,用户对质量要求相对比较高。

所以,空调的价格没有那么过于敏感,本身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拼价格的商品,是可以有溢价的,这就导致行业不是单纯内卷,而是寡头垄断。

另外,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又没有那么太高,不像芯片一样的,竞争的核心除了品质,就是成本,而中国恰恰具备了这样的产业集群,才让中国企业以成本优势快速抢占外企的份额。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格力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牛股,8成靠时代,2成靠自己,首先得感谢这个大的时代,然后再感谢这个行业,再次,还得感谢中国这个制造业的大环境,最后才是它自己做了一些事情。

好的企业,通常都是时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好的企业家,善于顺势而为。

2,格力做对了什么?

时代选择了格力,但格力也没有躺平。任何一个巨头的诞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空调行业,昔日的竞争是十分惨烈的,能活下来,绝不是先发优势就能解释的。

90年代,空调从奢侈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需求爆发,供给严重不足,谁解决了产能,谁就走到了前面。1992年格力仅有一条生产线,三班倒,日夜不休,当年在2万台能力的生产线上愣是生产出12万台空调。

格力空调的第一次机会就是改革,1993年将股份制改革,募资2个亿,到1994年11月就有100万产能了,占据了行业先机!

但是,说实话空调的技术含量不是那么高,从1997-2005年之间,行业产量从 849 万台提升至 7469 万台,复合增速 31%。行业严重供过于求,2002冷冻年,空调产量规模达到2861万台,但当年国内市场容量仅为 1590万台,尽管出口量激增至800万台,仍有近500万台剩余产能。

奥克斯于2002年发布《空调制造成本白皮书》,将空调价格构成进行拆分并公示。另外海信、科龙、长虹等也纷纷降价,行业发起价格战。2004年我国空调内销出货均价从2835元下降至1600元,年均下滑17.4%。

结果,1997—2005年,格力营收增长近6倍,从30多亿增长到180多亿,但是净利润却只有翻倍,这个阶段行业内卷严重,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常态。

但,洗牌也让行业集中度大增,最终格力、美的、海尔为主的三足鼎立格局初步奠定,内销量CR3提升至 54.66%。

那么,为什么格力能够脱颖而出呢?这就不得不说到铁娘子董明珠了。

首先是销售层面的变革,当时,大多数空调销售采取的是大卖场模式,像国美、苏宁这样的大卖场。但,她创新性的采用了区域销售公司”模式。

她在每个省和当地经销商合资建立了销售公司,各地市级的经销商也成立了合资销售分公司,由这些合资企业负责格力空调的销售工作。让经销商成为股东,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大幅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避免恶性竞争。

其次,在质量和技术方面,格力一直非常注重。尽管董明珠出身销售,但在质量上非常专注。要在1994年,就获得了ISO质量认证,那个时候知道啥是质量的都很有限。

2018年,格力凭借“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完美质量管理模式,荣膺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成为当届唯一获此殊荣的家电企业。

董明珠曾说,“质量关乎两个生命,一个是消费者的生命,一个是企业的生命。”格力一直把产品质量视为生命线,坚持“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

正是靠着品质,2005年,格力电器率先提出“家用空调6年免费包修”政策,引领和推动空调行业整体质量提升。

当然,这一切也不全是董明珠的功劳,第一代领导朱江洪做了更多也更艰辛的工作。甚至在2012年之前,格力真正的舵手都是他。

3,格力未来的三条路

空调是一个和房地产深度挂钩的产业,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空调行业自然也是一样。

但,空调比房产稍微好一些,因为空调的生命周期稍微短一些,也就10年左右,更新需求可以支撑。除此之外,格力还有3条路。

第一条路就是出海,虽然格力出海比较早,但是格力的出海做的并没有海尔好,只有12%,而海尔达到51%。如果未来,格力能够把海外市场做起来,应该是一个增长点。

第二条路是品类扩充。格力目前大部分业务都是空调,但同行业基本上都是多品类的,比如美的,基本上电器它都做。格力的品牌已经有了,做其他电器也有机会。

第三条路是多元化。格力目前手上有很多的现金,可以投资转入其他赛道,塑造第二成长曲线。

但是,我对格力的前景并不看好。格力的块头已经太大了,小的业务已经无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能守住基本盘就不错了。

首先,出海虽然不错,但是由于电器制造本身并不是一个壁垒十分森严的行业,很容易遭遇到贸易壁垒。就像曾经的松下一样,在中国卖的再好,也避免不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结局。

同样的情况,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会有本土的空调企业,形成竞争。就算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海外的竞争对手也不少,海尔、美的都是强劲的对手。

格力最大的死穴在于不具备提价的能力,这是电器制造的问题,如果未来其他地方的成本更低,本土市场能不能守住都将是一个问题。正如它曾经用成本和本土化打败松下一样,其他企业也许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打败格力。而白酒不一样,中国人收入越高,就越能提价。

其次,扩充品类,这件事只要不是傻瓜,都能想得到的,可是格力还是没做到。对于格力来说,这是最简单的,可是就连这都没做成功,其他的多元化,就别指望了。

所以,不是路不通,是人不行,不换人,这条路估计很难。过去,格力做手机、做电池,也不算特别晚,结果呢,还是失败了!

任何人想要跨行业,都是很不容易的,连巨头也是。一般最好的方法,是先扩品类,再沿着供应链上下游做。

华为就是这样,一直做通信设备,用户要求做手机,才做的手机,为了让通信供电,研究了逆变器。

我们再看看格力,连最简单的品类扩充都做不好,就别提什么多元化了。除非发生重大的组织变革,或者人员变革,否则格力我看不到未来。

2 阅读:693
评论列表
  • 2024-05-30 07:03

    董奶奶70岁,不用担心,口含明珠,进退自如,随时可功成身退

  • 2024-05-28 16:29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白刃行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