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孩子胆小,爱哭,根源在肾

乖乖评养好的 2024-12-27 02:37:21

抽动症,孩子胆小,爱哭,根源在肾。

中医讲,肾主恐。

小儿肾精未充,就可能出现胆小、易惊恐的表现。

抽动症跟情志有关,“惊恐伤神”,由于受到惊吓,导致心神失守,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耗伤阴精,导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从而引发了伸头缩脑,眨眼挤眉、咧嘴、摇头、肢体颤动等抽动症的表现。

举个例子:

患儿,男,8 岁,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家长代诉,孩子性格胆小怕事,爱哭,睡眠不安稳,多梦易惊。

刻下症见:患儿频繁眨眼、耸肩,不时发出清嗓子的声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饮食尚可,但大便偏溏,日行 2 - 3 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辩证:肝肾亏虚,风动痰扰

治以:补肾填精、平肝息风、化痰通络

组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白芍、钩藤、天麻、僵蚕、石菖蒲、远志、炙甘草。开颗粒14剂,每日2次,开水冲服。

复诊:抽动症状略有减轻,眨眼、耸肩次数减少,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夜间多梦易惊情况减轻,但仍胆小,大便仍偏溏,调方增强健脾止泻、补肾固精之力。

三诊:抽动持续减轻,大便基本成型,胆小的情况有所好转,夜间惊醒减少。

又经过几次复诊,患儿诸症基本消失,抽动没有了,情绪稳定,巩固后停药,随访未见反复。

这里面什么道理呢?

患儿胆小、爱哭,根源在于——肾之精气亏虚。

肾在志为恐,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通于脑,肾之精气不足,则脑髓失养,神志不宁,故而胆小易惊、情绪不稳;

肾主封藏,开窍于耳及二阴,肾气亏虚,不能固摄二便,故见大便偏溏。

风性主动,肝风内动,加之痰湿内阻,风痰上扰,发为抽动诸症。

因此在治疗上,以补肾为主,兼顾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从根本上调理患儿的脏腑功能。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补肾填精,滋补肾阴;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以防滋补之品碍脾生湿;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使补而不滞;白芍养血柔肝,平肝息风;

钩藤、天麻、僵蚕平肝息风止痉,以缓解抽动症状;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宁心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

最终使患儿肾气得充,肝风得息,痰湿得化,抽动诸症自然会消失。

0 阅读:1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