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给心除草

木棉说 2025-02-12 10:37:07

日暮时分,倦鸟归巢。苏东坡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拖着疲惫的身躯朝家中走去。被贬黄州后,这位年过四旬的才子迫于生计,开始躬耕于陇亩。仕途失意,人生起落,让他几度崩溃,坠入困顿。好在,有陶渊明的作品,聊以慰藉。苏东坡曾感慨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人生再多的委屈、再深的遗憾,在陶渊明的笔下,不过是一壶清酒,两行诗。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究竟有何魅力,竟被文坛巨匠奉为偶像呢?

除掉执念的草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陶渊明的这一“念”,叫入仕。他出身于浔阳柴桑一官宦世家。曾祖父任大司马,战功赫赫,祖父官居太守,颇具威望,到了父亲这一代,却家道中落,只剩几亩薄田度日。八岁那年,父亲离世,陶渊明不得不跟随母亲投靠外祖父生活。外祖父是当地有名的隐士,陶渊明受其影响,向往安贫乐道。时值东晋乱世,烽火连天,饿殍遍野。随着心性成熟,陶渊明开始对社稷安危,黎民疾苦忧心忡忡。遥想祖上的丰功伟绩,他决心要入朝为官,建功立业。奈何,官员的选拔流程早已被世袭门阀所控,籍籍无名的陶渊明唯有等待时机。二十九岁时,陶渊明谋得江州祭酒一职。他踌躇满志,对低微的官职并无怨言,只愿得“贵人”相助,大展拳脚。陶渊明口中的“贵人”,就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不承想,此人迷信五斗米道,在兵临城下时竟跪地祷告,求鬼兵相助,荒谬至极。陶渊明心灰意冷,便以“不堪吏职”为由,辞职归乡。然而,这次失败,并未浇灭陶渊明的报国热情。六年后,他应军阀桓玄之邀,出任幕僚。陶渊明原以为桓玄是匡扶社稷的栋梁,谁承想,此人竟在暗中厉兵秣马,图谋篡位。适逢母亲离世,陶渊明再次辞官。丁忧期满后,陶渊明又相继投奔到大将刘裕以及建威将军刘敬宣幕下,南征北战。谁料二人皆为谋权夺利之辈,全无济世救民之心。在政治的腐朽和人心的贪婪面前,陶渊明一再失望。这一次,他如清除杂草般,放弃了自己对仕途不切实际的幻想,愤然离去。乱世之下,礼崩乐坏,一介书生终究难以改变大局。与其在举世皆浊的社会里,随波逐流,不如独善其身,寻回内心的安宁。除掉欲望的草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写道:“有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所谓“寄酒为迹”,即借酒抒怀之意。陶渊明与浑浊的俗世格格不入,只能借七分醉意,在红尘中寻得片刻欢愉。然而,赋闲在家,非但无酒,连一家老小的生活都难以为继。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出任县令者除俸禄外,还有百余亩公田可支配。这份待遇让陶渊明颇为心动。因此,迫于养家的压力,他不得不接受叔父举荐的彭泽县令一职,再度出仕。上任后,陶渊明命人在良田上种满庄稼,为今后归隐积攒资本。除此之外,他还打算尽己所能,做一些造福百姓的事。当时,彭泽县隐匿户口的现象严重,加重了在籍农民的缴税负担。经核查,弄虚作假的无非两种人:财大气粗的乡绅,依仗权势的官员。历任县令对此视而不见,陶渊明却不屑溜须拍马之道。他下令严查,仅半个月时间,就查明了权贵门下隐瞒不报的人口三千有余。此举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却也得罪了地方势力。有人指使负责考核浔阳郡官员政绩的督邮刘云,借机惩戒陶渊明。刘云生性狡诈贪婪,平日常以巡视为由,四处向官员索取贿赂,令人不齿。一日,他突然到访彭泽县,污蔑陶渊明整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一名县吏热心地为陶渊明解惑:“你得整衣束带地去见督邮,并且打点些银两。”陶渊明不愿趋炎附势,违心而活。他怒斥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当晚,便脱去官服,拂袖而去,任职仅八十一天。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之所以感到不自由,无非是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导致内心荒草丛生。及时清理多余的欲望,才能邂逅真实的自己。

除掉情绪的草回家途中,陶渊明提笔写下《归去来兮辞》,为自己辗转十余年的为官生涯,画上句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妻子见丈夫辞官,并无怨言。她仰慕丈夫的才华与正直,理解他身处官场的煎熬和痛苦,为了宽慰丈夫,她还特地准备了欢迎仪式。儿女绕膝,有酒盈樽,陶渊明愈发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他不慕荣华富贵,只求妻儿在侧,诗酒为伴,不负韶光。然而,归隐意味着躬耕自资。贫穷和操劳,将成为陶渊明面临的两大难题。他早出晚归地耕作,身躯略显佝偻,两鬓平添沧桑。结果,豆苗稀疏,杂草丛生。有人笑他愚蠢,有人嘲讽他辞官为农,故作清高。面对他人的不解,陶渊明浅叹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出走半生,他愈发活得透彻。世风日下,仕途艰险,与其苟且而活,委曲求全,不如寻得一隅,放逐身心。在陶渊明44岁那年,家中突发大火,宅院尽毁。这对他们本就穷困的生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陶渊明抢救出部分生活物资,带家人临时寄居在一艘小船中。夏日阴雨连绵,船屋内潮湿闷热,日子很是难捱。一个月后,陶渊明无意间发现,家中被火熏烤过的果蔬露出了新芽。这一幕,将他内心的苦闷与沮丧一扫而空。原来,生活一直在发生改变。与其紧盯着过去的痛苦,愁眉不展,不如学会释怀,向前看。得知南村有众多归隐的读书人,陶渊明与妻子商议,决定将家迁至此处,打造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忙时,日出而作,南山种豆;闲时,修篱种菊,把盏吟诗。九月九日,重阳佳节,陶渊明苦于有诗无酒,少了几分情趣。无奈之下,他手摘一把菊花,在菊丛中漫步,幻想自己陶醉在其中。恰逢此时,一位白衣男子从远处朝他走来。原来是好友王弘惦念着他的喜好,特地遣人送来美酒,为他助兴。“白衣送酒”的浪漫故事引无数文人羡慕。李白在《九日登山》中写道:“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想要“灵魂有趣”,必得善于清理如野草般凌乱的情绪,还自己一片清澈的心境。即便身居陋室,也能安之若素,纵使历经风浪,亦能不喜不惧。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最后一句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勇敢地选择了心之所向,即便风雨兼程,但求余生无悔。人这辈子最怕的就是,肉体健在,灵魂荒芜。现实的羁绊,物欲的诱惑,尘世的烦恼,如杂草般蔓延纠缠,将你我牢牢捆住,让人裹足不前。真正的成熟,在于学会及时给心灵除草。放下不合时宜的执念,删掉虚无缥缈的欲望,摆脱心烦意乱的情绪。

0 阅读:0

木棉说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