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走亲戚”这个事情颇受诟病,反对走亲戚,甚至提议取消走亲戚的声音日渐高涨。
看来,这世世代代流传了多少年的风俗也面临尴尬的处境了。
一种意见认为:
过年,千万别走亲戚了,
以前过年过节走的是亲情,现在走的是攀比和看不起
平时几乎没有联系的人,只是在春节见一次面。
寒暄着不冷不热的话,还要应付一些你并不感兴趣的八卦。
这样的聚会除了无趣就是尴尬。
有时压岁钱也是一种负担,给多了感到吃力,给少了又怕被嫌弃。
而走亲戚所带礼品的好坏和数量也总是难以让人满意。
现在走亲戚,有些没有以前那么有人情味了。
亲戚聚在一起主要说的话题是:房子、车子、工资、存款,然后就是那他人和你对比。
你比得过,尴尬一笑。
你比不过,那可就有得说了,说你不努力,说人家比你努力,说你应该跟别人学习一下提升自己的能力等等等等。这样说,别人还以为是关心你,其实不然,这是那你取笑呢。
明显就说你不如别人,瞧不起你。
而且有时就是拿明知比较厉害的人跟你比,然后取笑你。
每当这个时候,你只能尴尬地陪笑,毕竟是亲戚嘛。
现在这社会的生活节奏,快的像开了倍速,工作压力也大的,能够把人压弯腰。
时间本来就宝贵,可和亲戚之间的来往,好像越来越流于表面形式。
缺少真心的交流,变成了一种应付。
年年春节走亲戚有人觉得都像是上战场,七大姑八大姨各种盘问,工作咋样,挣多少钱,结婚了没有……
这些问题啊,就像连珠炮一样,把你打的焦虑又疲惫。
问其实有人是真关心,有人就是形式了。
比如今年有亲戚问你上大几啦?
你告诉他上大二,明年他还会问“上大几啦?”
那不明摆着今年上大三吗?
这充分说明啊,这些问候和热情只是不走心的寒暄而已。
本来走亲戚是很愉快的一件事,但是现在走亲戚,走之前心情好好的,走完亲戚之后,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此起彼伏。
有些亲戚之间相处,都会算计能从对方那得到什么好处,要是没好处,态度马上就冷淡了。
有的亲戚还会在家族聚会上传播亲戚的八卦,这跟真心对待的朋友比起来,简直太冷漠了。
其实有句话我个人倒是觉得有道理:
自己有没有本事,才是决定亲戚对你态度的关键。
如果你一事无成,就算经常走动,亲戚也不会把你当回事;
可要是你混得好,亲戚们自然就会凑上来。
与其在这些关系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多花点心思提升自己。
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才能在生活里过得自在,那些以前让你头疼的亲戚关系,也就不是事了。
刘震云曾说:
“别把亲戚看得太重。
亲戚关系,爷强则姑亲;
父强则叔亲;母强则舅亲;子强则侄亲。
自强则全亲,不强则无亲。”
还真是这个理儿。
所以这种亲戚走动的形式到头来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耗去的是过年的假期时间和精力,还要在别人的脸色中不断揣摩自我的价值。
亲情不等于见面,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应建立在真实的情感与互动之上。走亲戚如果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形式,为什么不选择将时间与精力放在那些真正关心自己、能够交流思想的朋友身上呢?
其实这种观点不难理解: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独立意识和个性逐渐增强。
他们更关注内心需求和自我成长,倾向于对自己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更注重私人的生活空间和人际边界,逐步远离无用的社交关系。
而父母辈这代人仍停留在过去的生活模式中。
他们的社交圈和价值观大多根植于农村和血缘宗族的传统关系中。
与孩子们在城市中上学、生活适应了现代化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
所以他们与父母的交流常常因此产生巨大的价值冲突。
长辈们仍用过去的认知与孩子们交往,总是满怀好奇的问一些琐碎的问题,问你在什么单位上班,工资多少或找了对象了没有。
表面上看似关心,实际上充满了八卦和攀比,这类虚伪的关心往往让年轻人感到不适。
更让人不开心的是,长辈们以关爱的名义侵犯年轻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迫使他们接受没有边界的关心,这些关心往往没有实际帮助,反而让年轻人感到烦恼。
还有一种言论认为:
走亲戚的传统应该发扬光大。
走亲戚,是维系亲情和家族关系的重要方式。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感情,避免因长时间不见面而产生的陌生感。走亲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之一,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参与这一活动,可以了解和传承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走亲戚,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互相联系的一部分。
更是通过拜访亲戚,可以扩大社交圈子,增进与外界的联系,避免与社会脱节的方式。走亲戚,是一种表达关心和祝福的方式。
通过拜访亲戚,可以传递节日的祝福和关心,增进彼此的感情。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持这种言论的估计大多应该是一帮50、60后了。
是他们,在支撑着过年的习俗,这也是最后一批认真过春节的人了。
从现在开始的90后到00后门,对过春节其实是非常不上心的。
在他们眼里,春节无非就是个长假期而已,跟国庆没什么区别。
和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血浓于水,这一点和亲戚是不同的。
严格上讲:
血缘关系的叫:亲
婚姻关系的叫:戚
利益相同的叫:朋
心灵相通的叫:友
亲和戚是不一样的,
姑姑、舅舅、姨妈都有血缘关系,叫“亲”;
姑父、舅妈、姨丈没有血缘关系,叫“戚”。
身份、交际、利益一致的一群人,叫“朋”。
无话不谈,相互欣赏,成为知己的叫“走”。
所以,我们常说“高朋满座”,而不说“高友满座”。所以,我们说“知心好友”,而不是“知心好朋”。
在甲骨文中,
“朋”字是两串钱,它代表的是利益;
“友”字是两只手,它代表的是感情。
我们常常与人“推杯换盏,斛光交错”,
所以“朋”可以很多,但真正与你推心置腹,视同莫逆的“友”,却很少,也最为珍贵!
婚丧嫁娶的时候,现场很多人相互之间并不认识。
管事的通通称大家为亲戚朋友,于是就有了“亲戚朋友”这个词。
过年走亲戚的习俗,或许是时候进行一些调整了。与其强迫别人去迎合那些尴尬与不适,不如让他们选择放下负担,追求更高质量的交流,以及更真实的情感共鸣。
希望每个人都在春节时,都能找到回归真实关系的方式,珍惜那些值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