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缺席春晚13年,为啥人们念念不忘

鶴鳴晴空 2025-02-08 18:19:57

亲朋好友相聚,除了畅谈国内外大事之外,

也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那就是今年的春晚。

也总有人感到遗憾,已经有13个春晚没有看到赵本山了。

有人说,“春晚有赵本山,才有年味”。

也有春晚导演说:

“如果他的小品成功了,春晚就成功了一半。”

2011年,赵本山最后一次出现在全国春晚舞台上。

之后,相关媒体的评论区是这样的:

“那会能放鞭炮的时候,赵本山的小品一播完才满城鞭炮声,都在等他。”

“赵本山小品一出来,村里鞭炮十秒钟就能停。”

“以前看春晚就是为了等本山大叔,我们想他了,等他再‘忽悠’我们一次。”

“我先睡一小会,等赵本山出来了记得喊我”

在这个15分钟就可以忘记一个人的时代,赵本山和他的作品,反而一起沉淀为文化符号,在数据浪潮的打磨中历久弥新。

在这个现实往往比小品更加幽默的年头,我们回头仔细看看赵本山曾经的作品,它到底好在哪里呢?

为什么到今天,人们还是对赵本山念念不忘呢?

赵本山,从1990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到2011年这22年里,除了在1994年缺席了一次外,总共参加了21次春晚,表演了21个小品。

16次获一等奖,5次屈居二等奖,6次获得小品王称号。

关于赵本山的才艺、表演天分、舞台功力等等,已经有过无数的专业解读和江湖传奇,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我再啰嗦的话,就像我告诉你有个投篮很准的人叫科比一样,太没劲了。

咱现在只是捋捋赵本山一路走来的小品内容,似乎可以看出点眉目。

那就是赵本山的作品一直是基于对时代和现实生活的关切。

赵本山过去几乎所有经典的春晚小品其实都是围绕着同一件事——农民进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99年春晚的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

《昨天 今天 明天》,在形式上借鉴了当时崔永元主持的一档热播谈话栏目《实话实说》。

当时这档栏目已经相当火了,近乎人尽皆知。

这档栏目主打的就是“以人物表现时代”,所以赵本山小品也是延续这样的风格。

赵本山和宋丹丹扮演的是两位农村老人,他们进入大城市后所表现出来的拘谨和矛盾。

所以无论是习惯性盘腿坐下、脱鞋、打岔,还是“来时候的火车票谁给报了”,这些包袱都自然可信。

后来流行的、大家熟知的“薅羊毛”也是出自这个小品。。

2000年前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异以及普通人对现代化生活的适应成为一个普遍矛盾和话题。

“白云”“黑土”正是从普通人的视角,总结了千禧年前后的时代大事和大众情绪。

所以,它既是“昨天、今天、明天”,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白云和黑土”既怀念过去,又试图拥抱未来:

打电话、学外语、去铁岭,他俩的美好展望里,包含着普通人对二十一世纪的期待。

现实生活中,农民进城大约是从1990年开始的。

赵本山作品里的“农民进城”同样则来自于那个时代。

1990年,赵本山初次登上春晚,与黄晓娟合作小品《相亲》。

作品讲述了徐老蔫和马丫为各自儿女介绍对象而会面时,却意外发现对方是自己年轻时的意中人……

仔细回想一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农村婚恋观念也正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历转型。

就像这个小品里说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观念也得跟得上。

本以为儿女是阻力,没想到儿女是主力,结构完整,呼应巧妙。

到了90年代,公款吃喝现象抬头,酒桌文化盛行。

《牛大叔提干》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村里学校的玻璃和一桌奢侈铺张的好菜做对比,讽刺吃喝之风和贫富差距。

一句“搁这学会扯淡了”,多年来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1998年的春晚小品《拜年》,赵老蔫因为承包鱼塘的事和妻子到乡长家“走后门”,这个制造以及解决误会的过程,是普通农民的智慧和对公平的诉求。

小品从内到外透露着对农村发展中普通劳动者的关怀。

也充分展示了90年代末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乡村承包制成为热点这个时代特征。

仔细揣摩赵本山小品里的农民,他们虽然在城市化进程和新时代条件中往往处于弱势和滞后,但又绝不卑微,而蛇有其独特乐观和力量。

1997年《红高粱模特队》就是这一阶段的高潮。

农村模特队进城,上面来了转业老师教猫步,两种审美体系引发了交流和冲突。

“时髦是啥?美是啥?

要没吃没喝你还臭美啥?

土地诚可贵,劳动最光荣。

失陪了范老师,我得去造型。”

这些台词既幽默风趣又道出了最朴素的真理!

到2000年至2010年,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动力进一步加快。

于是,2000年春晚上,小品《钟点工》便应运而生了。

随儿女进城的空巢老人急需关心照顾的新型社会需求得到了充分展示。

“小样的!你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句经典台词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行。

同样,2004年的《送水工》,实际上则是外来务工者的后代,通过教育完成阶层跃升的当代寓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

2001年《卖拐》,2002年《卖车》,2005年《功夫》,这一系列的小品,

搞笑虽然是主要目的,但取材的角度依然是在关注城乡市场经济中群出现的诚信危机。

在小品《功夫》播出次年,一本名为《农民工进城防骗手册》的神书出版。

20年后网上盛传“农村的二舅治好了他的精神内耗”,殊不知20年前赵本山就已经在给二舅们话疗了。

2003年春晚的小品《心病》说的就是乡镇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压力。

到了2007年的的小品《策划》,又是紧扣了当时的“全民炒作和娱乐至死”。

等到了2009年《不差钱》,这既是小沈阳明星生涯的开端,也是草根选秀时代的挽联。

从此以后农村走出大众明星的概率,也就约等于流量明星稀薄的演技了。

2011年,赵本山再携徒弟小沈阳和王小利演出小品《同桌的你》后,就此淡出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这其中除了赵本山的个人原因外,还有高秀敏去世、范伟开辟新天地、编剧何庆奎的神隐等因素。

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本山上台。

赵本山的小品凭借对时代变化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反馈,获得了真正的幽默。

随着城市化进程来到了新的格局,新一代城市人的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已与上一代有了显著差异。

白云黑土的故事听着依然有趣,但却与当下普通人的形象貌合神离了。

所以,赵本山作为“农民进城”这一时代主题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隐退也是一种必然。

2014年春晚,开心麻花团队带来了《扶不扶》,一个关于现代社会道德困境的幽默小品。

其中的角色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幽默化处理,展现了和赵本山小品相似的生活洞察力。

次年,沈腾和马丽他们又带来了小品《投其所好》。

讲述了女科长马晶晶为了巴结领导,让擅长打乒乓的郝建迎合领导爱好,在上班时练球的故事。

其幽默讽刺和针砭时弊,就如同是对二十年前赵本山在《牛大叔提干》里拎起那一串甲鱼蛋的有效呼应。

这两个小品很有代表性。

在没有赵本山的时间里,这两个作品是为数不多的大家觉得好笑的。

沈腾和开心麻花团队也一度被认为可以接棒赵本山和本山团队。

然而,时间证明,尽管在作品创作的理念和形貌上有赵本山的遗风,可至今无人能复制其轰动。

让我们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觉得现在的小品不好笑了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赵本山作品的主题是“农民进城”,而彼时社会的基本盘就是正在进城的农民,基于普通人生活的创作,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所以,小品为啥不好笑了?

就是因为在后来的大多小品里,我们很少看到“新农民”们的生活:他们的乐观和焦虑,他们的未来和过去。

什么是真正的幽默,幽默就是忠诚于生活。

矫饰是幽默的天敌。一旦文艺作品悬浮在现实生活之上,那大家就笑不出来了。

所谓双脚离地了,笑点就关闭了。

末梢神经坏死,上边就憋大了。

你跺你也麻。

说到底,大家怀念赵本山,不仅仅是怀念这位艺术家和他的经典小品。

大家呼唤的,是真正从生活中走出来的作品。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想念赵本山?

因为他早已成为春晚的符号,甚至是一个盛大节日的符号。

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看到“第二个赵本山”出站。

所以每一次过年,似乎都少了点儿年味

余秋雨说:“在这充满欢笑的年代,你可以无视赵本山,却不能无视几亿人民对于欢笑的选择。

我们怀念赵本山,

也是在怀念浓浓的年味,

怀念我们成长中每一次烟花的绽放。

亲爱的朋友,你说对吗?

关于赵本山,关于央视春晚,您有什么话要说呢?

那就把您的想法写在留言区,大家一起讨论吧。

0 阅读:2

鶴鳴晴空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