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年味究竟去了哪里?

鶴鳴晴空 2025-02-08 18:25:36

但快节奏的今天,就是仅仅七天或八天的假期,随着假期的结束,“年”真的进入尾声了。这时,总有人会感叹:团聚的时光还没待够,时间过得好快呀!

也有人感慨:现在的过年已经没有“年味”,没有小时候的乐趣了。

现在,难道真的没有年味儿了吗?

其实,乐趣和年味一直都有,只是换了一批人去感受;

只是你感到现在过年没有年味,没有小时候的乐趣了。

也就是说,自从你接替了父母的角色,担起了生活的重担,过年的快乐就不再单纯属于你了。

你,从看烟花变成放烟花,从吃年夜饭变为做年夜饭,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快乐的氛围,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你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少年,你已经成为放烟花给孩子看的人了。

已经不是“感受年味”主角了,还要什么“年味”啊?

以前的年味,是长辈的仪式感给你的。

现在你大了,该你把年味传递下去了。

想想小时候,还没到过年呢,空气里就飘着年味了:

那是妈妈在厨房里忙碌,剁饺子馅的声音,这声音,好像在敲着新年倒计时的鼓点。

那是爸爸小心地擦拭灯笼,整理庭院。红彤彤的灯笼,整洁的环境,看着就喜庆。

那时,奶奶会拿出她的宝贝剪纸,手一翻,好看的窗花就出来了,家里一下子就有了过年的样子。

那时,外婆早早就开始泡糯米,蒸年糕,那又软又糯的,就是小时候最爱的年味。

大人们做的每件事,都像在表演,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地告诉我们,啥叫“年”。虽然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但父母和长辈们仍然用心的把年味一点点地放进了我们的心里。

以前,我们是坐在台下看戏的,看着大人们演得精彩,感受着他们弄出来的过节气氛。现在呢,就得自己上台,成了这场“年味大戏”的主角。

所以就要像以前的大人那样,想想怎么把家里布置得有过年的样子,怎么做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怎么让家人觉得:过年真好!

这是角色的转变,也是责任的传递。

当我们开始为了买年货跑来跑去,为了年夜饭在厨房里忙碌,为了给孩子们准备红包而算计着,咱就已经成了年味的制造者了。

以前,只管享受别人给的快乐。

现在,得自己努力去创造这份快乐。

在我们记忆中的年味儿,无论有多么精彩,多么难忘,都要记住,这是父母撑起来的。而且是没日没夜的忙,才能撑起我们记忆中的年味儿。就像现如今,你从年头忙到年尾,才能撑起孩子们的年味儿,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快乐是一样的道理。

冯骥才说,年意不在任何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

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但是,伴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读书、毕业、工作、结婚,我们的心境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候快的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当我们步入社会的时间越来越久,内心就越缺少刚出社会的单纯和天真,变得越来越现实跟圆滑。老家的朋友,也随着各人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发展,平时也缺少联系,有在一起相聚的时候,估计也就是过年吧。

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我们现在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了。

当然,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客观世界的变化,也在悄悄偷走了我们的年味。

1,消失的鞭炮声带走了我们的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去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从小年到正月十五,鞭炮声不断,地上的鞭炮纸皮怎么扫也扫不干净。

尤其是除夕零点一过,鞭炮声此起彼伏,仪式感满满,鞭炮声里的年味是最直接的感受。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出于各种原因,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加入到“禁燃”的队伍中,我们已经很难听到鞭炮声了。

都说“爆竹声中辞旧岁”,没了爆竹声,年味自然就淡了很多。

2,生活水平的提高偷走了我们年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好吃的啊!

犹记得我小时候,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无论啥鱼啥肉吃在嘴里那都叫一个香。

去邻居家拜年,必须抓一把瓜子、花生、糖果,回到家攒起来慢慢“消化”。

现在呢,生活水平提高了,顿顿大鱼大肉,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之前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食,现在平日生活里也能吃到。

再说穿的,过去只有过年才能穿新鞋新衣服。

可现在,平日里街上大姑娘小媳妇就跟时装表演似的,炫人眼目。

人们对“过年吃好的穿好的”那种期待已经没有了,年味也就被高物质生活水平偷走了。

3,快节奏的工作偷走了我们年味。

过去,生活节奏很慢,尤其是农村,过年时节正值农闲,也很少有出门务工的。

一到过年,人人都放下手头上的活,“一心一意”的过年,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纵有千金也不换。

而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

各种各样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了,外出务工、甚至加班也是过年的常态。

来不及好好地过一个年,又要转身投入到为生活奔波的节奏中。

年味也就被快节奏的生活偷走了。

4,手机和高科技偷走了我们的年味

以前,过年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

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或者饭桌前,谈笑风生,聊聊天、拉拉家常、开开玩笑、做做总结、展望一下未来……好不热闹。可现在,手机普及开来了,几乎从老到少,人手一部手机。

或者玩游戏、或者刷视频,“自娱自乐”,家人之间交流的机会更少了,人人都变成了“低头一族”。

过去的拜年,我小时候天不亮就起床拜年,生怕一天走不完邻居、亲戚,即便路再长,也要登门拜年。

大街小巷,拜年的人成群结队,好不热闹。

现在,一条微信信息、一个电话,道一声“过年好”。

甚至都不看内容,直接粘贴复制群发发,就算是拜年了,再也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给自己长辈发的拜年信息中都有这样的:“某某携全家给大家拜年了”。)

年味,就这样被手机、网络偷走了。

4,亲情人际关系的变化偷走了我们的年味。

之前,亲戚多、兄弟姐妹也多,从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初二走姥姥家、初三走舅舅姨妈家、初四走姑姑家、初五走叔叔大伯家……

一走亲就是一大家子,兄弟姐妹、表兄弟也多,饭菜分两三桌,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如今,亲戚少了,也很少走动了。

独生子女也多了,大家各乐各的。

走亲访友的频率没之前那么高了。

年味,被亲情的偷走了。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

客观世界我们个人没有能力改变,但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的内心。

在那个没有星期天、没有公休日的年代,父母尚且能够给我们创造出那么深刻的,在心底抹不去的年味。

现在年味的接力棒,传给了我们,我们也要传给下一代。

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年味,让孩子们也感受到过年的味道,让他们长大后,也有关于过年的美好回忆。

所以,别再一味地叨叨埋怨年味淡了,试试换个角色,从享受年味的人,变成创造年味的人吧。

0 阅读:2

鶴鳴晴空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