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一群年轻的修复师正准备迎接他们的“大考”——出师考核。八年磨一剑,这些学员在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的培养下,已成长为一支专业修复队伍。
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成立于2016年8月,由四川省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三家单位联合申报成立。8年来,29名学员在导师和助理导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段具有四川特色的“妙手书医”养成之路。传习所的导师阵容强大,包括有“故宫画医”之称的徐建华,他是故宫博物院书画装裱大师,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装裱修复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分别擅长古籍修复、书画装裱和西文修复的袁东珏、欧萍和许卫红。
“每年授课不少于200个学时。”自传习所成立就加入的学员吴石玉回忆,根据传习所的规定,徐建华每年从北京到四川进行现场授课。动辄20天起的“集训”特别充实,老师授课注重实操,每次教学都会选择馆藏实物,通过完成藏品的修复,指导学员掌握修复原则和修复手法。“以前经常听人说书画是一家,真正学习的时候才发现修书跟修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加入传习所后,吴石玉跟着老师从零开始学习书画修复,集众家之所长,逐渐掌握了不同门类的修复技术。
▲ 学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修复学习 四川省图书馆供图
“只要学习年限届满且技术合格,就可以申请出师。”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罗涵亓表示,今年年底,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计划组织一批符合条件的学员进行出师考核,吴石玉也在推荐之列。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一直学下去。”刚加入传习所两年的学员詹宁思正忙着给一页页脆化断裂的古籍补破,边补边用喷壶喷水以保持纸张湿度。传习所的授课令作为新一代修复师的詹宁思大为惊叹。他以攥在手中的喷壶举例,徐建华在授课时展示了用传统刷子蘸水喷洒的手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老一辈古籍修复师用精湛的技艺抢救了无数“病重”的古籍。课后,詹宁思立下了传承宏志,要把老一辈的技艺一代代延续下去。
通过培养新一代修复师,传习所为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为推动古老技艺活态传承,传习所的师生通过举办古籍修复技艺专题展、摄制古籍修复技艺宣传片、举行专题直播、开展传拓与雕版印刷互动体验活动等,积极向社会大众普及古籍修复技艺知识。其中,四川省图书馆“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一课”之古籍修复、四川大学图书馆“圕萌课堂”之古籍修复和书医故事、“跟我学做线装书”等活动,已成为每年固定举办且受众反映良好的活动。
前段时间,吴石玉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短视频《修补时光 延续文脉——清刻本〈资生集〉的重生之旅》,一上线即收获大量转发和点赞。“让喜欢的事成为生活。”工作之余,吴石玉连续发布了超过两百段关于古籍修复师日常工作和修复技术细节的短视频,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四川气候湿润,纸质文献易受虫蛀和霉变,导致破损书籍数量庞大,而修复人员严重不足。为解决古籍修复人才缺口问题,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固定的传习所培训之外,四川还不定期地组织面向全省的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天府学院等院校开展合作,通过修复专家到校开课、学生到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短期学习的方式,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在川职业教育。
今年,四川省图书馆一楼新设立的青少年研学中心将专注于古籍修复的宣传推广和研学活动。罗涵亓透露,四川省图书馆正筹划将古籍修复带入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有机会触摸到历史的脉络,了解和学习这门古老而珍贵的技艺。
通过出师考核的“妙手书医”将带着所学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继续书写传承佳话。传习所也将继续它的使命,培养更多传承者,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