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在北京准备参加中共八大的耿飚接到毛主席的电话,让他马上去一趟中南海。耿飚顿感有重要事情,因为毛主席的作息时间与众不同,经常是深夜批阅文件,凌晨睡觉直到中午,一般要到下午才接待访客。如今八大即将召开,毛主席一大早就要他前去。耿飚心里想着,脚下不敢怠慢,立即驱车赶到中南海内游泳池旁。
这时,毛主席正从游泳池上来,看上去已经在池内游了好几圈。主席披上一件浴袍,亲切地招呼耿飚一起吃早餐。两人的早餐很简单,就是一碗面条,两碟小菜,其中一碟是毛主席最爱吃的青辣椒,在火上烤一下,蘸着盐吃。
毛主席一边给耿飚夹菜,一边问他对于国内外形势的看法。聊了几句后,毛主席话锋一转,神情庄重地说:“巴基斯坦处在我国和西亚、欧洲、非洲之间,因此,它是我国从西面通向世界的大门。打开这扇西门,无疑有助于挫败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现在,我们对外单靠南门还不行,应该打开西面的大门。”
“你能不能把这扇西门推开?”毛主席问道。耿飚清楚,毛主席的指示是重要的战略决策,他当即向毛主席保证,“我们一定努力贯彻,相信能够推开这扇西门。”
毛主席的指示当然是战略决策。当时,新中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有了一些发展,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给我们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美国在东南亚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又在中东策划“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中国的西面和南面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军事包围圈,而这两个组织的连接点,就是巴基斯坦。
耿飚当时是驻巴基斯坦大使,因此毛主席专门将他找来,就是要跟他谈这个问题。毛主席认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主要靠自力更生,但是也要争取外援,也要和别国有经济贸易往来。而当时对外的窗口,仅有香港一个南大门。要想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巴基斯坦这个西大门尤为重要,毛主席希望耿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耿飚在外事活动中
为什么是巴基斯坦?从地理位置上看,巴基斯坦的西部地区与西亚相连,而东部地区(即现在的孟加拉国,当时称东巴)靠近东南亚。50年代中期,美国在拼凑针对新中国的军事包围圈时,便选中了巴基斯坦这个联结中东和东南亚的南亚国家,作为构成其军事锁链的重要一环。
1954年9月8日,在美国的策动和组织下,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八国的代表,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开会,讨论订立军事同盟条约的问题。经过一番策划,在会上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即人们常说的《马尼拉条约》。按照美国的解释,订立该条约的目的之一,是“抵抗共产党的侵略”,其实质就是反对新中国。该条约于1955年2月19日生效,与此同时,各缔约国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
1955年2月,伊拉克和土耳其两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签订了《伊拉克和土耳其间互助合作公约》,即《巴格达条约》。接着,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相继参加该条约,并成立了“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虽然只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该条约组织,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给这个西亚地区性的军事组织印上了反共反华的烙印。这样,美国就把“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两条锁链,通过巴基斯坦联结起来,在中国的西面和南面形成了一个弧形的军事包围圈,一般称之为新月形反华军事包围圈。
然而,这个军事包围圈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可突破的点,正是“枢纽”巴基斯坦。早在1951年,还是英联邦一员的巴基斯坦,就跟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讲后,巴基斯坦总理曾提出保证:如果美国在马尼拉条约下采取侵略行动,或者发动世界大战,巴基斯坦将不会参加,正如巴基斯坦并未参加朝鲜战争一样。
为什么是耿飚?最显而易见的,当然是耿飚的巴基斯坦大使身份。1956年初,巴基斯坦决定废除自治领制,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由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耿飚也成为了巴基斯坦废除自治领制后,第一个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而军人出身的耿飚,跟同样有着将军身份的巴基斯坦首任总统米尔扎非常投机,两人相处得极为融洽。
当然,毛主席选中耿飚,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大使身份。事实上,耿飚原本是驻瑞典大使,在1956年初跟韩念龙对调,成为驻巴基斯坦大使。换句话说,毛主席极有可能早就有了主意,让耿飚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对于耿飚的能力,毛主席再信任不过了。
1930年9月,醴陵县21岁的游击队长耿飚,带领30余名游击队员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此,他成为毛主席麾下的一员战将,屡建功勋。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与比他大16岁的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31年5月,蒋介石调动2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耿飚这时已升任红九师参谋长,他和师长徐彦刚、政委刘英一道率领全师指战员,英勇地开展了反“围剿”的战斗。5月6日拂晓,红九师沿东固通往中洞的大路紧急行军,徐彦刚、刘英和耿飚三人策马飞奔,拐过一个山嘴,看见总政委毛主席一手拿着指北针,一手指着一条伸向山间的小路,正在与当地的一位向导交谈。在他身旁,红三军军长黄公略蹲在路边,把那条小路标在地图上。毛主席见徐、刘、耿他们来了,立即下令:“朱总司令和总部特务连已经在前头打响了,你们改走小路,直插中洞,聚歼敌人。”
对这条小路,耿飚并不陌生,前几天他还派人侦察过,并标在军事地图上。这是一条荆棘丛生、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只有猎人、采药人和私盐贩子才走,但却是通往中洞的捷径。耿飚拿出随带的军事地图,与黄军长核对小路的位置,毛主席走近一瞧,夸奖耿飚说:“对!打仗就要先搞侦察,深入调查。”
在毛主席的部署指挥下,红九师指战员爬过这条云层里的小路,有如神兵从天而降,将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打得昏头转向。以至于后来,耿飚一提起毛主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名句“飞将军自重霄入”,就倍感亲切,因为这个“重霄”正是毛主席当年指向的那条小路。可以说,初出茅庐的耿飚,就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毛主席看来,耿飚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更重要的是有一股机灵劲,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随后的第三次反围剿中,耿飚更是展现了超出常人的能力。仅仅读过几年私塾和工人夜校的耿飚,竟然啃下了一本满是外文公式的《工程学》,并用现学的知识,带着一群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战士,在河上架起了好几座桥梁。要知道,耿飚所有的外文知识,仅限于在水口山当童工时,从毛泽覃那里学到的几个英文单词。这样强的学习能力,不得不让人惊叹。
长征中,耿飚先后担任红四团团长、红一师参谋长,担负着红军开路先锋的重任,在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重要战役中,都很好的完成了毛主席的战略目标。长征部队过草地后,在向六盘山挺进的途中,毛主席、周恩来和耿飚在一起。行军途中,耿飚等人指挥部队打垮了敌人的一个骑兵团,毛主席高兴地对耿飚说:“你们总结一下打骑兵的经验,今后要多注意这些‘六条腿’的敌人,听说西北有‘四马’(指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哩!”
耿飚有一套在草地上打骑兵的经验,他汇报说:“敌人骑兵乍一看倏忽而来,倏忽而去,速度很快,但只要两三个人背靠背围成一圈,专门打马,把马打趴下了,骑兵多半摔个半死。”毛主席连连点头:“这个打法对头,这叫做‘射人先射马’嘛。什么东西都有规律,有一长必有一短。”他还指示,不能把尾追红军的敌骑兵这条“尾巴”带进陕北根据地。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党中央开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红一师的耿飚、杨成武、谭政3人进入“红大”第一期学习。毛主席常来讲课,与耿飚又有了师生之谊。一天,毛主席幽默地对耿飚他们说:“古人云,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你们可成神仙了,好好‘修炼’吧。天下无事,就在这里参‘禅’悟‘道’;天下大乱,你们就出洞下山,救苦救难。”耿飚接过话茬,笑着说:“我们参的是马列主义之‘禅’,悟的是中国革命之‘道’。”毛主席朗声说:“耿飚不愧为‘高参’,还真能悟出个道道来!”
毛主席喜欢耿飚的悟性和敏感,又诙谐地说:“我的老乡,你的姓名有四个‘火’字,看来你真可以掀起燎原大火!”说着,将话锋一转,问道:“给你取名字的人,可是个有学问的人。”
提到名字的由来,耿飚向毛主席讲开了:1909年8月26日,耿飚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黄达嘴乡龙形坳严家冲,原名耿在忠。他家贫寒,弟妹又多,一家大小全靠父亲在外做泥工糊口。母亲指望有一天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首先便把希望寄托在长子耿在忠身上。一天,来了一位算命先生,她把长子的生辰报上,算命先生作古正经地说:“你儿子的‘八字’倒是不错,可惜五行缺火。”于是,她请一位私塾先生替长子另取一个名字。塾师查找字典,发现“飚”字有三个“火”,音韵铿锵,又有“暴风”之意,挺大气的,就给他改名“耿飚”。毛主席听罢,哈哈大笑:“你老家叫龙形坳,果真出了你这条‘火龙’。”
在“红大”结业后,耿飚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副政委兼参谋长,率部驻守陇东,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耿飚先后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与组织了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和宁夏等战役,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杰出贡献,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最为赏识的战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需要大批外交官。中央决定从部队抽调一批高级将领去当大使,耿飚便是其中的一位,成了出任驻联合国的军事代表。他立即投入了参加出席联大代表团的准备工作。然而,由于美国的无理阻挠,使台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继续窃据着联合国的中国席位,新中国的代表团被摒绝于联合国大门之外。鉴于这种情况,耿飚被改任为驻瑞典王国大使。
耿飚在外事活动中
有一天,将军大使们围观了外国大使向毛主席呈递国书的过程,结束后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耿飚自1944年离开延安后,已有六年多的时间未见到毛主席了,这次能有机会再次见到日夜想念的毛主席,心里感到格外喜悦。十位大使们在大厅里迅速排成一行,身躯魁梧、满面红光的毛主席走过来依次和大家握手。当
毛主席和耿飚握手时,他风趣地说道:“哟.老乡来了,我们又见面了。”
耿飚紧紧地握着毛主席的手.激动地说:“主席,您好!”
毛主席微笑着点了点头.又说:“长征时,我在你那吃过西瓜,甜酸苦辣成五味俱全,还有那顿饭吃得很好;在延安,还吃过你送来的老虎肉……”
站在一旁陪同毛主席接见的周恩来,接过话茬说:“可是,今天这里没有‘五味西瓜’和酒席招待你们,只有白水一杯!”
在谈话中,毛主席对坐在一旁的耿飚说:“你是到瑞典去的,要了解和学习西方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中瑞关系的建立,不但将使两国人民之间、我们和北欧国家之间的友谊得到加强和发展.而且也将有助于世界和平。”
耿飚在瑞典任大使期间,牢记毛主席的嘱托,认真执行党的外交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使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建馆工作,为增强中瑞之间的往来、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深受毛主席的赞许。1956年初,耿飚离开了瑞典,调任驻巴基斯坦大使。
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份了解与信任,毛主席才将“打开西边大门”的战略任务,交给了他的小老乡耿飚。
成果如何?其实看到当今巴基斯坦跟中国的关系,就知道这扇西大门,必定是成功打开了的,但具体到耿飚的执行上,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呢?
1978年,耿飚受邀参加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竣工典礼 1978年,耿飚受邀参加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竣工典礼
当巴基斯坦因大水而出现粮荒时,耿飚致电国内,请求支援。周总理亲自批示,以正常贸易价格卖给巴基斯坦6万吨大米,另外在无偿援助大米4000吨。美国在援助的面粉袋上都印着“美国援助”的字样,做足政治宣传,而中国却只在米袋子上印了“中国”,而不印“援助”。
此举在巴基斯坦舆论反响异常热烈,大家异口同声称赞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是“不含政治目的”的“真诚”。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并不富裕,粮食产量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但即便如此,在巴基斯坦有难时,还是能慷慨解囊。所谓患难见真情,也就是如此了。
作为回报,巴基斯坦在棉花涨价时,唯独对出口中国的棉花维持原价。这样的相互援助,在中巴之间,还有很多例子。除此之外,耿飚还积极推动两国的民航和交通部门建立中巴航线,开通两国间的公路交通。
1963年,《中巴边界协定》签署,按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划界,流入中国河流的流域划入中国,流入巴基斯坦河流的流域划入巴控克什米尔。
直到如今,中国跟巴基斯坦之间,还保持着铁一般的关系,这当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外交人员的努力。但毛主席当年的战略规划,跟耿飚这位驻巴基斯坦大使的开拓进取,无疑是起到了“根基”一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