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奔驰就算了,还抄得这么明显,这可不妙!”周恩来当年对中国第一辆轿车CA71的评价,一针见血。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几乎是空白。毛主席想要坐上一辆国产轿车,但这事儿真不是说干就能干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拼了一把,1958年仿造出第一辆轿车CA71。虽然它被命名为“东风”,象征着“东风压倒西风”的豪情,但却没能压住争议。大家都看出来了,这车抄袭痕迹太重,尤其是发动机,完全是照着奔驰190的设计抄的。周恩来看完直摇头,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抄袭的“无奈”:技术落后,没得选。
先说清楚,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确实太低了,汽车制造更是差得远。别说造发动机,连个像样的零件都做不出来。要知道,苏联起步也是靠美国福特的技术转让,中国连这种“开挂”的起点都没有。于是,模仿成了唯一的路子。1958年的CA71,底盘和车身模仿法国西姆卡Vedette,发动机照抄奔驰190,拼拼凑凑出了个样车。说白了,这就是“有啥抄啥,先抄了再说”。但问题是,抄得太明显,连周恩来看一眼都能认出来。抄袭本身没什么可羞耻的,关键是你得抄得高明点,别让人一眼看穿。
2. 工程师的“短板”: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当时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基本靠模仿和拼装过日子。可问题是,模仿也需要技术门槛。奔驰190的发动机可不是随便就能复刻出来的,涉及到的加工工艺、材料水平都远超国内工业能力。于是,CA71的发动机只能是“形似神不似”,跑起来小毛病一堆,甚至试生产的30辆东风车全成了废品。周恩来心里清楚,这不是工程师们不努力,而是能力跟不上。毕竟,技术差距不是靠热情就能弥补的。
3. 领导的“急切”:政治任务压倒技术质量。
毛主席1958年到长春视察时,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我什么时候才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这句话让整个第一汽车制造厂热血沸腾,厂长饶斌立刻组建突击队,四处找样车、拆样车,硬是在一个多月内搞出了CA71。问题是,这种赶工式的生产,注定做不出高质量的产品。领导的急切愿望和工业现实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东风车的失败。说到底,这不是工程师的错,而是全社会对工业化的认知尚处于起步阶段。
CA71的故事听起来有点像个笑话,但它其实是中国工业化初期的一个缩影。技术落后、经验不足、任务压顶,最终只能靠模仿硬撑着走下去。周恩来的批评很有道理:模仿可以,但要模仿得巧妙,让人看不出。而毛主席的态度则更显含蓄:尽管问题一堆,他还是坐上东风车,笑着说“终于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了!”这既是鼓励,又是期待。接下来的“红旗”轿车,才算是真正走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