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中国大比例裁员,时代洪流中传统车企如何转身?

风时评汽车 2025-02-28 05:10:33

在汽车行业电气化、智能化浩浩荡荡的大变革中,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哪怕是BBA这样的全球巨头,也需要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方向舵”。

近日,奔驰中国启动涉及销售与汽车金融体系的大比例裁员(约15%),并提供高达N+9至N+11的赔偿方案。一边是大比例的裁员,一边是高额的赔偿方案,大刀阔斧又豪华十足,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豪华车市场的标杆企业,奔驰此举,不仅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中的阵痛,更揭示了其在华战略调整的深层逻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之举。

销量下滑,推动奔驰从“规模扩张”到“利润优先”

奔驰此次裁员的直接动因是2024年业绩的全面下滑。数据显示,其全球净利润同比下降28%,中国作为最大单一市场,销量下滑6.7%至71.4万辆,营收同比下降8.5%。这一颓势与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密切相关——理想、蔚来等中国品牌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正蚕食传统豪华车市场份额。

为应对压力,奔驰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与成本优化,明确提出“精干化运营”战略。

成本削减:计划到2027年降低生产成本10%,德国工厂产能缩减10万辆,裁员成为全球性举措。

聚焦高利润车型:加大迈巴赫、AMG及G级等高端产品投入,推出纯电性能车与紧凑型G级,以提升单车利润率。

研发投入倾斜:2024年研发支出达97亿欧元,主要用于MB.OS智能座舱与新一代CLA电动车,试图通过技术壁垒重塑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裁员集中于销售与金融部门,而研发体系(如北京研发中心)仍在扩张。这显示奔驰试图在短期降本与长期技术储备间寻求平衡,但其战略重心已从市场占有率转向盈利质量。

销量困局的结构性挑战:燃油车护城河与电动车失速

奔驰在华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产品结构与市场趋势的错位。

燃油车依赖症:2024年销量主力仍是长轴距C级、GLC等燃油车型,但新能源占比不足5%,难以应对政策与消费趋势。

定价权削弱:中国品牌通过“堆料竞争”在配置与性价比上形成压制,迫使奔驰多次降价,侵蚀品牌溢价。

渠道效率低下:经销商网络需精简低效网点,但直销模式推进缓慢,导致库存压力与终端服务体验参差。

本土化布局的加速与矛盾:如何突破“外来者劣势”?

中国市场对奔驰的全球战略至关重要(占营收15.89%),但本土化不足使其面临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重挑战,单纯依靠“降本”无法扭转局面,如何真正实现本土化,跟中国市场同频共振,才是奔驰应该深思的问题。

电动化方面,奔驰相对滞后。数据显示,2024年奔驰纯电车型销量仅18.5万辆,同比暴跌23.1%,远落后于中国品牌;而在智能化上,奔驰自研的MB.OS系统开发进度延迟,导致全新CLA量产推迟至2025年9月,错失市场先机。

为了加速本土化,奔驰也是很拼命,采用了产品定制化、技术合作、研发本地化等多种方式推动本土化策略。

按照规划,奔驰未来三年将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涵盖纯电、插混与燃油车,长轴距GLE与VAN.EA平台MPV将国产化;技术方面,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电池技术,提升本土供应链占比至70%以上,材料成本降低10%;同时,奔驰还将推动研发本地化,将MB.OS开发项目转移至中国团队,推出“无图”L2++智驾系统,试图弥补智能化差距。

不过,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变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奔驰这种“防御性本土化”仍显被动。相比大众与小鹏深度绑定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奔驰的合作更多停留在技术采购层面,未能构建真正的生态协同,其核心矛盾在于:既要维持品牌调性,又需迎合中国市场快速迭代的需求,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可能延缓转型效率。

另一方面,尽管奔驰计划通过“高端化+电动化”破局,但现实阻力重重。例如,全新CLA电动车虽搭载800V高压平台与MB.OS系统,但其定价策略(预计50万元以上)可能难以撼动蔚来ET7、极氪001等已占据30万-40万元主流区间的竞品。此外,中国消费者对豪华电动车的需求更倾向于科技体验而非传统品牌光环,这对奔驰的“品牌惯性”战略构成挑战。

时代洪流中,奔驰能否扭转颓势?

奔驰的裁员与战略调整,本质上是传统巨头在行业变革中的自救尝试,此次的奔驰裁员事件,其实是传统豪华品牌在产业变革十字路口的缩影,揭示了跨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普遍困境:既要守护燃油时代的利润根基,又需在智能化赛道与本土新势力贴身肉搏。这场博弈的胜负,或将决定下一个十年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格局。对于奔驰而言,未来两三年,将是决定其能否“大象转身”的关键窗口期。

0 阅读:3

风时评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