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智驾时代,真的来临了吗?有网友调侃:以前买车是问“这车能跑多快”,现在是问“这车能自己跑多远?”。曾以为智能驾驶是特斯拉的“钞能力”,没想到,比亚迪一句“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直接把高阶智驾塞进了7万块的海鸥车里——这价格,连五菱宏光看了都直呼内卷!不得不说,智驾,正在成为新时代的“社交货币”。

比亚迪不光是说说而已,而是个执行力度十分彻底的狠人,直接甩出了“白菜价”魔法:海鸥车型搭载“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代客泊车、高速领航一应俱全。想象一下,7万块的小车能自己停进老破小停车位,连隔壁大妈都感叹:“这车比我儿子会停车!”
长安汽车也不示弱的“激光雷达下乡”:2025年8月,长安要把激光雷达塞进10万级车型,直接让“激光雷达=高价”的潜规则碎成渣。更狠的是,长安还计划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1500公里,充电焦虑?不存在的。
大家可以等着看,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拼命卷智驾,10万级的智驾车很快就会一批又一批地出现在市场上。

车企们喊着“全民智驾”,但现实却是:有人卖的是真技术,有人可能只是PPT上的“滤镜美颜”。
想要全民智驾,技术需要过关,一个是质量关,一个是成本关。对此,车企的各有对策,比亚迪靠纯视觉方案打低价牌,长安则“两条腿走路”——自研DEEPAL AD Pro系统+抱紧华为大腿,连华为高管都感叹:“深蓝的需求逼我们开发了ADS SE新版本”。不管怎么说,能在成本和质量中取得平衡,就是个良心企业,智驾风口谁都想起飞,但能守住底线,就是守住了用户的安全线。
也得老实说一句,“全民智驾”的风口下,也有人在玩魔幻参数游戏,某些车企宣称“L2+级智驾”,实际可能只是“车道保持Plus版”,这也难怪有网友吐槽:“上次系统把广告牌认成车,吓得我差点跳车!”。
所以说,当下选智驾就像选奶茶——标着“全糖”的未必甜,号称“高阶”的可能只是基础功能换皮。

理论上,智驾能让你边开车边刷剧;现实中,中国式路况分分钟教系统做人。
很多车企为自家的智驾大胆发话,有的号称高速1000公里0接管,那么,面对加塞狂魔和鬼探头,系统是否淡定?有的说已经实现L3级自动驾驶,那么,遇上暴雨天闪现般横穿马路的外卖小哥,能否hold得住?有的说自动泊车能搞定“奇葩车位”,但用户灵魂拷问:“系统能识别物业画的‘薛定谔车位线’吗?”
或许,用户还有很多的疑问,但是一问就是AI在学习。

车企拼命卷配置,消费者却在算账:“加2万上智驾版,还是省下钱买份顶配保险?”
7万的海鸥、10万的长安启源Q07,让新手司机直呼“真香”!一位车主晒图:“以前停车得折腾10分钟,现在下车按键就走,感觉自己像科幻片主角”,妥妥的新手福音。
不过,有个比较尴尬的事实,就是智驾越智能,人类越容易犯困;但它一旦犯错,无论你是清醒还是迷糊,锅还得你来背。因为,对于智驾,责任划分仍是灰色地带,换句话说,买智驾≈雇了个“AI代驾”,但这位“员工”的工资含在车价里,失误还得你买单。

2025年的智驾市场,大家已经“掀桌子”,谁跟不起谁出局。这场“智驾革命”,让普通人离“科幻出行”从未如此之近,但狂欢之下,我们仍需清醒:技术普惠≠安全普惠:价格下沉背后,责任划分、系统可靠性仍是悬顶之剑。
退一万步讲:当车能自己开回家时,你选择躺平刷剧,还是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
只能说,全民智驾,路远且阻,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