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李晔:被误解的大唐帝王,一个被当成亡国之辈的有为之君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2025-02-08 00:41:24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从数字上来讲,是个很吉利的年份,

但这一年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却并不吉利。

因为在这一年,大唐帝国的领导人,唐僖宗李儇驾崩了。

人们无暇伤心,因为大臣们必须尽快选出新的领导人。

一开始,吉王李保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人品贤德,举止端庄,很有帝王气象。

他来当皇帝,绝大多数人都没意见。

只有大宦官杨复恭表示,寿王李晔文韬武略,才能堪此大位。

虽然只有他自己拥戴李晔,但已经足够了。

大臣们人多,却只有参议权,没有决定权。

而杨复恭虽然只有一个人,可是长安城的神策军悉数掌握在他手里,所以他话说比谁都好使。

在杨复恭力排众议之下,李晔成了大唐帝国的新主人。(即唐昭宗)

昭宗即位的时候,天下已然大乱,群雄割据,时不时就有起义造反的消息传来。

但他面临的最主要的情况,还并不是帝国的疆域分裂,时局动荡,而是宦官干政的问题。

巧的是,这个时候的宦官头目正是拥戴自己的杨复恭。

李晔很聪明,作为初登大宝的帝王,他没有采用直接对抗的方式来铲除势力庞大的杨复恭,而是采用迂回对敌的方式来收拾宦官集团。

表面上,他对杨复恭毕恭毕敬,因他的拥立之功而对他大加封赏,但实际上,李晔几乎避免了在政务工作中和杨复恭的任何接触,唐帝国的军国大事,皇帝只和宰相商议,根本不给杨复恭插手的机会。

在政治上孤立杨复恭,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打败他。只有建立起可以抗衡宦官集团的势力,才能真正铲除唐帝国的这颗恶症顽疾,所以李晔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把自己的舅舅王瓌安排为黔南节度使,希望可以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

结果王瓌在赴任的路上,被杨复恭派去的爪牙给害死了。

李晔当然清楚这件事是杨复恭干的,但出于自己权力上的不足,他不仅不能拿这件事来兴师问罪,甚至都不能提起这件事。

这个皇帝当得很憋屈。

唐昭宗李晔 画像‍

这件事的发生,彻底地把李晔和杨复恭摆上了一个对立的位置。

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的立场,李晔都恨极了杨复恭。

皇帝发誓,他总有一天要亲手铲除宦官集团。

正面对抗,不利,组织势力反扑,看样子也不太可行.,眼前这些宦官们牢牢掌握着大唐帝国的军事势力,环环相扣,作威作福,自己要想个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事实上,像宦官集团这样坚固的势力,是很难从外部攻破的。

想要解决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在他们的内部切入。

李晔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打算借力用力,用宦官集团自己的力量对抗他们。

具体的计划是,李晔分别提拔宦官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让他们在资源分配上产生分歧和冲突,采用I挑拨离间、分化拉拢等方式,瓦解他们原本牢不可破的盟友关系。

大臣们很感动,我想大唐百姓们也应该很感动。

因为从安史之乱到如今,时光已过百年,皇帝终于找到了对付宦官集团的最佳方法。

大唐的这颗毒瘤终于可以摘除了。

经过李晔同志一顿操作,这些宦官果然开始自相残杀,很快就溃不成军,杨复恭也在宦官集团的内斗中命丧黄泉。

大明宫终于清静了,寰宇廓清,但四海却不太平。

因为在李晔狠狠打击了宦官势力的同时,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却浮出了水面,那就是藩镇势力的作乱。

藩镇,也叫方镇。

“藩”是保卫的的意思,“镇”是军镇的意思,

藩镇原本是唐代皇帝为了防止边境外族入侵而设立的军事机构,这些军事机构的最高长官,就叫做节度使。

皇帝本来指望藩镇保卫疆土,老老实实做个戍边人。

但中晚唐时期皇权旁落,连宦官都能欺负皇帝,各地的藩镇势力当然也不会甘心当个打工人。

起义的、造反的、割据地盘的,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到了李晔即位时,藩镇作乱已经到了不可控的地步,绝大多数情况下,皇帝只能眼睁睁看着,干瞪眼儿。

藩镇作乱

之所以皇帝摆平不了藩镇势力,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以往的战乱中,中央政府的禁军已经被摧毁,皇帝身边无人可用,拿不出用来平乱或者打仗的军队,那么皇帝就是光杆司令。

李晔很快明白了这一点,他拉杆子扯大旗,广泛募兵,终于勉强组建了大约十万的禁军队伍,打算和各地的作乱藩镇碰一碰。

自己要坐镇大后方,不能身先士卒,所以要把禁军交给一个靠谱的人统领,李晔思来想去,决定把这支队伍的指挥权交给刺史王建。

他认为王建是个地方官员,远离皇权斗争,身份背景简单干净,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王建当然很开心,本来他是个清贫的地方小官,现在“人在家中坐,权力天上来”,自己不仅升官发财,还成了统御十万禁军的节度使。

而皇帝给自己的任务似乎也很简单,那就是讨伐另外一位不服朝廷管的节度使,李克用。

事情很简单,但做起来很复杂。

李克用是个狠人,王建不是对手,一直在打败仗。

皇帝急了,十万大军损兵折将,不能再让王建带领了,再让他带两天,还不得把人都给我造没了?

皇帝表示,小王啊,实在不行咱就别打了,回长安吧,你虽然没立下过什么赫赫战功,但也算为大唐帝国出了一份力,回来我给我上个退休保险,你还是当你的刺史去吧。

一番话说得诚恳委婉,但对王建来说,并不受用。

因为人一旦沾染上权力,就很难放下。

王建一不做二不休,居然领军跑到了四川,切断了军队和唐王朝的联系,自己割据地盘,摇身一变,也成了一股造反的藩镇势力。

皇帝被王建给坑了。

但他根本没有时间生气,或者质问王建,因为李克用的藩镇势力越来越大, 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自己必须有所行动。

李克用 形象

李晔对李克用的心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李克用曾经帮助唐朝消灭过黄巢的起义军,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过大唐的命运。

但他也曾反攻长安,兵临城下,逼得之前的皇帝唐僖宗四处流亡。

对李晔来说,李克用是个很奸诈的人物,而要对付这样的人,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

因为自己的十万大军早让王建给骗没了,他必须再次借助其他藩镇势力牵制李克用。

所以皇帝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联合其它的藩镇势力对抗李克用。

奈何天公不作美,这些藩镇势力趁火打劫、割据地盘有一套,但是战斗素质实在太差,不仅没有战胜李克用,反而经常被李克用按在地上一顿锤。

藩镇势力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也许自己是被皇帝利用了。

因为当年皇帝铲除宦官势力时,用的就是从内部分裂,让宦官们自相残杀的策略。

藩镇节度使们很生气,自己辛辛苦苦替皇帝收拾李克用,没想到皇帝拿自己当猴耍。

于是这帮节度使得矛头开始转向李晔,他们有的开始进逼长安,有的开始飞扬跋扈地控制朝政,还有的意图架空皇帝,更有甚者,打算杀死李晔,自立为王。

李晔开始了他作为皇帝最为悲惨的一段岁月。

他丧失过作为一个帝王的尊严,被囚禁在别宫里。

他也体会过天下大乱之际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辛苦,四处流离,食不果腹。

他甚至有过被节度使挟持,命悬一线的时刻。

但幸好,兜兜转转,他遇到了看似良善的节度使朱温,朱温表示,皇帝哥哥别害怕,我来长安保护你。

朱温的发家史也很传奇,他原本和多年前造反的黄巢是一伙儿的,后来被朝廷招安,做了个招讨副使(相当于临时委任的军区司令员)。

晚唐时节,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温也趁机割据地盘,在河南一带发展壮大,时值唐昭宗李晔落难,各地节度使要么嫌弃李晔,要么想要弄死李晔,只有朱温对李晔不离不弃。

朱温 画像

你以为朱温很善良?

其实不然。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比当时的任何藩镇节度使都要坏,但也比任何节度使都有远见。

有远见的人很可怕,你还在想着抢地盘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计划国号叫什么名字了。

他非常明白李晔对他的重要性。

他就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深刻地明白汉献帝刘协对他的重要性一样。

只有靠近天子,挟持天子,才能号令群雄,成就一番大事。

朱温不是曹操,李晔也不是刘协。

所以在朱温借助接近皇帝李晔而掌握了大唐帝国绝大部分的权力之后,他很快发现,他不再需要李晔了。

因为李晔并不是一个完全听话的皇帝,他总是想要搞事,动辄就宣称要恢复大唐往昔的荣光。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唐,已经回不去了。

天佑元年,一生辛劳但总是壮志难酬的唐昭宗李晔被朱温害死于新都洛阳。

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唐昭宗死了,后世的史学家没少喷他。

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昭宗昏庸无能,导致大唐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但实际上,唐昭宗李晔虽然没能挽救帝国的命运,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他聪明,善断,解决宦官势力,缓和藩镇矛盾,他的能力不比大唐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差。

他在位的任何一天都在辛勤工作,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大唐能活下去。

但历史已经注定,谁都不能更改。

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历史的必然。

谁来也不好使,谁来也没用。

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苛责一个乱世之际的有为之君呢?

倘若让你在那个位置,你又能如何呢?

也许,你只能用键盘来拯救世界。

因为归根结底,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批人,他们从来不翻史书,不去认真地了解历史,他们也不尊重历史。

真正热爱历史的人,会用决绝的斗志重温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也会用理性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古往今来的每一个人。

因为历史虽然无情,但人总是有情的。

人若有情,那就比什么都重要。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