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干支纪年为己未羊年。
这一年对大唐帝国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藩镇叛乱,长安城几次被攻陷,皇帝毫无反抗之力,收拾收拾铺盖卷儿就开始逃跑。
朝堂之上也不消停,群臣相互倾轧攻讦,大打群架,要么宰相擅权,要么宦官当政,反正基本上没有皇帝什么事儿。
盛唐景象一去不返,天子沦丧毫无尊严。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诵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新一任太子。
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的话,必然要先了解有关他的史书。
所以当我们翻阅《新唐书》时,可以得到对李诵这样的评价:
“慈孝宽大,仁而善断。”
短短八个字,能说明很多问题。
前四个字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好人,而后四个字可以说明他是一个聪明人。
而这样的人,在无情的封建时代和残酷的中晚唐政治之下,并不多见。
而他的传奇故事,也正是从这八个字开始。
当上太子的李诵还没来得及享受尊崇的皇家生活,就赶上了泾源兵变。
节度使和藩镇作乱对此时的大唐帝国来说好像家常便饭,皇帝(唐德宗李适)见怪不怪,收拾收拾行李,离开长安,到陕西奉天避难去了。
而作为太子的李诵,却和自己的父亲唐德宗李适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气节。
年轻的太子披甲上阵,一直在前线抵御叛军。
四十多天的大唐保卫战中,李诵身先士卒,血战沙场,表现非常不错。
他用自己亲身行动告诉了天下人一个道理——大唐还有有血性的男儿。
也正是因为在处理叛乱兵变时的亮眼表现,李诵在太子的位置上坐得很稳。
因为这位太子实在没什么可挑的。
宅心仁厚,聪慧勇敢。
文韬武略,文治武功。
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李诵迟早是要接班当皇帝的。
太子 李诵
但在贞元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却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
大明宫里住着一位公主,这位公主姓氏小字已无史料可查,但在史书中却记载了这位公主的一段荒唐往事。
这位公主夫君新死,自己难耐寂寞,居然和朝廷的很多官员都有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这件事很快就被皇帝知道了。
乱搞男女关系,对公主来说并不算大事,对皇帝来说也无关痛痒。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几乎可以说是大唐帝国的家族传统,如果仅仅是因为这点小事,皇帝是可以容忍的。
毕竟是李唐家族的公主,随随便便睡几个男人问题还是不大的。
但要命的是,不久之后,皇帝又听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公主不仅乱搞男女关系,私底下还喜欢搞巫蛊之术。
什么叫巫蛊之术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封建迷信中那一套扎纸人啊、请巫师啊、搞一些神神叨叨的仪式之类的,目的不外乎是因为自己的愤恨而诅咒别人,而至于诅咒谁,那就不好说了。
有可能是诅咒朝堂大员不能升职加薪,有可能是诅咒后宫妃子生不出孩子来,更有可能是诅咒皇帝早死早超生。
反正历朝历代对巫蛊之术都讳莫如深,唐代更是如此,历代皇帝都三令五申不许搞巫蛊,没想到这位公主居然顶风作案。
皇帝震怒,下令彻查此事,没想到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件事居然还有太子李诵牵连其中。
太子搞巫蛊之术是意欲何为呢?
傻子都能想得出来,肯定是诅咒皇帝早死,自己早登皇位啊。
而作为皇帝的唐德宗李适,自然也明白整件事情的严重性。
至于太子李诵到底有没有参与过巫蛊之术,据我本人猜测,很大概率是没有。
史书上的李诵品行纯良,熟读诗书,仁孝慈爱,并不像是作奸犯科,干这些荒唐之事的人。
并且他太子的位置做的一直很稳,稳得不能再稳的那种。
他实在是没有必要参与到这种一听就很扯淡的巫蛊之术中。
谁会自毁前程呢?
但我猜测的不算,因为当时的皇帝认定了太子李诵参与其中。
天家的威仪不容争辩,我说你有罪,你就是有罪。
而李诵同样百口莫辩,因为这几乎是一件无法自证的事情。
皇帝震怒,痛斥李诵不忠不孝,并且打算改立舒王李谊当太子。
在这危机关头,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丞相李泌。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原型即李泌
是的,就是你们的老公易烊千玺曾经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饰演的李必的原型。
李泌告诉皇帝,舒王李谊是你的侄子,李诵是你的儿子,废子立侄,是取乱之道,并且拿出前几代废立太子而导致国家紊乱的事情来警醒皇帝,这才打消了皇帝废太子的念头。
反正说白了一句话,李泌告诉皇帝,太子不能换了,换了大唐就要凉凉。
皇帝被打动了,或者说是被吓唬住了。
他没有废黜李诵,但是父子之间却不似往昔那样亲密了。
流言威力巨大,非但杀人,更能诛心。
但这件事的发生,却让李诵在太子的位置上变得更加谨慎了。
因为看起来一潭死水,沉沉无事的政坛之上,只要一个不留神,就会陷入危机当中。
李诵就这样在危机四伏的大唐帝国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
是的,你没看错,整整二十五年。
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做太子的时间最长的人,
而多年身为储君的压抑生活,让李诵变得很忧郁。
做皇子还好,因为皇子很多,未必会受到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重视。
但是做太子则不然,这个位置看似尊崇无比,实际上却是一个高危职业。
因为所有人都在盯着你。
他们想交好你,拉拢你,甚至想要扳倒你。
这都是李诵所不能预料的。
可如履薄冰的李诵似乎还有精力做别的事情,那就是搞文学。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而且是专业级别的。
陪他一起搞文学的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中晚唐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和柳宗元
仨人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吟诗,一抒心中豪情壮志。
也许只有文学,才能排遣李诵在政坛上的压抑。
他的每一天都像行走在一个巨大的深渊外围。
而这个深渊,正是唐帝国凶残的政治修罗场。
这个深渊像一只巨兽,可以撕碎平民百姓,可以撕碎能臣良将,可以让那些曾经显赫在大唐历史上的人物转眼间就被湮灭。
本质上,所有的国家、政权、都像一只洪水猛兽一样,他需要强大的帝王驾驭,才能正确地发挥出它的能力。
但安史之乱像一记重锤,将那个曾经熠熠生辉唐帝国彻底击碎了,从唐玄宗之后的几代皇帝,他们治下的大唐,只是一个黯淡无光的残唐。
他们都曾想恢复大唐的荣光,但历史的车轮并不会逆转。
而在这样的境地下,空怀壮志的太子李诵又能如何呢?
二十五年,九千一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个本来应该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却从来没有一天风发意气过。
甚至在诸多记述唐朝历史的史料中,我们都很难找有关这二十五年间的蛛丝马迹。
我想,李诵一定是痛苦的。
因为他不能后退,后退就意味着粉身碎骨,但他又无法前进,因为除了顺位继承,他已经没有前进的道路。
对他来说,太子的这个位置,无时不刻让他感觉如芒刺背。
做个才子真绝代,何故生在帝王家?
贞元二十年十月,在这种高压环境之下的李诵终于撑不住了。
东宫传来消息,太子中风了。
而此时的唐德宗李适,也已经步入暮年,身体每况愈下愈下。
他对太子李诵的身体甚为挂怀。或者说,他对大唐帝国的未来甚为挂怀。
因为他明白,二十五年的时光,早已经将李诵锻炼为一个合格的帝国继承者,他是唐帝国最标准,也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
如果太子倒下,那么大唐的未来要交给谁?
寒风瑟瑟,落叶堆积。
德宗皇帝的身体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后妃子女都在侍候,唯有太子李诵卧病在床,不能前来。
这对父子临死也没能见上一面。
而百病缠身的李诵终于熬出了头。
在大明宫的太极殿上,太子的座次和皇位只有十步之遥,但就是这十步,李诵整整走了二十五年。
他终于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新主人(即唐顺宗),但他却再也没有年轻时的那些自信和勇敢了。
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宦官当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天子的权威一天不如一天。
李诵坐在皇位上,看着底下山呼万岁的大臣,看着早间的第一缕阳光把宫殿照耀的金光闪闪,蓬荜生辉。
但他明白,这都是假象。
看似太平康乐的盛世,实则暗流涌动。
山河破碎,身世浮沉。
一如既往的烂摊子。
而拖着病恹恹的身体的李诵,已经用二十五年的时间抵挡住了大唐血腥政治的侵袭,是否还能用下一个二十五年,再造大唐的辉煌呢?
或者说,上天还会不会再给他二十五年?
没人知道。
因为人们并不关心大唐的未来,人们也不关心刚刚即位登基的唐顺宗李诵是怎么想的。
因为大唐最不缺皇帝,大唐的皇帝就像太阳。
而太阳,风雨无阻,总会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