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李漼:僭越天子、偷懒帝王、娱乐达人,大唐因我而“精彩”

历史成绩不好的小白 2025-02-08 00:40:37

和风历历,夕阳下的大明宫肃立无比。

唐宣宗李忱表情凝重,手里拿着一封丞相奏上来的折子,折子的大致内容是规劝皇帝早立皇储,绵延国祚,郓王李漼持重贤德,可立为太子。

李忱叹了口气,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最近几日居然开始呕血。

他深刻地明白自己恐怕命不久矣,立太子这件事真的不能再拖了。

但他并不是很喜欢郓王李漼这个儿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李漼的年纪相较其他皇子来说比较大。

谁都想把帝国的未来交给生机蓬勃的年轻人,而不是已经稍显老气的中年人。

皇帝最中意的儿子是夔王李滋。

但李滋不是嫡长子,也不是一众皇子中能力最出众的,如果贸然立为太子,一定会引得朝野非议。

所以到皇帝驾崩之前,太子的位置还是悬而未决。

皇帝归天之际,倒是给自己枢密使(秘书)王归长发了一条密令,皇帝告诉王归长,我死之后,希望你能组织起朝野势力,拥戴李滋当皇帝。

王归长跪在龙榻之下,一边流泪,一边哐哐叩头,表示一定不负君恩,不辱使命。

交代完自己的心愿,李忱身子一挺,驾崩了。

按照剧情发展,像王归长这样的忠臣,一定老老实实地践行先皇的交代,拥立夔王李滋当皇帝,那么大唐未来的历史,以及皇位,就和李漼没什么关系了。

但历史总是出其不意地改变它的方向。

想要直接拥立李滋登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大明宫神策军的将领王忠实是郓王李漼的人,如果贸然让李滋登基,神策军一定会在宫中哗变,到时候刀光剑影,武力逼宫,局面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

所以王归长自己编纂了一封先皇的圣旨,将王忠实贬出长安,从神策军将领降为淮南建军。

他要把这些能影响到李滋登基的潜在危险先清除掉,至少要先把他们撵出长安城。

没想到王忠实并不上当。

他很了解先皇李忱的脾气秉性。

这位皇帝公正、严明、对待下属向来是非常温和的,绝对不会在临死之前突然给自己降职。

更为关键的是,长安城里京官属官千千万万,皇帝根本没见过自己,怎么可能特意给自己写一封圣旨?

阴谋,其中一定有阴谋。

所以王忠实不仅没有接旨调任,还带上了兵马直奔皇宫,到了寝殿一看,发现果然是王归长这个糟老头子在捣鬼,搞了封矫诏要糊弄自己。

他当即接管了大明宫的武装防卫,控制住了王归长。

但与此同时,王忠实却陷入了一阵迷茫之中。

让自己调任的诏书是假的,但是让李滋当皇帝的诏书却是真的。

自己拥戴的皇子是李漼,如果李滋当上皇帝,党同伐异,第一个要对付的人不就是自己?

他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很简单,也很直接,那就是故技重施,自己也来一封矫诏。

唐懿宗李漼 画像‍

他修改了先皇的诏书(命令),改立李漼当了皇帝。(即唐懿宗)

好一招改天换日,鸠占鹊巢。

可这件事发生的极为隐秘,知道事情真相的王归长等一干人等,早已经被尽数灭口了。

所以说,严格意义上讲,李漼其实个换位天子。

这个皇位对他来说,名不正言不顺。

但李漼还是很快乐的登基了。

因为整件事中,基本上都是王忠实卖力干活,李漼等于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

登基之后,首先是修改年号,新皇帝把年号改为“咸通”,而之所以改成这个名字,是因为自己的父皇李忱曾经写过一首诗,诗中有一句“海岳宴咸通”,正是因为要缅怀自己的父亲,才使用这样的年号。

在李漼嘴里,大臣们时常听到他念叨自己的父亲,但这位皇帝自从登基之后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却一丝一毫自己父亲的影子也没有。

皇帝虽然每天也积极上朝,积极处理国家大事,但基本上都是做做样子,只要一下朝,皇帝立刻在宫里开派对。

三天一小派对,五天一大派对。

唐代宫廷宴会

举办派对时还要带一帮气氛组(乐师、伶人),他的气氛组规模庞大,有差不多五百多人,如果皇帝生在当代,妥妥的夜店小王子,每晚不消费个十瓶八瓶的黑桃A,是绝不罢休的。

在宫里开完派对,皇帝接下来就要出去旅游。

皇帝出游的队伍非常庞大,也许李漼是个孤独的人,所以每次出门,随行的皇亲贵胄,丫鬟下人,侍卫奴仆,少则三五万,多则数十万。

这个三五万,数十万,不是我信口开河,而是一个实数。

他真的曾经带领十万人出门旅游过。

这么多人,仅仅是衣食住行,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谏官们经常规劝皇帝要节约要节俭,但皇帝根本听不进去。

谁都不能打扰他肆意玩耍的好心情。

而为了让自己工作时间少一点,玩耍的时间多一点,唐懿宗李漼还来了一波神奇操作。

他把前朝老臣白敏中提拔为丞相,负责提领百官,参与国家大事。

皇帝做人事调整,这无可厚非,但李漼做的这次人事调整却别有深意。

白敏中年过六旬,上朝的时候不慎摔伤,腰也扭了,屁股也伤了,根本不能正常上朝,已经多次请辞,想要告老还乡,但李漼都不准。

一个有伤在身的老人家,皇帝何苦不让人家退休?

丞相白敏中 画像

因为白敏中生病正中李漼下怀。

白敏中生病,就不能上朝。白敏中不能上朝,那么就没有人和自己商谈国事,也没有人天天向自己递折子,自己正好乐得自在。

他恨不得满朝文武都生病,那自己连朝也不用上了。

除了白敏中,李漼还任用了不少丞相,细细算来,有21位。

这些丞相各有特色,有昏庸无能的,有偷奸耍滑的,有鲁莽任性的,还有阴险狡诈的,但唯独没有聪明能干的。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漼的用人能力,中晚唐时期的仁人志士,想要报效国家的能人还是很多的,李漼居然一个也没挑中。

不过换个角度想,也许这是一种必然,李漼不可能选中那些聪明能干的人当丞相,因为一旦他选这样的人当丞相,这样的人势必会拉着自己一起干活,这绝对不是皇帝想要的生活的。

大臣们很快意识到了皇帝的偷奸耍滑,他们对皇帝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感到失望,并且很快有人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这个人就是谏官王谱。王谱对皇帝说,丞相白敏中已经卧病在床四个多月,这四个多月里,皇帝基本每天上朝就是混日子,消极怠工,根本没有履行好一个当皇帝应尽的义务。

谏官制度古来已有之,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批评皇帝,强如唐太宗,也会有魏征那样的谏官整天跟在屁股后边数落他。

不管是再昏庸抑或再残暴的君王,很少有对谏官同志动手的,因为如果皇帝收拾谏官,那么一来会被史书狠狠地记上一笔,二来以后就没人敢再对皇帝提出意见了。

被批评不可怕,被孤立才可怕。

但唐懿宗不管那个,自己心里的小九九被大臣看破,他恼羞成怒,居然把王谱贬出长安,分配到外地做县令去了。

李漼想要的生活是自由的,随性的,但偏偏当皇帝是一件非常理性且需要承担不小责任的事情。

纵观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尤其昏君、庸主,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着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当皇帝就是享受、放纵、玩乐,但其实不然,当皇帝是一种“等额投资”(相当于开公司),你付出多少,才能享受多少,如果只享受,不付出,那么公司迟早破产。

当然,我们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老是揪着人家的痛处一直说,再混蛋的人也可以局部表扬,唐懿宗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那就是他对中国宗教的态度还是很好的。

他的老前辈唐武宗曾经发起过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

让僧人下岗,不许再当和尚,砸佛像,拆寺庙,唐代僧人提起唐武宗,没有不打哆嗦的。

轮到李漼当皇帝时,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因为李漼从小就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让那些丢掉工作的僧人们重新开始念经,在过去的废墟上重建庄严的庙宇,长安城又开始敲响暮鼓晨钟。

佛教开始慢慢恢复,李漼又下令大量印刷佛经,而佛经的大量印刷直接刺激了当时的印刷业,在那一时期,甚至涌现出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也就是咸通年间印刷出来的《金刚经》,不过非常遗憾,这本书现在藏于英国伦敦,国人是无缘得见了。

馆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金刚经》

咸通十四年七月,史书记载,唐懿宗“疾大渐”,意思就是说皇帝的病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而至于是什么病,大概是积劳成疾导致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当然,他这个“积劳”不是因为工作辛劳,而是常年累月不规律的娱乐生活所导致的。

一时玩乐一时爽,总是玩乐火葬场。

宴饮、游猎、嬉戏玩乐,终于拖垮了皇帝身体,不久,李漼病逝于大明宫咸宁殿,时年41岁。

皇帝死了,但大唐帝国的路还要接着往下走。

懿宗在位的这段时间里,好事没干多少,坏事干了一箩筐。

享乐无度,骄奢腐败、胡乱用人、在军事和国家发展策略上都出现了严重失误,导致浙江、四川、安南等地都发生了严重的叛乱,唐帝国内部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他拍拍屁股归天了,但老百姓一如往昔,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凶残的乱世即将到来,而唐帝国这个拄着拐棍的老人,究竟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