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深秋节令,昼夜温差大,反映气候变化特征,还原真实的自然现象。
每年的十月八日或者九日,太阳到达黄经195°至210°之间,这一天就是寒露节气。
古代农谚中有这样一句话:“寒露无雨,百日无霜”这个农谚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又影响着农业生产吗?
这句农谚反映出寒露过后的气候特点,这一天如果没出现降雨,那么今后天气逐渐变冷,等到冬季到来时就不会出现霜冻。
现代科学来解释这句农谚,那么寒露这一天如果下雨了,还会出现霜冻吗?

古代只有岁月、日月、星辰等天干地支才能用来在大约的范围内判断时间,比如有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指示出当下的季节了。
知道时间后就想要合理利用时间,制定出各种作息、计划、目标等。
“寒露”这一天北半球昼短夜长,而且温度也开始逐渐降低,说明秋天快要过去了,冬天就要来了,也预示着要进行新的农业种植计划了。
这时候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就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更重要的就是地面和空中的温度开始接连降低。
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一般来说,气温比较低的地方,地面就会出现雾气较多的现象,这些雾气飘渺缥缈给人一种朦胧感觉。
在晚上寒冷的夜晚,这些雾气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不容易散去的时候,就会形成露珠,这些露珠就是“寒露”的来源。
不止是这个时候,天气变冷的时候才会有露水,春天和夏天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只不过这两个季节的露水不会像深秋时那么寒冷,这个寒还是比其他时候的露水冷。
因此“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指示符,寒露当天光照较弱晚上天气寒冷,在观察之后,农民就发现了一个规律。
就是当寒露节气到来的时候,如果天气没有降雨的话,那后来的天气也不会再有什么降雨了,还能继续等待出太阳的时候出现双晴,有这个规律在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出错,因此农民渐渐就形成了这一条经验,并且沿用下来了。
“寒露无雨,百日无霜”的含义。关于农谚“寒露无雨,百日无霜”,它蕴含着古代农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总结。
我们知道,当寒露到来的时候,如果下雨的话,那说明将要进入冬天的时候会多一些降水。
这时候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在收割后播种在泥土里,因为已经到了深秋即将进入冬天的时候,土壤的温度也开始降低。
如果这时候还下雨的话,说明土壤潮湿,同时加上空气比较寒冷,这对小麦等农作物来说,会让它们受到霜冻的影响。
然而如果这段时期是比较干燥的话,那往后小麦等作物长出来的时候就会比较好,因为土壤比较潮湿的话,小麥的根系就不容易扎得太深。
根系比较浅的小麦抗风能力也不好,此时一旦冬天来临阵风刮倒来临广播将会带走很多小麦等作物,因此这一条农谚总结出了“寒露无雨”的结果。
但是这句农谚还缩小了一定的范围,如果寒露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之后有可能会出现霜冻,但是如果这天下雪的话那不一定。
因为下雪的时候与下雨的时候有很大的不同。
雪是结晶体,是固态,而雨是液态,会流动,因此雪落下来,对作物压制不大,但是雨落下来,会对土壤造成冲刷。
如果泥土被冲走后,深层泥土也流走了,中层泥土也随之破坏掉了,相对比上层泥土更容易失去水分,从而导致小麦等作物枯萎。
因此这时候虽然不确定是否会出现霜冻,但是有一定可能性,为了更好地顺应自然,古代的人们总结出一条经验,即“寒露无雨百日无霜”。
清朝《田家直说论》中分析“寒露无雨百日无霜”中提到:“自古寒露降庆,由是应验十分,此乃名不虚传。”
意思是从古至今都认为寒露没有下雨,那之后会出现霜冻,这就是农谚里的意义,也是名副其实。
寒露下雨好不好。当今社会依旧有一些人相信古代农民用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从这个规律中找出某个条件对未来发生某些事情的影响。
我国农业作为主力生产,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因此对农业种植的习惯总结就显而易见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要。
那遇到这种情况之后呢,是否有什么影响呢?
根据《汉书》记载到周赧王即位的时候,我国北方地区受青海湖与咸海地区之间洪水泛滥影响大,大量土地无法耕种,为此也建立起堤坝。
但是汉元帝时期,这个堤坝被修建过后就再也没有重修修建过,而洪水由先前泛滥成灾转为减少,让北方地区人们都在沿用“寒露这一条经验”种植农作物。
然而北方地区有大片牧场,对于北方地区牧民们来说,“寒露”这一条经验并不适合他们用,他们还是以其他法门进行牲畜饲养。

因此有人认为汉武帝时期打败匈奴将其打死元狩二年之后,包括祁连山在内的大片牧场都变成了农业地区,这时候“寒露”一经验就派上了用场。
但最早提出这一经验的人应该是不能确定真实性的,因为之前塞北已有百万人口生活在地,到汉武帝时代还有北地赵州知名的大粮仓。
因此寒露下雨对小麦等作物生长并不算坏事,同时在大面积牧场改为农业生产后,“寒露”变得更加具有其他参考价值。
根据哈密的调查数据发现,当农业出来以后,交通发达以后,“三定一住法”应运而生,这是降低民众劳动力的一种措施,但很明显这一措施不适合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并且与现在所需更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