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分作为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昼夜平分,古人将此日视为春夏的结束,秋冬的开始。
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的日夜长短几乎相等。
因此古人将秋分当做平分秋季的时间节点,这一天人们经历过比日夜更长的一天后,秋冬将越来越短,春夏也会慢慢变短。
自古流传至今,秋分时节白天一晃而过,人们不能再沉迷于昼夜长日照充足的春夏。
否则人们会利于渐渐寒冷的秋冬,然而古人却在这天渐渐改变生活习惯。

秋分时节天气变化较大,不仅昼夜交替时的日照越来越少,而天上其他星星也开始在夜空中逐渐亮起来。
古人将秋分当做蛰虫藏晦的时候,此前春夏之际,许多小虫在白天享受阳光与食物,现在他们开始躲避即将到来的寒气。
以游走于深土中的白蚁为例,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它们会爬出地面,参与繁殖,也会出来吃食,但是到了秋分之后,它们就会回到深土中,吃之前储存的食物。
居住在水边的人们发现,当星星开始出现之后,那些湖泊与河流中的水却慢慢消失了。
从商代开始书写历史以来,滔滔黄河几乎任何时候都没有停止过流淌,从淮河流域开始观测起来,许多居住在河边的人们发现,数公里以外的河流竟然在秋分之后因为干枯而消失。
千百年之间,这些河流在季节变化里逐渐枯竭,同时还有世界各地的湖泊。

人们对它们进行更加详细研究后才发现,正是在这时候,那些小虫都回家了。
与此同时,那些个体小且轻的虫子们在空中飞翔,会被风刮走,从而导致湖泊中食物来源消失、食物链中断。
不过这一现象并没有在中国广泛出现,在世界其他地方,这种现象还只是个别现象。
西方国家并不当地这一天是秋天开始的日子,因此他们没有以什么特殊方式庆祝这个日子。
但是中国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他们自然而然会将自己的传统与习俗融入到农业生产与生活中。
于是在2018年,中国农业部正式将秋分确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正式成为庆祝农民辛勤劳动和丰收的重要节日。
秋分期间有哪些习俗?在中国沿海地区,许多客家人仍然将习惯在家中吃饭,在餐桌上摆放各种具有意义的食物。
其中包括米饭、蛋、丝瓜以及桔子等,古人认为这些东西代表着富足长全等寓意良好的吉祥祝愿。

而如今人们还会将粗粮、时令水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加入盛宴。
客家人家中的祭祀水平还包括三牲和一些其他时令食物,客家人在吃完祭品之后,会将其中一部分分给亲友,带有一种团圆及亲密关系更加深厚的期盼。
同时客家人在祭祀完成之后,会和朋友一起放风筝。

放风筝看似简单,但是它背后的意义却不容忽视。
古代科技有限,人们相信风筝能飞得多高,就代表着他们此年的好运气能达到多高,这是一种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不过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人们已不再拘泥于这些,更加注重的是一种复古趋势,所以放风筝也成为一种休闲方式。

除了放风筝之外,人们还会在家中摆月亮来祭奠月亮及家人团聚圆满等喜庆意义,看似简单但是其实意义重大的活动让古老文化照亮现代生活。

关于这一天昼夜平分,古人还提出了一种探索农作物种植的重要性。
由于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春夏之际种下农作物,那么这一天也就成为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前提。
研究发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一些古老的民族仍然会在这一天来决定农作物种植与否。
他们更会查看天气状况,以决定种什么作物。
于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天就固化为“秋分”这个名称。
“秋分”这个词象征着晚春里的秋夏同时结束,早春里春天呱呱落幕,就是指“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人们的重要指示意义。
然而人类社会一直不停探索进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生了一些负面问题,例如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就自然会影响古老的“秋分”这个节气,而不仅仅是气候的整体变化可能改变秋分这一天到来的时间与时间长度,仅仅这一天里的天气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例如缅甸地区的信仰者仍然巩固着以“八月份-为重点,以保佑自己的农业生产不受气候影响,如今研究提示,他们应该更加注重每年农作物种植与否要根据所有实际天气状况,而不是一味坚持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