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空悬之后,又一个豪车配置要变成白菜价了

差评XPIN 2025-02-16 12:47:35

在车企们都在忙着蹭 deepseek ,争论谁才是真的全民智驾的时候,无人在意的角落里,一种近二十年来国内都没有企业能做的汽车零件,传来了大规模国产的消息。

就在几天前,咱们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京西集团发了个声明,宣布他们做的磁流变悬架已经获得了国内头部车企的定点,从轿车到 SUV ,总共得给超过 60 万台车供货,而且今年中旬就能量产。

大伙可能没啥概念,就这么说吧,磁流变悬架的国产就跟当年孔辉把空气悬架国产的意义是一样的。

很快,又会有一个一直只有豪车能用、技术被国外垄断的配置被普及到触手可及的家用车上了。

这里肯定有兄弟坐不住了,不对呀脖子哥,电磁悬挂不是已经有老多国产车用上了吗?什么电控减振、 CCD 和 CDC 的,不是早就已经成了国内新势力的标配吗?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存在已久的小误区了, CDC 啥的确实是电磁悬挂,但电磁悬挂可不只有 CDC 。

大伙看啊,这是很多车上都有的,簧筒一体的悬挂。咱们常说的电磁悬挂,指的其实是所有能通过电信号和磁场来主动的控制中间那根减振器的阻尼,让它变软和变硬。

咱们常说的 CDC 减振器里头最核心的结构,是一个能由电信号控制关闭的电磁阀门,它可以通过开启和关闭来调整减振器里油液的流向,让减振器的阻尼发生变化。

结构图看不太懂的话也没事,大伙想想一下咱们玩针管的时候,正常的拉和压很轻松,但只要用手堵着出气口是不是就会难压很多,电磁阀的作用就跟你的手指很像。

对比之下,咱们开头提到的那个磁流变减振器不能说是一毛一样吧,那简直就是完全不同。

因为它改变阻尼的方式并不是用手指堵针针管,而是让本来没有空气的针管装进水、浆糊甚至是水泥这些流变特性不一样的材料,从而调节阻尼的软硬。

是不是感觉有点科幻,但它还真就通过一个很天才的思路实现了这种效果。那就是把原先减振器里的油液换成磁流变液。这玩意顾名思,就是会根据环境磁场的不同改变液体内粒子的排列方式。

在没有施加磁场的时候,磁流变液就是跟油液类似的牛顿流体,而只要给它施加一个强磁场,磁流变液里头的颗粒就会极化,互相连在一起变成这样的粒子链。

因为排列变了,原先的牛顿流体也会变成有着一定剪切屈服应力的粘塑体,也就是变得更粘稠,让减振器的阻尼变硬。而且只要施加的磁场越强,这个阻尼增大的也越多。

这玩意对比起前头的电磁阀减振,优点是不是一眼就能看的出来,那就是阻尼的调节非常灵活。

阀门只有开和关两个状态,但磁场的大小可以多档甚至是无级调节,配合上现在很多车企都在说的道路预瞄,就可以非常快速且灵活的设置好需要需要的减振器阻尼,对提高动态稳定性和坐车的舒适性都非常有用。

而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这种看着有点黑魔法的技术就跟之前的空气弹簧似的,自 2002 年面世以来,一直没有国内的供应商做出来。

至于为啥,理由其实也挺朴实无华的,那就是这玩意确实难,核心专利都被人家攥着呢。

脖子哥大概翻了翻美国的专利网站,发现跟车用磁流变减振器有关的核心专利,几乎和这两家美国企业:洛德化学 and 德尔福有关。

前者的专利主要涉及磁流变液的材料和配比,后者则是涉及怎么把磁流变液应用到小汽车的减振系统里,比如结构怎么设计,怎么做好密封、怎么优化性能等等。

这哥俩的专利你引用我的,我引用你的,茫茫多的专利网几乎把磁流变悬挂涉及到的所有部份全都覆盖了。

再加上磁流变液这玩意确实很复杂,里头类似微米级羟基铁粉这样的材料加工起来难度也巨高,很长时间以来,全世界的车企只要像用上磁流变悬挂,就绕不开这哥俩的专利,只能老老实实交钱买产品。

再加上并不是所有车都需要这么精准的减振调节,所以很长时间以来用上了磁流变减振器的车型,绝大部份都是定位在豪华甚至是超豪华的车型。就算是专利拥有者通用集团,自家用上了磁流变减振器( 通用叫 MRC 减振器 )的车型,也会比普通减震版本贵上个小几万。

妥妥的氪金装备。

转机出现在近两年,因为洛德和德尔福的专利大都是在 2000 年出头的时间里申请的,所以在 20 年的专利保护期之后,它们,成功的到期了。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专利群大规模到期的机会就被咱们开头说到的京西集团抓住了。早在 2009 年的时候,京西重工就花了 9000 万美元收购了前头的专利二人组之一:德尔福公司的减振和制动业务,并且顺带拥有了它在全球的八个工厂和五个研发中心。

德尔福拥有的各种专利,自然也顺带归到了京西的名下。

磁流变减振器应该咋做,这时候就算是被咱们的企业知道的大差不差了。

但这里还有个问题,那就是磁流变液材料的专利还在德尔福的好兄弟洛德化学手上,即使把德尔福的专利都买了,磁流变减振器还是没法做到完全的自主国产。

京西和国内其他同行能做的,好像也就只有在等待专利到期的同时,尽可能的解决好那些很难的材料和工艺问题了。

事实上大伙还真就是这么干的,在等待洛德的磁流变液专利到期前的这十几年里,国内甭管是高校的研究室还是私企,都没有放弃研究它的国产替代,并且已经有了不少成果。

比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团队,就通过多年的研究增加了磁流变液的抗沉降性;北京大学就孵化的一个名叫梦厂科技的公司,也愣是低头琢磨了五年多搞定了抗稠化的问题。

而就在洛德专利到期前不久,国内关于磁流变液的各种技术突破开始集中出现,就有种赶上了 DDL 的感觉。

虽说翻了半天都没找到究竟是谁给京西提供的磁流变液,但我猜正是因为有这些长年苦心钻研的企业,京西才能在洛德的专利到期之后,迅速的找到磁流变液的国产方案,再开始大规模的生产磁流变减振器。

脖子哥看到有些声音说,京西的成果完全就是靠着专利到期搁那捡漏呢,只能说此言差矣。

要没有这么多企业的科研积累和工艺改进,就算专利到期,我想也没有企业能自己造出靠谱的磁流变减振器吧。

所以在我看来啊,磁流变减振器的国产是汽车行业里头,又一个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把高端技术价格打下来的标志性事件。而京西也表示,会把磁流变减振器的价格做到比现在的电磁阀减振器还低。

配合上越来越便宜的空气悬挂,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十万出头的家用车就能拥有豪华车同款的底盘质感了。

还有几个月就量产了,大伙猜吧,谁会是第一个用上国产磁流变减振器的呢?

0 阅读:100

差评XPIN

简介:用知识和观点Debug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