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两天我在东北海鲜大排档吃饭说起吧,一桌子人都说不爱吃鲍鱼,可我就寻思这事挺奇怪的,这就跟大家总觉得南方人爱吃清淡北方人好重口味一样,其实真没啥道理。
人的口味这事吧,说白了就是童年时候老妈给做啥就爱上啥,现在我老家那个大院里就住着一对东北夫妻,天天做各种海鲜,孩子比我们这些本地人还能吃。
其实所谓的地域口味早就被打破了,毕竟现在手机上买啥吃的不都是立马就到家,我妈逢年过节还爱在网上买几个即食鲍鱼尝尝鲜,反正也不贵。
这两年电商做活动,鲍鱼都快成了年货标配,搞得我都分不清到底是真便宜了还是商家炒作的,不过确实很多人开始尝试。
那些说自己不爱吃的,往往都没真正吃过好鲍鱼,就像我一开始也觉得不过如此,后来去了趟威海吃了现捞的才明白。
现在超市里的鲍鱼多着呢,养殖的野生的都有,价格差异也大,但普通人可能就图个热闹,随便买点尝尝。
要说口味这东西,我觉得更多是心理作用,就像小时候觉得贵的就是好吃的,现在反倒觉得家常菜最暖心。
我一个朋友开了家海鲜店,说现在东北人点鲍鱼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人,可能也是受网上美食推荐的影响。
记得我奶奶那会儿,总觉得海鲜是南方人的饭桌标配,北方人吃了容易上火,这种说法现在想想真是够逗的。
现在很多东北年轻人反而特别爱吃海鲜,各种海鲜自助店生意都特别好,可能跟信息发达也有关系。
以前觉得鲍鱼就是富人吃的东西,现在养殖技术这么发达,价格亲民多了,大家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
我觉得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管是南方菜还是海鲜,只要好吃就行,哪管那么多传统观念。
老一辈的饮食习惯确实有点顽固,但是看到孩子们吃得开心,他们也慢慢会尝试,这可能就是代际差异吧。
现在很多东北人家里都会囤些海鲜,过年过节的时候做给家人吃,慢慢也就成了新的饮食习惯。
电视上美食节目多了,大家对食材的认识也更全面了,不会再简单地把某种食物归类为地域特色。
像我们小区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现在聚会都喜欢去海鲜自助,说是要跟年轻人学着与时俱进。
鲍鱼这东西营养价值真不是吹的,光是蛋白质含量就够惊人的,我听营养师朋友说经常有人问她要不要多吃点补身体。
一提到海鲜补身体,很多人就觉得是噱头,其实鲍鱼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都挺高的,特别是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好处。
我姐前几年坐月子,婆婆特意买了鲍鱼炖汤给她喝,说是补铁补锌的,这种观念的改变也说明大家对海鲜的认识在进步。
要说鲍鱼的营养,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那个牛磺酸了,听说对神经系统特别好,不过具体怎么回事我也说不太清楚。
现在很多人健身,就特别注重蛋白质的摄入,鲍鱼这种海鲜就成了不错的选择,而且脂肪含量不高。
虽说营养价值高,但也不能乱吃,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还是得先问问医生比较保险。
有些人觉得贵的补品才是好东西,其实很多普通的食材营养价值也不低,关键是要会吃会搭配。
现在科技发达,很多养殖的鲍鱼品质也挺不错的,价格实惠还干净卫生,算是既营养又实惠的选择。
记得刚工作那会儿,同事聚餐从来不点海鲜,觉得太奢侈,现在倒是经常约着一起去海鲜市场淘便宜货。
以前觉得在北方吃海鲜不新鲜,现在冷链物流这么发达,连三四线城市都能吃到活海鲜,这种担心也就没必要了。
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对食材的选择也更加开放,不会因为地域或者传统观念就排斥某种食物。
现在连老年人都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了,海鲜也从以前的奢侈品变成了餐桌上的常客,这种变化挺有意思的。
我觉得饮食文化的变迁跟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会追求更多元化的饮食体验。
像我们家现在过年过节,鲍鱼已经成了必备菜,虽然可能只是图个好彩头,但这种改变也挺有意思的。
有时候想想,可能不是我们真的不喜欢某种食物,而是没有真正了解和尝试过,所以才会有偏见。
其实很多美食都是在不断尝试中慢慢接受的,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对各种新奇的食材都充满好奇。
现在想想,我们对食物的很多看法都挺可笑的,就像以前觉得只有过年才能吃的东西,现在天天都能吃到。
随着物流发达和养殖技术提升,很多原本高不可攀的食材都变得平易近人了,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我觉得对食物最大的偏见就是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其实很多价格亲民的食材营养价值也很高。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能是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对食物的认知也更加全面。
现在的饮食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了,不同地方的美食都能在一张餐桌上看到,这种变化挺好的。
有时候觉得,那些所谓的饮食习惯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障碍,只要敢于尝试,就会发现新的美味。
像我爸以前从来不吃海鲜,现在也会在网上买些回来,说是要跟着年轻人学着尝试新东西。
其实很多食物都是值得尝试的,不要因为一些固有印象就拒绝,这样反而会错过很多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