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一千多名开国将星中,上将杨得志、杨成武、杨勇无疑是星光十分耀眼的三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1951年2月5日,周总理在欢送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部入朝时说:“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来,叫做‘三阳(杨)开泰’!”
“三杨开泰”之说,由此在军内外广泛流传开来。

翻阅有关“三杨”的历史资料,惊讶发现,这三位上将军不仅都姓杨,而且个人感情交往也十分密切。杨得志因年龄居长,被杨勇率先叫起“老杨哥”。
说起“三杨”革命履历中的共同点,诸多相同之处绝非一般的巧合:
@三人投身革命时都不满20岁。杨得志17岁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杨成武15岁加入闽西农民暴动(1929年),杨勇16岁投身红军(1930年);
@红军时期,三人都是团、师级指挥员。杨得志曾任红十五军第45师新编第93团长、红1军团第7师20团团长、第1师1团团长,后期任红1师副师长、红2师师长。杨成武曾任红11师第32团政委,红2师第4团政委,红1师师长兼政委。杨勇曾任红5师14团政治处主任,红4师10团政委,红一军团1师政委、红4师政委。
@三人都经历了万里长征;
@抗战初期,三人均任职于八路军115师,都是团级指挥员。杨得志、杨成武分别任团长,杨勇为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三人都担任过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是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后改为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是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勇是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三人都曾率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分别担任志愿军高级指挥员。杨得志曾任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杨成武曾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勇曾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志愿军司令员;
@三人都是毛主席爱将,都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曾任职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杨成武曾任职北京军区、福州军区;杨勇曾任职北京军区、新疆军区;
@三人都在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且年龄都在四十岁出头。杨得志44岁,杨勇42岁,杨成武41岁;
@三人都在解放军总参谋部担任过领导。杨得志曾任总参谋长;杨成武曾任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杨勇曾任副总参谋长;
@三人晚年的职务都是副国级。杨得志是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成武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杨勇是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作为开国名将,“三杨”均出身贫寒,早年投身革命,革命生涯交织着血与火的考验。从红军时期到抗击日寇,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三人始终并肩而行,留下了闪光的历史业绩。
杨勇的务实、杨得志的坚韧、杨成武的果敢,都汇聚为共和国军史的宝贵财富。
红军长征时期,“三杨”在军事指挥上便开始崭露头角:杨得志率部突破乌江天险,杨成武指挥飞夺泸定桥、腊子口战役,杨勇则在湘江战役中浴血奋战,共同为中央红军突围立下汗马功劳。
抗日战场上,三人均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员。他们分别率部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杨得志在冀鲁豫边区多次粉碎日军扫荡;杨成武指挥部队在太行山黄土岭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震惊日寇大本营;杨勇则在鲁西平原以游击战重创日伪军。
解放战争中,杨得志、杨成武转战华北,参与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杨勇则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杨得志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杨成武率部参与夏季反击战;杨勇指挥了朝鲜战场收官之战金城战役,为停战协定签字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无论是在大军区任职还是在军委总部工作,“三杨”都给军内外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得志将军1979年指挥了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1980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杨成武将军先后五次担任新中国国庆阅兵总指挥。参与指挥了炮击金门,大西南和大西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打击美军入侵我领空、领海以及台湾国民党武装匪特袭扰等作战。
杨勇将军除了在朝鲜战场留下的业绩,在1979年参与组织指挥了解放军边防部队在广西、云南进行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
1982年,在解放军副参谋长任上的杨勇将军被确诊患上肺癌。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他的病情刚有好转,便不顾医生和亲人劝阻,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由于高度紧张工作和劳累,杨勇的病情开始加剧,癌细胞扩散,再一次住进医院,生命开始倒计时。
杨勇的老战友、他称呼了几十年的“老杨哥”杨得志多次前去探望。
一次临别之际,杨勇缓慢地说道:“老杨哥,你帮我转告医生,让他们不要浪费药物了,也不要浪费人民和国家的钱。”
1983年,。杨勇开始拒绝使用昂贵的干扰素,坦言“生命已至尽头,不必浪费资源···”

临终前,他坚持整理军队建设的有关建议,向探视的中央领导口述改革设想。
弥留之际,他提出要“回家看一眼刚出生的孙女”,在短暂团聚后含笑离世。
杨勇去世十一年后的1994年,杨得志将军也不幸病逝,终年83岁。
晚年的杨得志仍关注军队现代化,参与百万大裁军的筹划。临终前,他留下“精兵强军”的嘱托。其子杨建华回忆:“父亲最后念叨的是‘部队不能松,要练硬骨头’”。
生前,杨得志将军曾多次说过“战士的归宿永远是战场,即使身体倒下,精神也要冲锋!”
2004年,杨成武将军以90岁高龄离世。晚年他勤奋撰写回忆录,回顾长征、抗战等重大事件,却对个人的贡献鲜少提及。
据家人回忆,杨成武将军临终前,凝视着珍藏了56年的给妻子赵志珍的情书,泪光中似在追忆烽火中的青春岁月···。
这位曾被毛主席称为“军中赵子龙”的白袍小将,是开国上将中十位最长寿者之一。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