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胜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常常会被书迷和影视迷对号入座。
人们知道,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对于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许多人更想知道他们的真实原型是谁,也更想了解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和最后结局。
这类的情况,在小说《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以及“老三战”电影,还有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包括现今曾热播的电视剧《父母爱情》的作品问世后都比较突出。
书迷、影视迷们,对作品中的人物特别热衷研究诸如:少剑波的真人是谁?铁道游击队长刘洪有有几个原型?芳林嫂是革命老区的哪位女杰?也痴迷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原型是谁,阿庆嫂、胡司令原型都是谁谁。还有奇袭白虎团的严排长原型在哪个部队?父母爱情作者刘静写的是不是她自己家的经历等等。

本篇以小说《林海雪原》为例,对照说说书中艺术形象与真实中的生活原型。
《林海雪原》这部小说初创于1950年秋。
当年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剿匪部队团副政委的曲波,因伤转业到地方工作。
他怀着对昔日战友的浓浓思念之情,以当年亲身剿匪的战斗经历为题材,激情难抑地开始了艰苦的文学创作。
历经七载岁月磨砺,1957年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正式出版。
其后,这部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戏剧、电视剧上映上演。其中1960版的电影《林海雪原》和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再后来,这部作品又数次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影响更加普及。
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解放军剿匪小分队指战员少剑波、杨子荣、高波、李勇奇、小白鸽,还是反面人物座山雕、许大马棒、八大金刚、蝴蝶迷等,都广为人知。
《林海雪原》的原创者曲波,在小说开篇深情写下:“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后来人们了解到,这部小说中从军分区田副司令、王团长,到小分队的多个战士,都有真实原型。
书中的203首长少剑波,是曲波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文学形象。小白鸽白茹的原型,是以曲波的妻子刘波为主塑造的,而侦察英雄杨子荣、战斗英雄高波,都是真名真事。
书中那些土匪头目,如座山雕、许大马棒、谢文东、马希山等也基本为真实存在。

(演员王润身饰演的杨子荣)

(真实杨子荣照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根据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问世之际,曲波曾明确表态,小说中杨子荣和高波用的都是真人真名,小说中提到的“小董”名叫董中松,小分队的其他成员则使用了发音相似的谐音:比如孙大德与“孙达得”、刘蕴苍与“刘勋苍”、栾超家与“兰绍家”、王敬之与“王景之等,但也是有真人原型的。”
曲波是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原名叫曲清涛。1923年生于贫苦农家。
他虽然念过五年半私塾,却熟读了《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自小在心里埋下了文学爱好的种子。
15岁那年,曲波参加了八路军,先后担任过连、营级指挥员。抗战胜利之后,他随山东军区部队开赴东北。所在部队改编为牡丹江军区二支队,曲波任二支队二团副政委,杨子荣当时是二团3营7连1排1班战士。
据史料介绍,曲波所在团由于团长和政委因故没有到职,他实际成了二团的主要领导,受命指挥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剿匪战斗。
曲波后来在辽沈战役中身负重伤,1949年10月从野战部队转任解放军安东海军学校二大队政委。1950年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业建设。历任沈阳皇姑屯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齐齐哈尔铁路工厂党委书记兼副厂长,国家一机部第一设计分局副局长。
小说《林海雪原》获得成功,曲波于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调任一机部四川第二重型机械厂副厂长。
1959年,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提议曲波回部队工作,曲波第二次穿上军装,任总政文化部副师级创作员,被授予上校军衔。1965年出任一机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
1966年,曲波完成长篇小说《山呼海啸》创作。周恩来总理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休息室接见曲波,祝贺他的写作成就,鼓励他奋勉不息,向新的高峰攀登。

(曲波)

(电影中的少剑波剧照)

(京剧中的少剑波)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曲波升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此后两年,他的长篇小说《山呼海啸》《桥隆飙》先后出版。1983年2月离休。
晚年曲波仍笔耕不辍,写了许多散文和回忆文章。2002年因病去世,终年79岁。
2009年10月,在人民网和铁道部联合举办的“共和国铁路楷模”评选活动中,曲波当选为“共和国铁路楷模”。他妻子刘波代他参加了表彰大会。
在小说中,曲波很倾注感情描述的小分队可爱的小战士高波,在执行护卫夹皮沟小火车任务时不幸遭土匪袭击英勇牺牲。

高波的真实原型名叫高新亭,山东海阳县人。他1945年参军入伍,成为曲波的警卫员,曲波给他改名高波,后成长为部队战斗英模。年纪轻轻就牺牲在剿匪作战中,实在令人惋惜。
高波烈士遗体当时被安葬在牡丹江谢家沟附近,因年代久远,至今天无法找到遗骨,只能立衣冠家以彰英烈。
作品中的孙达德、刘勋苍、栾超家在剿匪战斗中都立下赫赫战功。不妨看看他们真实原型以及他们后来的经历:
孙达德真实原型叫孙大德。


(影片中孙达德形象)
小说《林海雪原》中,他绰号“长腿”。其实他中等身材腿并不长,由于特别能吃苦,善于长途侦察而获得“长腿”美誉。原本他的绰号叫“一撮毛”,曲波在写小说时移花接木,把这个绰号给安在了一个土匪的头上。
现实中,杨子荣是孙大德的入党介绍人。杨子荣当侦查排长,孙大德是其手下的班长。
孙大德1923年出生在吉林桦甸县,1945年参军入伍,因为是东北人,又对牡丹江一带地理环境比较熟悉,被调到杨子荣所在的剿匪侦察小分队。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参加过活捉座山雕等多次战斗,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一次。
1948年,孙大德参加辽沈战役,在著名的黑山阻击战中腿部负伤,离开了前线。后来在医院养伤,伤好后留在医院担任排长。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做行政管理员,后任医院总务科副科长。
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出版后,孙大德经组织批准多次在北京等地作林海雪原剿匪战斗报告,也讲了一些小说中没有写的部队生活趣闻和真实的剿匪战斗生活细节。
诸如说小分队着装没有那么整齐,有时也喝酒吃肉,蝴蝶迷没有那么漂亮,杨子荣死得有点意外之类。并说:“我的腿并不长,个子也不高,那都是小说里写的,并不都是真的”等。
1969年夏天,京城某媒体刊出《访林海雪原中的孙大德》文稿,介绍当年东北剿匪的战斗往事。因为是《林海雪原》作品中的人物原型之一,孙大德一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很快,别有用心的人打了小报告,反映孙大德讲述的剿匪故事与京剧样板戏内容不同,认为他是与正在打造的红色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唱对台戏。
在“四人帮”的授意下,孙大德直接被点名批判。他们以上海一个剧组的名义,在某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谴责孙大德山南海北作报告,破坏革命样板戏,捞取政治资本···。此后,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演出时,也把原剧中的人物孙达得改成了申德华。
随着一顶顶恐怖大帽子扣到头上,孙大德迅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投进监狱,1970年6月含恨而死。临终前,孙大德对爱人江淑芹说:“我死后,要把我的骨灰送到海林和杨子荣葬在一起!”
“四人帮”垮台后,曲波为孙大德写了证实材料:“孙大德同志出身贫苦,历史清白,是一名立功数次的很好的侦察员,这一点,我和我的战友们永远负责。当时我是这个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主管作战。孙大德同志是位老侦察兵,讲些战斗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怎么成为犯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同志?退一步讲,即或讲的有缺点,也绝不应如此结论”。
1977年3月,孙大德生前所在单位党委为他平反彻底恢复名誉,不久后又认定他为革命烈士,单位还为孙大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根据孙大德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杨子荣烈士陵园,和战友长眠在一起。
小说中绰号“坦克”的战斗英雄刘勋苍,真实原型叫刘蕴苍。


刘蕴苍出生在天津,1946年参军入伍,随曲波率领的部队在牡丹江一带剿匪。
刘蕴苍以单兵作战能力强著称,常常在突击战斗中担任尖兵,1949年,他参加了解放天津战役并立功受奖。
建国后,刘蕴苍调到海军,成为新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的艇长之一。他曾在南海舰队担任勤务处主任、副参谋长等职,军旅生涯中立下8次战功,其中6次为大功。1982年离休,1989年在广东省湛江去世。
剿匪小分队中有特殊作战技能的战士栾超家,真实原型叫兰绍家。

兰绍家擅长攀援,绰号“猴登”。在剿灭奶头山许大马棒匪帮战斗中,他凭借精湛的攀登技术,飞跃鹰嘴峰,为小分队奇袭奶头山立下头功。
兰绍家是部队的战斗英雄,职务是连长。胜利完成剿匪任务后,他回到了原来的野战部队继续军旅生涯。
有关兰绍家的个人资料未能搜索到更多,只好遗憾搁笔。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在我们面前,永存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