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在大街小巷、烧烤摊上,类似的对话随处可闻吗?
有些朋友可能注意到一个细节,几年前还占据便利店和超市显眼货架位置的乌苏啤酒,如今竟不见踪影。
望着琳琅满目的青岛、雪花、哈啤以及各类精酿啤酒,网友不禁感慨:昔日的网红啤酒,怎么说没就没了?
直到后来知道,原来乌苏“跌落神坛”并非没有原因,四大现实非常残酷。
第一,高价位定位埋下祸根
一开始,乌苏靠着神秘的新疆风情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买单。但从长期看,不少人还是选择了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第二,新疆光环流失殆尽
但随着人们发现,嘉士伯把它的生产线扩展到全国各地后,那种神秘感和稀缺性迅速消解。
第三,口感单一难讨年轻人欢心
乌苏标榜的4%酒精度和11.7°P麦芽浓度,一度成为它区别于寡淡工业啤酒的标签。但随着嘉士伯主导扩大产能,这个特色反而成了软肋。
嗜好多元化的新生代更青睐精酿啤酒的丰富口感,以及各类果味、茶味、咖啡味啤酒的新奇体验。
相较之下,乌苏的单一口味显得索然无味。
第四,产能布局滞后于竞争对手
当年依托新疆产区的物流成本,曾让乌苏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如今面对各大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它更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与之相比,百威英博在中国拥有30多家工厂,青岛啤酒的产能网络更是遍布东西南北。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到零售终端的货架竞争力上。
不过,李大哥也表示,乌苏的衰落不全是它自身的问题,更折射出整个啤酒行业的新趋势。
他认为,要在存量市场中突围,啤酒企业必须加快产品创新,优化渠道布局,重塑品牌形象,回应消费者的细分需求。
乌苏啤酒的兴衰,是市场竞争的缩影,也是网红经济的典型案例。而这也恰恰说明,仅仅依靠营销炒作和单一的产品策略,很难在市场上长期立足。
要保持竞争力,必须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品质,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乌苏啤酒的未来在哪里?它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乌苏啤酒可以尝试推出城市限定款,例如上海石库门风味、成都麻辣IPA等,用地域特色再造新鲜感。或者开发2.5度低醇版,抢占女性市场。
也有人认为,乌苏啤酒应该回归初心,重新注重产品品质,找回曾经的“新疆味道”。
但无论如何,消费者的选择才是最终的答案。
那么,您认为乌苏啤酒该如何才能重回巅峰,再续传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