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17日,上午,龙河乡(现连云港市赣榆区龙河乡)大站村东面的田地里。
少年汪家林正与父亲一起,在地里忙着干农活。
突然,北面隐约传来了一阵急如爆豆的枪声,父子俩一听打仗的声音,顿时惊慌了起来,两人慌忙收拾起农具,随后匆匆向着村内赶去。
走到半路,汪家林突然想起,自己早晨披的那件棉袄,还落在西面的土沟里呢,他向父亲交代了一下,便急匆匆地赶回去拿衣服。
原本父子两人都觉得,回去拿件衣服的时间,不至于会出什么事儿。然而,恰恰就在汪家林往回赶的路上,遇到意外情况了。
当天,一队日伪军下乡扫荡,在经过盐仓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龙河乡北面)的时候,突然遭到八路军的伏击。
一时间敌人被打的人仰马翻,仓惶撤退的日伪军不少随行车辆被炸,沿途撤离时,这帮日伪军逢人便抓,强迫附近老百姓们跟随行军,负责背负军械弹药箱。
汪家林急着往回赶,一不留神,迎头便与一群撤退的日伪军撞上了。
“坏了!”
汪家林一看不对劲,扭头便想跑,然而才跑三两步,他便被身后追喊的日伪军追上,随后被反剪着手,押到了一辆损坏的军车前。
军车上装载着几十箱军火弹药,此时车轮已然与轮毂剥离,整个车身颓然倾斜,斜向在土沟一侧。
车头前面,站着一名日军,正厉声指挥着一众被押赶而来的民众,负责搬运军火。
汪家林虽然才十五岁,身材羸弱,但敌人依然给他身上摞上了一箱子弹,随后催促他跟上众人一道,向着日伪军据点而去。
一路上,肩头的子弹箱压得汪家林不停地喘着粗气,但一旁日伪军拿着锋利的刺刀来回巡逻。谁要是落后了,还会被拉到一边遭受对方一顿拳打脚踢,汪家林呲牙咧嘴地一面忍耐着,一面不停地想着如何脱身的办法。
走了一会儿,队伍来到了龙河边,前几天刚下过雨,河水涨到了边岸,湍急的水流正不断地在水面上打着旋。
汪家林看着一旁的河面,突然灵机一动,一个大胆的念头,陡然在心头升起......
只见汪家林走着走着,突然脚底一打滑,一个趔趄便连人带箱,猛然滚落下河岸。
“噗通”一声,河面激起了好大一片浪花,湍急的水流随即将汪家林卷走老远。
“救命呀,快救救我!”
水中的汪家林,扑腾着水,双手伸着,向着岸上的一众人等大声呼救,他的头在水中时沉时浮,情况危急万分。
看着如此湍急的水流,岸上的民夫虽然着急,却无人下水营救。一来不敢轻易下水,其次旁边的日军还在虎视眈眈地看着,大家也都不敢擅动。
一旁的日伪军眯着眼,看着汪家林渐渐沉入河中,压根就没想过要下水救人。
看着汪家林呼救声越来越弱,身影也渐渐被浪头吞没,站在河边的日军随后挥了挥手,催促众人开路,一众民夫们也只能暗自怒骂、无可奈何地继续赶路了。
众人都以为汪家林必然难以幸免,然而,自幼在河边长大、一身好水性的汪家林,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被大水轻易吞没。
在水中扎了个猛子,游到河对岸芦苇间的汪家林,看着一众日伪军走远之后,悄悄游回自己跌落之处,将落入水中的那箱子弹从水中费力搬出,随后埋在了附近的沙土堆中。
当晚,汪家林便设法通知了附近的游击队,将自己埋藏子弹箱的地方详细告诉了对方。
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游击队派人将子弹箱悄悄取出,这箱子弹也解决了当地游击队,缺少弹药的燃眉之急。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92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赣榆县文史资料》,汪家林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