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全球股市经历了罕见的集体暴跌,市场悲观气氛严重,美国、日本、欧洲股市均出现多年未见的下挫,港股和A股也不能独善其身。
本轮大跌科技股是重灾区,中美皆是如此。
截至4月6日,包括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英伟达和特斯拉,美国科技七巨头的平均下跌幅度约为27%。
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京东在内的中国主要科技公司平均下跌幅度约为21%。
目前全球市场依然在猛烈下跌,预计未来一周还将有巨大的回撤。
不过暴跌终将过去,暴跌之后是价值投资者买入的良机,科技公司虽然短期看被资本抛弃,但中长期看依然会是个机会。
横向比较,如苹果、微软、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在市值和AI相关收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龙头在增长率和市盈率(P/E)方面表现更强。
经过本轮暴跌之后,苹果的市值还有3.2万亿美元,微软为3万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腾讯市值约为5600亿美元,阿里巴巴为3000亿美元,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但市值的差距反而代表了中国科技公司在资本规模扩张方面的潜力,毕竟未来阿里从3000亿美元市值翻倍还是有可能的,苹果和微软市值再涨30%都很困难。
从增长率方面看这种价值更加明显,中国科技公司平均年增长率达16%,如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增长率均达20%,而美国科技龙头平均增长率仅为7.7%,其中特斯拉甚至为负的5%。
而从市盈率来衡量,中国科技龙头的潜力则更加明显,中国公司的平均P/E为15.8,远低于美国公司的34.6,表明腾讯、阿里巴巴这些优质的中国公司可能一直在被市场低估。
还有一个指标表明中国科技公司的泡沫更少,那就是AI相关收入。
美国公司平均占比高达16.4%,如微软达25%,英伟达高达70%,而中国公司平均仅11%,其中如腾讯为10%,京东为5%。
在市场扩张期,AI相关收入这个指标备受追捧,因此催生的泡沫也更加严重,很多科技巨头为了维持这种收入,每年不惜不断追加更高的资本支出,采购芯片等相关硬件设施。
但现在看来这种投入和实际的收益是不成正比的,但市场又过于在意这个虚幻的指标,而给了更加高的估值,泡沫由此不断被放大,估值太高,这也成为本次暴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
但在经济周期逆转,全球都在计价经济衰退的当下,只有实打实的基于核心业务的收益,才能真正支撑起公司的市值。
这就是为什么在下行周期资本偏好沃尔玛、好市多等避险股的原因,而腾讯、阿里等中国公司无一不是基础主营业务非常扎实,而在AI投入上相对慎重的“避险属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