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女儿晚年时坚定表示:我常常怨恨母亲,一辈子不能原谅她

观点视频 2023-02-09 13:50:05

2008年由演员孙红雷、黄志忠、柯蓝主演的影视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热播,受到许多观众喜爱。

剧中有一情节:孙红雷扮演的共产主义战士杨立青在危机四伏的革命环境中,受组织之命,除掉一对叛徒夫妇,其中那名女叛徒被打瞎一只眼。

这个故事出自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这对叛徒夫妇的历史原型就是贺治华何家兴夫妇。女叛徒贺治华,正是朱德元帅的前妻,是朱敏的亲生母亲。

图|《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

朱敏晚年回忆往事,坚定表示:“我常常怨恨母亲。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贺治华的选择,让她与朱德的婚姻走向结局,也让朱敏的童年吃尽苦头。

贺治华与朱德

贺治华与朱德在上海相识,1922年,36岁的朱德为寻求革命真理,远赴德国。贺治华追随朱德一同前往德国,二人于当年冬天结为夫妇。

朱德与贺治华一同在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在德国柏林,朱德见到周恩来、张申府,向他们表明自己坚定的革命意志,并成功加入共产党。

朱德在德国学习期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军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保持着十分朴素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贺治华与爱人的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她沉迷于所谓洋气的生活中的不能自拔。

贺治华喜爱浪漫的生活,她嫌弃朱德不懂浪漫、性格老实,对朱德日渐冷漠,态度也愈发不温和起来。

贺治华与朱德之间的信仰越来越不同,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尽管如此,朱德始终照料着贺治华。1925年朱德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3日后虽被释放,但被驱逐,他出发前往苏联,打算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求学。

图|贺治华

朱德离开时,贺治华已经身怀有孕,即将生育,实在很难跟随他远行。朱德将贺治华妥善安置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

1926年春天,朱德与贺治华的女儿朱敏在莫斯科出生,这一年朱德刚好是不惑之年,喜得爱女,他特别高兴。此时朱敏还不叫这个名字,朱德亲昵地抱着女儿,为女儿起乳名“四旬”。

贺治华没有表现出如朱德般的高兴激动,女儿的出生未能使她对爱人的态度改变分毫。不仅如此,贺治华还嫌弃朱德为女儿起的乳名“四旬”土气,又另给女儿起了一个她觉得洋气的名字“菲菲”。

她不唤女儿“四旬”,每次都是唤她“菲菲”(下文仍称“朱敏”)。

朱敏出生一个月,朱德就收到党组织的安排,要他回国参加北伐战争,这是朱德出国留学后第一次有机会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付诸实践,他愿意也必须服从这样的安排。

图|右下为朱德贺治华夫妇

女儿尚在襁褓之中,朱德回国加入战斗,难以带上女儿,他强忍离别之痛,向女儿告别,朱德给贺治华母女留下充足的生活费,为她们准备好齐全的生活用品,他不舍地将女儿抱在怀中,亲了又亲。

朱德向贺治华承诺:“日后稍微稳定一点,就接你们回国团聚。”他独自踏上回国的征途,加入战斗,而贺治华带着儿女继续在异国他乡生活。

此次一别,也让朱德、贺治华、朱敏这一家人的命运发生重大改变。

图|朱德旧照

事实上,贺治华自己并不愿在国内动荡不安的革命环境中生活,以前和朱德在一起,她还可以享受地位和物质财富,她根本不愿意跟着爱人去经历磨难。朱德为她安置好一切生活所需,可她还是不满足。

1927年,当朱德在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并参加南昌起义,贺治华说服自己的妹妹贺敬挥,从家乡成都前往中苏边境,她将年幼的女儿交到妹妹手上,让她带回家乡抚养。

那时还叫“四旬”的朱敏改名为“贺飞飞”,在外婆与姨妈身边长大。而贺治华则一个人继续留在莫斯科。

图|朱敏(中)

叛徒贺治华

贺治华爱上正好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的何家兴,何家兴从法国来到莫斯科求学,与朱德一样,都是心怀革命志向。贺治华与何家兴接触不久后结婚。

第二年,贺治华与何家兴接受党组织的安排,从莫斯科返回国内生活,被安排到上海,在罗亦农的领导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在上海,贺治华还与邓颖超、蔡畅等共产主义战士亲密交往。

罗亦农是湖南人,是共产党初创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与陈独秀、刘少奇、瞿秋白等领导人都是携手前行的好战友。

自1925年回国,罗亦农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上海军事委员会主任等,辗转各地,主持党组织事务,与陈独秀、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一起领导武装起义斗争等等。

罗亦农做事严谨认真,低调朴素,在当时风声鹤唳的上海,作为地下工作领导人的罗亦农对党内工作同志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图|罗亦农

贺治华与何家兴被安排住在上海戈登路的一座大洋房,负责驻守党的机关。

在严峻的环境中,从事地下工作的许多同志都不得不脱下身上的布衣,穿上华丽的衣着,来伪装身份。譬如周恩来、陈赓等人在上海时,就常常如此。但大家虽身着华冠丽服,内心对革命的意志却是十分坚定的。

可贺治华何家兴却被锦衣玉食的生活迷住双眼,随着日子久了,他们愈发迷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时常出入饭店舞厅,外出很晚才能回到驻地,屡次违反组织规定,罗亦农为此几次批评他们。

罗亦农的谆谆教导没有让他们及时醒悟过来,他们野心愈盛,酿成更大的过错。

图|罗亦农

每月20元的生活费难以满足贺治华何家兴纸醉金迷的生活所需,他们想到一个办法:背叛组织,出卖同志。

作为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国民党将罗亦农视为强敌,悬赏3000美金想要将其捉拿。贺治华背着大家前往公共租界巡捕房政治部,自诩手里有数百个共产党员的名单与住处,并帮忙敌方逮捕罗亦农同志。

贺治华的条件是:3000美金以及两张出国护照。她要求对方为他们保密,待条件一达成,她要与何家兴一起出国,继续过堕落奢靡的生活。

这时的贺治华早已经将曾经的革命信仰、以及分别多年的女儿抛之脑后。

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来到戈登路贺治华何家兴的住处,他要按照在楼上与邓小平等人接头见面。待罗亦农现身,贺治华何家兴立刻给敌人送信,罗亦农、以及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鬃当场被捕,其他同志尚未现身逃过一劫,党的许多重要文件也被安全保存下来。

狱中,罗亦农临死不惧,对于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坚决不开口,敌人难以从他身上获取任何重要情报。

狱外,周恩来、陈赓领导下的中央特科立即设法营救罗亦农,结果由于罗亦农被转移,武力营救计划也宣告失败。

图|罗亦农绝笔

1928年4月20日,蒋介石发电:“就地处决”。罗亦农留下绝命诗: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

21日,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衣着整齐,从容不迫地走上刑场,壮烈牺牲。中共中央发表的文章《悼罗亦农同志》写着:

“罗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罗亦农牺牲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叛徒贺治华何家兴也必须得以处置。

图|周恩来

周恩来召集陈赓等人紧急开会,陈赓肯定表示:“她就是叛徒。”大家分析断定贺治华何家兴就是出卖罗亦农的叛徒。但为妥善处置,周恩来做出指示:

“第一,通过内线查明真相。

第二,立即将何家兴、贺治华转移到安全地方,并严加监视,但不要惊动他们。”

陈赓辗转与潜伏在国民党内的高级特工杨登瀛取得联系,确认贺治华何家兴的确是叛徒,并取得他们与敌人接触、出卖罗亦农的真凭实据。

负责中共中央邓小平、李维汉当即果断做出锄奸决定,陈赓带人执行。

图|李维汉与邓小平

4月25日清晨,一支迎亲队伍来到贺治华何家兴夫妇的住处。

震耳的鞭炮声中,陈赓率领中央特科的“红队”(即锄奸队)闯进贺治华夫妇的住处,何家兴从梦中惊醒,立即起身逃跑,陈赓一枪瞄准,“砰”的一声枪响,何家兴倒地。

贺治华身上中了一枪,眼睛也被打瞎一只,在枪战的一片混乱中,贺治华钻到床底下,奄奄一息,大家还以为贺治华已经被枪杀,没想到她竟然还保留了一口气,被国民党反动派送到医院去进行救治。

贺治华在上海光慈医院治疗,医院防范严密,原本中央特科的人员们得知贺治华没有死的消息,还打算冒险到医院解决,但由于危机重重,最终没有下手。

瞎了一只眼,背上叛徒之名的贺治华并没有过上她所追求的奢华生活。据悉,她后来嫁给一个农民,最终病死。不论她结局如何,她的名字终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另一边,朱德在多年奋战中不断成长,成为党中央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图|朱德与家人

朱德朱敏父女久别重逢

朱德是红军的总司令,与领袖毛主席并称“朱毛”,多年来他与女儿分离,为了远大抱负与革命理想而战斗,当年给贺治华送到娘家的朱敏没有父母在身旁,早已忘了父母的模样。

直到国民党蒋介石下令悬赏捉拿毛主席、朱德等共产党领袖,外婆告诉朱敏,那张国民党散发的悬赏画像上“朱毛”中的朱德就是她的父亲,朱敏心中一热,分外想念父亲。

1938年,周恩来邓颖超经过多番打听,终于找到在乡下生活多年的朱敏。

周恩来见到12岁的朱敏,十分激动地告诉身旁的邓颖超:“你看这个孩子多像朱老总!”

周恩来打算带朱敏到延安去,希望她和父亲重逢,但年迈的外婆不舍朱敏离开,尤其是在战乱不堪的环境中千里迢迢地到遥远的地方,外婆担心朱敏安危,不愿她离开。

周恩来邓颖超体恤老人家心情,只带走了朱敏的一张照片,那是朱敏特意到成都照相馆去照的,即使他们父母还无法相见,也能借着照片以表思念之情。

图|周恩来邓颖超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战、实行罪恶阴谋,原本在抗日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关系开始恶化,当国民党特务得知朱德女儿在成都时,将目标对准了贺治华的娘家人,朱敏的姨妈也被抓走。

狱中,姨妈坚称朱敏是她的女儿,这才幸免于难。躲过了一时的劫难,但谁知道往后国民党特务会不会再来?

外婆和姨妈考虑到朱敏的安全,决定送朱敏到延安去,送到她父亲的身边。1940年,在邓颖超的安排下,14岁的朱敏跟随共产党医务人员的队伍一路辗转,抵达延安。

从进入延安城的那一刻起,朱敏一直在人群中寻觅父亲的身影,她注意到一个身穿八路军军装、打着绑腿的中年男子,身上散发着一股英气。

朱敏敏锐地察觉到,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父亲朱德。她激动地呼唤:“爹爹……爹爹!……”朱德听到她的声音,一眼认出了她,父女俩激动相拥。

原本想告诉父亲许多的心里话,到了这一刻,朱敏一句也说不出来,只是在父亲的怀抱里,朱敏眼泪直淌,怎么也止不住,朱德就温柔地为她抚去眼泪,就如当年离开莫斯科时那般疼爱。

图|朱敏到延安

来到延安的第一晚,朱敏躺在父亲身边,细细观察着父亲的模样。朱德以前叫她“四旬”,后来按照家族排辈给女儿起过一个大名“朱敏书”,但是他喜欢叫女儿“朱敏”,这样似乎更显得简单利落。

她有了新的名字,不再叫“贺飞飞”,而是叫“朱敏”。

朱德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还有当年朱敏在莫斯科郊外的照片,与朱敏阔别十几年后重逢,那张照片已经变得发黄了。

朱敏感受着父亲对她的关心与疼爱,朱德夫人康克清也十分疼爱她,所以后来回忆这段时光时,朱敏深情表示:

“原来以为爹爹忘记了我的模样,哪知他记得我小时候的事情,还记得我的出生日,阳历是哪天,阴历是哪天,清清楚楚。我这时才觉得爹爹想我想得好苦。如果不是为了革命,为了抗日,他说什么也不会离开我的!”

在父亲的教导下,朱敏被送到苏联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却不幸遇上苏德战争,在集中营里吃了不少苦头,建国后再度与父亲朱德重逢,父亲见她,脸上总是笑意盈盈,充满了关切。

图|朱德、康克清和女儿朱敏、女婿刘铮在明十三陵

朱敏嫁人生子,对于朱敏的孩子,当了外公的朱德也十分疼爱,他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托在手掌上,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端详,眼神中满是慈爱,这些都让朱敏深切感受到父亲对她深切的爱。

而对于母亲贺治华,朱敏心中感受复杂。母亲生她却不养她,为了自己的私欲背叛革命,这是朱敏不能接受的。

晚年著书《我的父亲朱德》时,朱敏表示:

“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作为革命战士,贺治华是失败的;作为母亲,她更是失败的。幸运的是,朱敏后来得到很好的成长。

图|朱敏

2009年4月13日,83岁的朱敏老人逝世。八宝山礼堂门上为其撰挽联:

“红色英雄一生风雨万千险阻,耿耿丹心可鉴,余波渡尽忠魂在;

后辈楷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巍巍功业长存,红烛光耀留芳泽。”

34 阅读:10992
评论列表
  • 2023-05-02 06:14

    这种怨恨,是绝对不对的。无论母亲怎样,别竟是生身母亲。

    咿呀呀 回复:
    哇塞,哪哪都有圣父圣母!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