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纲,是太平军的名将。
太平军一路从金田打到金陵,罗大纲常常担任先锋,谋略出众,功勋卓著。
太平天国进入南京之初,罗大纲曾提出三条战略建议。这三条建议,都是高屋建瓴,比较务实的。
然而,罗大纲的建议,却直接被“无视”了。
为此,罗大纲痛心疾首,预言太平天国北伐,乃至整场太平天国运动,都恐怕是必然要失败了。
而最后的历史事实,又确实一再印证了罗大纲的设想。
因此,后人常常感叹:为什么罗大纲的策略会被无视?如果采纳了罗大纲的策略,情况会不会截然不同呢?
罗大纲三策太平军攻入南京后,罗大纲提出了三条建议。
1、关于北伐。
“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
罗大纲指出,要实施北伐,就应该先平定河南,然后洪天王亲自到河南主持大局,大军再渡黄河北上。
显然,这条意见,针对的是洪秀全、杨秀清,企图以偏师“间道疾趋燕京”的冒进北伐策略的。他认为:太平天国要北伐,就要全力以赴,稳扎稳打。
2、先南后北。
“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徐州、扬州)席卷山左(山东),再出山右(山西),会猎燕都”。
罗大纲指出:如果现在不能全师北伐,那就应该先平定南方各省,然后再三道北伐!
3、发展水师,全据长江。
如今要定都南京,就应当精练水师,多造战船,封锁江面,控制上游!
可以说,要在南京站稳脚跟,就要发展强大水师,夺取制江权,这几乎是稍微懂点历史就不难了解到的常识!其正确性几乎没有任何争议。
然而,罗大纲的三策,都直接被无视了。
直接被无视罗大纲的三策,是直接被无视,而不是被拒绝!
洪秀全、杨秀清,似乎没有答复罗大纲的意见,没有就罗大纲的意见展开讨论,甚至没有说明这些策略为何不采纳。
总之···就是一条也没有采纳!
洪秀全、杨秀清,让林凤祥、李开芳率领3万余偏师北伐,并指示:间道疾趋燕京,无贪攻城夺地以靡时日。
同时,洪秀全、杨秀清,虽然大力使用水师,但是,只是使用水师,却完全没有进行建设!
要知道,当时太平军的水师规模虽大,但是,全部由民船组成,完全没有专业的战船。而且,在此前芜湖等地的交战中,太平军已经见识过清军专业战舰的威力(虽然清军专业战舰与英法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但对付民船还是有绝对优势的)。
然而,洪秀全、杨秀清,真的就是一条也没有采纳,完全无视了罗大纲的意见!
为此,罗大纲痛心疾首:天下未定,乃欲安居此都,其能久乎?吾属无噍类矣!
其实,罗大纲的策略,都不是什么高深难懂的道理,其立足点,不过是一般常识,并不难理解。
而洪秀全、杨秀清,虽然不是刘邦、朱元璋一类的雄主,但也绝不是愚昧之人,为何他们就对罗大纲的意见无视了呢?
罗大纲的第一策,原本正是洪秀全本意对于洪秀全等人不采纳罗大纲的建议,许多说法是:洪秀全、杨秀清,急于到“小天堂”享乐,不愿意再奔波了。
其实,远非如此!
恰恰相反,罗大纲“大驾驻河南”,原本也是洪秀全本人的意思!
天王与东王尚是计及分军镇守江南,天王欲结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后而改从之,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李秀成自述》t
打下南京之初,洪秀全甚至打算不入城,直接分兵留守南京,然后自己率领大队往河南···
只是,一个湖南老水手,说动了杨秀清。
老水手指出:河南水小而无粮,不能发挥太平军水上优势。已得南京,有长江之险,又有舟万千,“又何必往河南”···“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
其后,杨秀清采纳了老水手的意见,说服(也许是说服,也许是以其他手段)天王进入南京,并定都于此。
但是,实际上,有一些口碑显示:在天王建都天京后,仍坚持迁都河南主张。(见《太平天国史》罗尔纲)
所以,罗大纲的第一策,实际上与洪秀全的想法是一致的。
太平天国高层没有采纳罗大纲的此策,显然并不是因为洪秀全急于到南京繁华之地享乐。
首先,湖南老水手的意见,同样是务实的,符合当时情况的。
太平军自广西起义,辗转各地,攻桂林、长沙不下,并不顺利。
而自武昌直入南京,风驰电掣,靠的就是舟船之利。
显然,抛弃了舟船之利,大举以河南为中心,是舍长取短,并不比建都南京更高明。
洪秀全欲往河南,杨秀清主张建都南京,相比之下,杨秀清的意见在当时是更加务实的。
而洪秀全虽欲往河南,但又压不住杨秀清,因此,太平军不取河南为业,也就是自然之事了!
罗大纲第二策,正是太平天国在做的罗大纲第二策,就是先南后北,先取南方九省,然后三道北伐。
其实,要不就全师北伐,要不就先定南方,这是自然之理。
杨秀清后来的举措,实际上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路子来的。
太平军打下天京后,又取了镇江、扬州;随后,太平军企图继续东进,取苏、浙之地。
但是,因为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北、江南大营,如要东征,后路容易被断,杨秀清遂暂时放弃了这一企图。
此后,太平军又组织了西征,一度占领了安徽、江西、湖北大片地区。
可以说,尽管派了2、3万军队北伐,但实际上,太平天国的发展重心,一直在南方,一直在企图夺取南方各省。
至于分兵2、3万北伐,实际上,只是“分兵攻守”的一部分。
大清的统治中心,和兵源重心皆在北方。
2、3万北伐军深入北方,直逼大清统治中心,牵制了大量北方清军,实际上为太平军在南方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有利条件的!
因此,太平军西征,如果不是因为湘军异军突起的话,大清在南方没有可以抵挡西征军的正规军实力!
而在削弱了江南、江北大营后,太平军又集中兵力,大破江北、江南大营,使南方的形势更加有利了!
可以说,先取南方各省,正是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主要工作重心。
这一点,罗大纲的策略,不可说是没有被采纳!
罗大纲的第三策:缺乏材料自古建都金陵,必以长江为屏,以水师为利。
杨秀清采纳湖南老水手的意见定都南京,也是以“又有舟万千”为主要原因的。
既然如此,杨秀清怎能不知道水师的重要性呢?
但事实上,太平军长期对水师是使用多,建设少,虽然大量使用,但却长期忽视建设。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杨秀清没有眼光,更不是他们不晓得专业战舰比一般民船能打。
数年以来,该匪船只略尽,下游不产材木,无从添置。——先锋十年十二月六日上曾国藩书。
当时打造专业战船,需要特殊材木。
而下游,并没有这些材木。
后来,李鸿章做了江苏巡抚,要造战船,专门让人到湖南辰州、常德一带采购材木。
显然,太平军要打造专业战船,获取必要材木,至少要控制两湖。
但是,遗憾的是,太平军虽然三克武昌,多次攻入两湖地区,但始终没有在当地站稳脚跟。
因此,打造专业战船,也就无从谈起了。
疑点颇多如上所说,所谓“罗大纲三策”,或本无新意,或缺乏实施条件,皆不是什么可能“逆天改命”的奇谋妙策。
事实上,这三策,大概率不出自罗大纲本人,而是出自后世杜撰。
所谓“罗大纲三策”,出自一本叫《太平天国战纪》的书。
但是,该书是一部假托的伪书。
这本书在介绍罗大纲献策时,提出的背景是:一个秋天,洪秀全召罗大纲觐见,要罗大纲带兵北伐。罗大纲在拒绝带兵北伐时,献出了这三策。
但实际上,这显然是乱说的。
太平军入天京,是在三月。四月,北伐军就出发了,五月就过了黄河,九月下旬就打到天津外郊了。
那么,洪秀全要罗大纲带兵北伐,是在“哪个秋天”呢?
倘若是要罗大纲带兵做北伐援军,那么,罗大纲再说这所谓三策,就不是献策,而是放“马后炮”咯!
因此,所谓“罗大纲三策”,大概率就是后世杜撰,并无此事!
罗大纲,确实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骁勇善战,“功在秦日纲之上”,功劳很大。但是,他在太平天国的地位最高也就到冬官正丞相。
对此,就连对面的曾国藩都感到惋惜。
因此,后人出于对罗大纲的同情,称他有可能逆天改命的奇谋妙策,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这些,都不是历史事实。
而且,后人杜撰出来的这所谓“三策”,也是平平无奇,并不高明,并不能给战功卓著的罗大纲增加光彩!
洪秀全,楊秀清,學習一下李自成,全力攻擊北京,完全可以堆飜滿清,說到底不如李自成
太平军没攻克宁远,与宁远人骁勇善战、民风尚武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