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一封信」的主题是「离开一段不满意的关系」,一共收到102封来信。
的确,身处一段「不满意」的关系,会让人不好受,而试图离开它,往往更不好受。很多读者讲述了他们在其中的怀疑、挣扎、反复,就像在推动西西弗斯的石头一样,一边期待着,又一边失望着。而这里面的感受,仿佛与他人的悲欢也无法共通。外面的人可以冷静旁观,而处于其中的人,时常清醒自知,但又各种「离不开」。
这就是关系,足够复杂和混沌。无论想离开或者离不开,都由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驱使着。它就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我们正视它,接受它,在一定程度上去满足它。
至于到底要不要离开?离开有多难?不必焦急和纠结,答案有一天会随着生活而明了。一部分读者的来信讲述了他们「不离开」的坚持,也有很多人分享了他们的离开时刻,和日后的思考和个人重建。
这期我们也选择了四封来信进行回复。无论是离开还是不离开,那些在关系里的艰难跋涉,都是我们的珍贵体验。
策划|《人物》编辑部
第一封信
《人物》编辑部:
您好,我想讲述的是我父母的故事。在我心里,他们原本没有亲密关系。
我的父母在我21岁那年离了婚,尽管我早已期盼这一天的到来,但他们偏偏选在了姥爷去世不久离婚。那天我在离家80公里的出租屋里哭了一场,一半是解脱,终于不用再忍受他们的冷战;一半是怜悯自己,20多岁突然没有家了。
然而,我还是对现实的认知太浅了。他们离婚了,还住在一起,直到我爸去世。
我的爸爸生长在江苏的一个小镇,为了爱情千里奔赴到河南的一个小镇与我的妈妈组建家庭。刚开始一切都很好,直到我出生后不久,爸爸的生意遭遇重创,往后的几十年他再也没有翻身重来。
我妈妈确实不容易,有一个经济上无法支撑家庭的配偶,有一个闷嘴葫芦一样的女儿。她跟我和我爸太不一样了。我爸喜欢钓鱼,她喜欢爬山。第一次跟着我爸去钓鱼她在旁边唱戏,后来再也没带她去过了。我们一家一起出门时,我爸总是远远地走在最前面,从不回头看我俩。家里饭桌上似乎经常少一双筷子,要不就是我爸沉默地去拿一双,要不就是我妈骂骂咧咧地抱怨没人给她准备筷子。我只会当一个哑巴。
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我常常这样想。我应该是他们之间的调和剂吗?我是不是应该故作轻松地让他们别那么剑拔弩张?我是不是应该分开劝劝他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呢?可这为什么是一个女儿的责任呢?如果他们在一起不开心,为什么不干脆分开呢?我每天都在胆战心惊地活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摔了筷子或杯子打起来了,不知道晚上睡着以后会不会突然被他们的打骂声吵醒。成年后我十分羡慕拥有钝感力的人,而我,很不幸是一个高敏者,永远都在担心别人的看法和情绪。
回到我爸妈离婚的那一年,当得知他们还住在一起时,我觉得很难堪。彼时我还不懂成年人的无奈,不懂爸爸无法回到江苏老家的痛苦,因为奶奶去世了,他也没有家了;也不懂我妈内心的纠结,她觉得自己在收留我爸,这是一件善事。
没多久我出国读书,终于远离了他们的争吵和冷战,远离了压抑的家庭氛围。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其实非常非常想家,那里偶尔也有让我难以忘怀的温暖。每到过年我爸就炖一大锅猪肚、猪蹄汤,再炸一锅鱼块儿、鸡块儿,我妈包的饺子总喜欢放很多大葱,过年夜我们一家三口都喜欢涮着火锅看春晚。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可它就像过年的烟花一样转瞬即逝。不夸张地说,大年初六之前,他们俩必会吵架,然后就开始冷战。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道诅咒,而我永远找不到破解它的方法。
没有想到,在我出国后他们的关系会有所缓和,因为我们家又多了一个孩子——我姨的孙子。他爸妈离婚了,起因是家暴。阴差阳错下他6岁来了我家,一直住到了我爸去世,他升入高中。
这期间我鲜少听说爸妈吵架甚至动手,他们说年纪大了,会忍了。我的小侄子在我家如鱼得水,回国探亲时能感受到我爸对他的喜欢。他们会一起打篮球一起跑步,出门散步再也不是我爸自己走在最前面了,钓鱼也有人陪他,他做的每一顿饭,我小侄子都爱吃。他们提前过上了有孙子的生活,我妈偶尔会抱怨孩子妈妈不给生活费的事,但她非常喜欢小侄子。我开始怀疑是我没赶上好时候,还是我确实太差劲了不是他们需要的那种孩子。
直到2020年我爸去世,我的小侄子,替代我在葬礼上扮演了孩子的角色,这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吧,同时我更遗憾跟父亲的缘分太浅了。
我问过我妈,为什么不离开我爸呢?
她皱着眉头表情夸张,从她的口头语「咦」一声开始:咦,你爸根本离不开我啊!你以为我不想离开他吗?你看我俩好的时候,我一出门就打电话问我啥时候回家,我出去跟朋友玩会儿不接电话回家就给我生气摔手机,我想出去闯闯干点儿啥他都把我拴在家里。还有你,我离开他了你咋办?你爸不是不爱我们,他很爱我们,就是没有找对方法。他也很痛苦的。
原来她也知道他很痛苦。
我猜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讨论过是否还爱对方,他们只默认对方离不开自己。我曾经怨恨他们的关系给我的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直到渐渐释怀——他们就是两个不懂得如何经营亲密关系的人,而我恰好成了他们的孩子。
阿阳
图源剧集《我的事说来话长》
编辑部回信
阿阳:
你好。谢谢你的来信。
读完你的信,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像你这样思考父母的关系了。
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和你一样,认为他们原本没有亲密关系。小时候,每当他们爆发争吵,结局总是一个人摔门而出,另一个在黑暗里默然坐着,而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敢出声。我做过很多次同一个梦,梦里,他们依旧在吵架,我依旧缩在自己的房间,但床边的那根榉木衣架变幻出人形,走过来抱住我。一直到搬家之后,我偶尔还是会疑惑,老房子里的衣架是不是真的有灵魂?
后来,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离婚,但就像你写的,他们的关系慢慢缓和了。他们是怎么慢慢变好的呢?我有过很多个版本的理解。一个版本里,变好是从我母亲生病开始的。我父亲从家里的「三不管」,到开始学做菜,每天奔波在医院、单位和家之间。可能就是在那样的仓皇失措中,他们意识到离不开对方,暂时收起了各自的脾气。另一个版本里,是我的离开。现在回想,小时候他们每次争吵,主题总会落回到我身上,成绩不稳定了,闹脾气了,早恋了,我的种种「问题」总是由于一方没有教育好。直到我去外地念大学,他们似乎失去了争吵的靶心,每次回家,我很少再能见到同样烈度的爆发。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真正想表达的反而是,不去理解也没关系。你在信中写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不分开?为什么是我要去承担?你也有很多怀疑,是我没赶上好时候吗?我应该去调和他们的关系吗?他们是否爱过对方?
往后的日子里,你一定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关系。可能不久之后,你会发现母亲没有离开的另一重原因,可能会有一个契机改变了你对父母关系的理解。也可能,这个答案永远不会出现。我觉得都没关系。这是你母亲的选择,你有你自己的生活要过。
当你说到你对父母关系的释怀,我挺为你高兴的。我想起上野千鹤子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她母亲去世后,她还是会常常在脑海中和母亲对话。一度,她有过怨恨,觉得母亲离世了还是不肯放过她,但也是在持续的对话中,她发现自己成长了,而母亲同样成长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想,母亲「为什么不离开」的答案早已没有那么重要了。带给我们成长的,或许从来都不是关系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在关系中面对自己和彼此的能力。最后,祝你和家人健康快乐!
蜉蝣
图源电影《面子》
第二封信
《人物》编辑部:
我,女,于2015年结婚,结婚对象胖子与我同岁。
在没有生育之前,我们的婚姻生活很自在,没有房贷压力,周中上班,周末玩耍,日子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三年。后来怀孕了,这是我们盼了很久才怀上的,我很感谢上苍的眷顾。由于老公工作忙,怀孕产检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去,即使孕晚期肚子很大了也是,我也有过怨言,自己挺着个大肚子一个人跑上跑下,产检、抽血、结账都得靠自己。怀孕36周+2的那天,我下班后躺在沙发上突然羊水破了,胖子还在加班,我打电话,他很快赶回来带我去了医院。
剖腹产生下儿子后,我妈过来照顾我坐月子,一个月后我婆婆过来照顾孩子,每天胖子下班后,婆婆就拉住胖子嘀嘀咕咕好一阵。只要听到他们在嘀咕,我的火气立刻就上来了。他根本无法体会,我多么急切地盼望着他回来,回来的第一时间先跟我说说话,再跟他说说孩子的可爱和进步。因为有了婆婆的介入,也因为胖子不及时处理家庭矛盾,之后的生活总免不了争吵。
孩子1岁的时候,我们的争吵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他说他不想回家,回家听到的第一句话总是抱怨。我也很无奈,我总是在等他,等他回家,再等他跟我说说话,说说我爱你。但是总是迟迟等不到,于是就变成了无止境地埋怨。曾经也要闹离婚,因为房子是婚前他家买的,关于分割财产这一块,他说房子是他的,家具是结婚买的,我想搬走就搬走。很现实的话,也很伤人心。
这样持续的争吵、和好,我们又过了很多年,感情已经被彼此折磨殆尽。他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回家洗洗倒头很快就打呼噜睡着了。我成了家里的保姆,家里用品、清洁我来负责,孩子的一切也由我负责。对于情感,我不再奢望他会跟我说「我爱你」、生气的时候会哄我、生日的时候有礼物。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的温情、浪漫和激动。一天说的三句话都是固定的。我绝望过、崩溃过,而现在只剩下了无奈……
但是我还是决定不离开他,他这个爸爸的角色是没有任何人可代替的,孩子总是希望有人能跟他打架,这个时候爸爸就派上用场了,而他对孩子的爱也是无人可替代的,和孩子跳舞、玩举高高,孩子和他在一块玩耍总是开怀大笑,这就是这个男人给家庭最大的安慰吧。
有了女儿后,他变了,我也变了。他变得照顾家庭了,难道真的是那句话: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生完儿子那会儿,白天晚上都是我看孩子,晚上我除了听孩子的哭闹声,还要听他的呼噜声。生完女儿晚上女儿闹觉,他会立即起来抱着哄睡。好像整个人没以前那么自私,变得温情了一些。我则变得不再依靠他,有什么事情,我立刻就去做。我也不指望他能帮我带孩子、能管管家里的事情,或者能带儿子出去玩。
我不指望的时候,他反而出手帮忙。
直到现在我们形成了一种平衡,少了很多争吵。胖子负责挣钱,周中要早回家和儿子打完架再去忙别的事情,周末有一天要带我们出去玩。我还是负责家庭的一切。今天的和谐,有多年习惯成自然的原因,也因为知道气大伤身没有必要,也因为平常看书看别人的人生使得内心坦然接受。
我们也相互问过,还爱不爱对方,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虽然当时都违心地说爱对方,但我们知道说出来是不自然的。我们没有过度深究,爱与不爱没有那么重要了,即使不爱,我们还是关心对方、照顾家庭、爱护孩子,我们认为这就够了。生活不易,放过彼此的不足,闲暇的时候看看书、锻炼锻炼身体、交流交流心得,好好工作挣钱,朝前走……
图源剧集《婚姻生活》
编辑部回信
亲爱的读者:
你好,感谢来信。这并非是一封能轻易读完的信,直到看到最后你的释然,我提起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这也是一封写满了真实与隐忍的信,相信任何一个人去读,都能感受到你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从希望到失望,从争吵到和解,再到如今的平衡。字里行间,是你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个体的坚持和妥协,也是对家庭的爱与责任的映照。
你提到,婚姻的初期是自在的、无忧无虑的;后来,怀孕生子为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情绪和矛盾也随之而来。从你独自怀着孩子产检、产后月子中的孤独,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压抑和无助,我想象着那些时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尤其是你一个人深夜抱着孩子,却听着身边伴侣熟睡时的鼾声,想要发火却无从诉说的无奈。很多人最开始选择走入一段关系中,都期待我们的付出能得到对方的回应,但如果面对的是长久的孤独和失望,这段关系中积累起的信心和勇气就会被损耗。
然而,我从你的文字中也看到了一种非凡的韧性。无论是为了孩子选择坚持,还是为了家庭的运转选择适应,你从来没有完全放弃希望。信中写到的那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不指望的时候,他反而出手帮忙。」——甚至在提到丈夫的变化时,你也能依然温柔地描述着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他对家庭的付出。你没有被困难压倒,反而努力寻找一种能让彼此关系存续的方式。
在信中,你也提到了「平衡」。或许,这种平衡是你们用漫长的时间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它虽然不是完美的,但却是让生活继续向前的动力。这种平衡,有对孩子的共同爱意,也有对彼此责任的分担。你学会了减少期待,而他也开始在女儿出生后承担更多责任。这种互相调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成长。
不过,我也还是想再多问一嘴,在这份平衡中,你是否会感到疲惫?是否偶尔停下来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家庭的和谐和孩子的幸福固然重要,但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值得拥有温暖和支持。你信中提到,如今会「坦然接受」,会读书、锻炼,与家人交流,甚至调整心态去面对无奈的生活。这样的你,是坚韧的,也是令人敬佩的。但我仍希望,这份「坦然」并不是放弃自己,而是找到让你真正感到舒心的生活方式。你所有的坚持也并不意味着牺牲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你能多一些真正为自己而活的时刻。
另外,我也注意到,你的丈夫这些年似乎在慢慢变化:女儿出生后,他开始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甚至试图通过一些方式重新融入家庭。虽然这些变化可能来得迟缓,但也代表他并非完全不在意。或许,这种「平衡」之下,还藏着一些未曾完全打开心扉的可能。不过,无论你们选择继续保持现在的平衡,还是某一天彼此需要更多的改变,我都希望,你的选择始终是为了让你和孩子都能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往往让我们陷入困惑,但它也让我们在坚持与改变中看清了自己。作为一个坚韧的母亲和妻子,你已经走了很远,我也确信,未来无论你选择怎样的方向,都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诚然,生活从来不是简单的对错题,但我还是希望你无论为了家庭还是孩子,始终不要忘了你自己的重要性。
愿你在这份复杂的关系中,继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与幸福。
阿宁
图源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
第三封信
《人物》编辑:
你好!
如果不是《人物》,或许我永远没有契机写下这些文字,用来对我9年的感情画上一个句号。为什么很多人无法离开一段不满意的关系?我不知道自己对这段关系是不是满意,因为在一起时我曾那么渴望分开,摆脱束缚;我也不知道自己对这段关系是不是不满意,因为分开了以后仍然感到不舍。
我们从初三在一起,一直到我读完研究生,毕业这一年分手。这中间经过了9年,身边的朋友都深信不疑我们会走入婚姻,其实我也曾经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在别人眼中我们是「恩爱情侣」「模范情侣」,是我的朋友告诉我「离开他再也不会有人这样宠你爱你对你好」,是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一如既往支持我,除了我忍受不了矛盾的解决方式——冷战。
说来可笑,这么多年,一直到分手的那一刻,我们都会时常进入冷战状态,唯一区别的只有,我从震惊到麻木,变得习惯。人为什么会无法离开一段不满意的关系?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段关系里总还有让你满意的地方:恩爱的时光、对方的宠溺、一直的陪伴、朝夕相处的习惯成自然。我们之间在感情后期经常爆发一些比较大的矛盾,我也会(在当时看来)理智地提出分手,虽然在现在看来那好像有一些任性。分手后我的朋友家人都用一种无法理解的语气问我,为什么?为什么宁愿割舍这么深情的男友,即便他从来忠诚;为什么宁愿放下9年的时光,即便青春不会倒流;为什么他会在数次冷战后又选择数次低头数次主动,来挽留这段感情?
分手的那天我对他说:即便日后回忆起来我会后悔,但是现在我真的不想再继续下去,如果后悔那我就自认没有福气。他发来一段长长的文字,结尾是,「如果你想和我谈谈,我随时欢迎,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那就这样吧。」我狠了心没有回复,于是这段关系就这样终结。
我永远不会否认这段感情的美好,我相信他也是。虽然在分手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畅快,好像深陷囚牢终于刑满释放,但是分手后我又饱尝苦楚。我清楚自己错过了一个很好的人,一个爱我的人,一个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人,但是我也清楚,从此我可以不再被冷战,我可以独立快活地去经营自己的感情。
今天这个主题不是回忆青春也不是回忆初恋,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退回去和迈出去其实都是一样艰难,只不过前者是沼泽,后者是旷野。即便我们到最后才发现人无完人,感情需要包容,但是很无奈,不走出这一步,你无法知晓这一点,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代价。我承认这个代价不小,但是我们终将走过那一段黑暗的时光,现在他也有了女朋友,并且那时候他告诉了我,他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此时的我特别特别为他开心,我相信那是一个温柔的女孩,不会让他脾气发作再选择冷战。祝他永远幸福,祝看到这里的你也幸福。
从看到征稿的那一刻几乎是一气呵成,谢谢《人物》。
图源电影《机器人之梦》
编辑部回信
你好。
离开一段关系,尤其是一段9年的关系的确很难,我想,也不必强求自己用「满不满意」来定义它。毕竟关系不是以「段」为单位,是无数个细碎的、具体的瞬间组成的。这些瞬间是两个不同意志的人反复相爱、拉扯、协商、磨合、靠近又分离,流动着度过的,所以对每个时刻的感受一定不同,不是用满意与否能概括的。
读完你的文字,我非常理解你的眷恋,毕竟初中到大学毕业的9年,在你目前的人生里占据着巨大的比重,对方的特质、喜好,在这么多年的相处中或许早已影响了你,成为你的一部分。在分手的当下,我们都曾强烈地想把对方的印记从自己的世界里删除,但那些过去也包含着自己的青春,自己珍贵的生命体验,没有那么容易切割。
至于别人眼里的「模范情侣」「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人」,都是冷冰冰的关系范式,这些远没有你打出「独立快活」这四个字时候的感觉来得真实。你其实想得很清楚了,结束这段关系,你承担了代价,也学会了如何经营一段感情。我想,你以后会变得更勇敢,也会更有经验面对这样的时刻。祝你找到一个你很喜欢的人!
卡
图源电影《稍微想起一些》
第四封信
《人物》编辑部:
她大学毕业实习是在我工作的单位,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同事关系,机缘巧合两年后在一起了。实际上那个时候就隐约觉得彼此性格不太合,她比较强势且易怒,永远说最狠的话伤她父母和我的心(现在我知道这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一种人格障碍),但是当时自己心性未熟,就这样恋爱6年后结婚。
从恋爱到离婚一共16年的时间,几乎都在大小争吵中度过,有时候会安慰自己说父辈也有很多是一辈子吵吵闹闹的,但人家还是都走过来了,我们说不定也可以。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生活中琐事的争吵,为了不让儿子受到太大影响,我当时摔门而去,关门那一刹那还能听见她让5岁的儿子选择跟爸爸还是妈妈,说你要是认那个父亲就跟他走,这样的话让我彻底死了心。出门后退出所有的家庭群,拉黑了她大家族所有的亲戚,包括跟我关系很好、很喜欢的表哥表姐妹妹等等的微信。
在宾馆里住了一周,因为她反锁了家里的门,我正好冷静下来认真考虑了一下自己往后的人生。拿宾馆里的一张信纸,左边写:离婚后我会得到什么?一二三四列出来,右边写:离婚后我会失去什么。左边写了十一二条,右边只有一条:我会失去儿子或者儿子会因为父母的离婚而改变他的人生。当时去意已决,我给自己只有五个字:为自己而活。因为我之前的生活是没有自我的,家庭里的排序是妻子、儿子、父母,最后才是我。我想明白了,以后我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儿子也不能影响我的后半生。所以,哪怕净身出户,我也在所不惜。
这一次我作了充分的准备,直接去找律所起诉到法院,其实我是不太敢走到法庭上那一步的,所有的动作都只是为了跟她表明我的态度,我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终于逼得她必须面对这件事。我问她,像咱俩这样在家的时候,彼此在对方眼里都是透明的,除了照顾儿子的生活,没有任何多的一句话,更不要说回家或者出门时给对方一个微笑,这样的关系会让年幼的小朋友以为原来父母是这样在家里相处的,我觉得与其这样,不如分开吧(虽然已经分房睡两年了)。这样的夫妻关系,对儿子来说,离了比不离要好。可我得到的回应只有一声冷笑。
又这样拉扯了3个月,疫情也来了。终于,我们离婚了。
如今过去4年了,写在那张纸上左边的内容我全都实现了,保持单身状态的我心情不再压抑,找回了曾经的爱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憧憬,就是那五个字:为自己而活。
龙凤青和
图源剧集《最完美的离婚》
编辑部回信
龙凤青和:
你好。
这几天我时不时就会把你的信拿出来读一读,因为回复起来确实不容易。
我陷入一种矛盾中。理智告诉我,你作为当事人,在这段长达16年的相处时间里消磨了感情,陷入了无尽的争吵和冷战,这种痛苦是相当真实的。如今离婚后,这4年里你感觉到一种自由和解脱,我应该为你感到高兴才是。
但实际上,这封信的真实阅读感受却是读起来令人火大。有时候还不得不压抑住这种生气,毕竟还要回信。不得不说,在编辑部收到的众多来信中,这是一种少见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在信里,看上去你只不过是分享了为自己而活的体验,并且你现在的自由快乐也是真实的,只不过,你可能也没想到,有人读了你的信会这么生气吧。我之所以反复阅读,一是因为读得多了,就不那么上头了,慢慢也冷静了;二是也要找出它令人读来不适的根本原因,因为对于这段关系来说,它很关键。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信里呈现出了一种割裂感,也就是表达观点和所做行为的不统一。一方面,你会说在这段婚姻中你没有自我,重要度排序是「妻子、儿子、父母、自己」,而你像是受害者,也是忍受者;但在所做的事情上,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比如,对妻子的指责,你用词极重——「她比较强势且易怒,永远说最狠的话伤她父母和我的心」。要知道,「永远」和「最狠」都是过于绝对化的用词。在我看来,你这句绝对化的指责在狠的程度上也并不弱,且不说这种绝对化在真实生活中是否成立,一个人但凡到了用很重的话语来伤人的地步,必定承受了相应级别的刺激,连接着她最深处的创伤。
另外,你虽然度过了看起来持续很久的恋爱和婚姻,但似乎并没有过多地思考关于自己的部分,指出的全部都是对方的缺点。在婚姻中,整封信你唯一针对自己的反思只不过是「心性未熟」。严格来说,这并非反思,更像是开脱。恋爱6年结婚,结婚5年生子,无论哪一次决定,都度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这么长时间都无法让一个人心性成熟的话,那再以此为理由就不太合适。而在婚姻后,你得出的「为自己而活」的结论,又显得过于冷酷,更像是「只为自己而活」。尤其在那张关于离婚得失的纸上,你明明失去了在你重要度排序上第一的妻子,失去了两人共同的承诺和陪伴,写出来的却只有儿子。
最后,在这段婚姻中,痛苦的不是只有你。按你信中所说,妻子跟她的父母关系也不好,那么你在离婚后还能有父母陪伴,过快乐自由的生活,但以妻子的原生家庭关系,她是更缺乏支持体系的。她不光要想办法工作赚钱,还要承担起养一个未成年儿童的沉重劳动。
最后我想说,在享受久违的自由和快乐的时候,有时候也要想起,一个人的快乐,往往可能是另一个人的代价。
祝好。
正衫
图源电影《出走的决心》
来信请寄
renwuyifengx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