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型」关系

随心所欲探索者 2024-12-19 15:55:11

现在或曾经,你拥有一段「新型关系」吗?

电影《好东西》里,铁梅母女和邻居小叶紧密地生活在一起。脱离传统亲缘关系的束缚,她们的关系更从本心出发,重视当下的处境与感受。而现实生活中,尤其城市中,这样的「非正典」关系越来越多。

一周前,《人物》发起「我的『新型关系』」征集,希望记录下在血缘与婚姻之外,人们关系的新范式。收到的投稿中,「朋友」是最高频的词汇,人们让朋友成为被「选择的家人」,畅想与朋友永远生活在一起。有人通过追星、自习、爬山等,因缘际会结识陌生人,从同好发展成了生活搭子。

一种鲜明的趋势是,女性在婚姻之外形成育儿联盟,在「母系社会」中获得默契与平静。同时,男女两性之间的联结,除了爱情与承诺,也还有许多种选择。平等、信任与关怀,可以建立在隔代又非亲的两人之间,也可以建立在人与动物、人与非生物之间。

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一段段关系将人与人连接。当关系变得多元,很多人感到欣喜,「感受到生活的甜蜜,拥有了闪光的回忆」。

同时,多元也引发了困惑、迷茫与不安。有人在崭新的关系中,感到难以消减的经济压力。有人一边感慨友谊与恋爱令人同等受益,一边遗憾友谊不够「排他」。有人享受着界线模糊的情感关系,同时自问,人们是否变得「少了一些热烈的勇气」?

有些意外的是,我们总共只收到了90余份投稿。或许「新型关系」并不够多,又或许想象它、鉴别它和掌握它一样难。但它不断出现,人们在持续探索。

文|冯雨昕

编辑|槐杨

陌生人,因共性相聚

不相干的生命个体,短暂地交织。

@林潇可 23岁 女 天津

我很喜欢在青旅长住,会将青旅认识的朋友称为「同居缘分搭子」,之所以会在「搭子」前加「缘分」,是因为住在青旅,舍友不是自己主动寻找的,更像是上天给你安排的,两个不相干的个体生命短暂地交织了。

在青旅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能够让人见识到自己认知之外的很多事情。我知道了电话销售的提成形式、护士与护士长间的组织互动、保健品公司的运作、审计职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网……但是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人、什么身份,总体上她们都非常友善,大家聚在一起总是昂扬的、乐观向上的。

@水榭 湖南

在故事的开始,她只是我追星认识的网友。我们断断续续联系好几年,一起追星、打游戏,互相倾吐遇到的烦恼。她当时正因糟糕的家庭环境而被压抑窒息,我就跟她说,可以来我家。就这样我们在一起住了三年。我们共享洗发水、零食和同一个房子的空间,下班前会问今天去吃什么、今天追什么剧,又或者一起从熟悉的这个街口晃荡到那个街口。

我曾经一度为这种关系陷入焦灼,因为总觉得是我让她离开家里的,那我就需要对她负责。我也一度很想让她独立,在这个城市有她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关系,这样好像就能证明她的选择没有错,她的未来有保障。我魔怔了挺长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大家都不太愉快。直到最后,我惊觉我这样的想法其实和催婚的母亲没有两样,而她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有自己的选择,其实并不需要我的焦虑。

一切放下之后,我轻松了很多。当我逐渐习惯于这样下班有搭子、有安排的生活以后,她突然告诉我她接到了一个很好的offer,并且在三天内快速地离开了我的生活。好像她到来只是为了教会我如何面对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任务完成以后,她也走得果断。但是我确实学习到了,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命运,只要向前走就可以了,搞砸了、脱轨了也依然是自己的人生。以及,原来我的生活可以没有男人,我只是需要一个生活搭子。

@绵绵 29岁 女 杭州

我们是「狗友」。我和前男友共同养了一只公柯基,她们一对女生养了一只母柯基。在两只柯基宝宝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我们在柯基群通过给狗狗相亲而认识了彼此。为了让两只狗狗发展感情,我们开始带着狗狗频繁见面,友情也迅速升温。

因为她们,我发现自己当时和前男友的感情并不健康,但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我在犹豫要不要分手。是她们告诉我,千万不要为了逃避一时的难题就赌上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就这样,我结束了一段维持了三年的复杂感情,带着柯基宝宝搬到了她们的小区。我们的关系就这样从「狗友」变成了邻居。

成为邻居之后,我们像家人一样相处。早上各自上班,下班后一起吃晚饭,遛狗之后各自回家睡觉。我们会带上小狗一起去旅行,也会在任何一方没空的时候,承担起照顾两只小狗的责任。

回归单身生活的我,跟父母家人都只能交代一句「我们分手了」,但她们却给了我实实在在的、真诚快乐的陪伴。在口罩时期,我们分享着各自抢来的珍贵食材,想办法轮流「钻空子」遛狗,还一起置办年货、烹饪大餐,度过了无法回老家的新年……这让我们更是有了「革命友谊」。从这段友谊中,我获得的东西并不具体,但她们身上真诚、热烈的精神实实在在感染了我,让我这个原本并不乐观的人懂得如何去直面自己的内心:原来我也可以这样活。

一年前,我因为一段新的情感关系搬到了杭州,离开了我们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小区。走的时候,她们说,「像嫁女儿一样。」半年前我结婚了,拥有了很健康的亲密关系。如果不是她们当年推动了我情感选择上的小齿轮,我现在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绵绵 22岁 女 青岛

我的新型关系是和在书店遇到的朋友建立的。确切地说,我们因为共同运营一家书店而认识。书店叫荒岛书店,在南开大学附近,是一家独立书店,运营的人都是大学生。我们把店员叫土著,把顾客叫岛民,每个店员都有自己的花名(be like 绵绵)。这样不带真名的相处,就好像书店门上贴的小条一样,「及时退出当代生活」。

书店并不赚钱,我们也没有工资。不过大家都说,「书店给予我的,比我能给予书店的要多」。店里还有两只小猫。我们就这样学着卖书、进书、举办读书会、照顾小猫,感受人和猫之间关系生长的时刻。大家都在「上岸」,我们已经「上岛」。一起跨年,一起在毕业的夏夜骑车去吃刨冰,互相写留言(还让小猫印了爪印)。疫情期间我很久没去书店,后来再去,小猫闻了闻我,跑到我的腿上睡觉。那一刻我知道,我又一次被书店接纳了。

@小汪 26岁 女 成都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捐书活动,认识了几个社群主理人,就被拉到群里。里面经常一起玩儿的有二三十人,男女老少、做什么工作的都有,最小的二十岁左右,最大的六十多,最显著的共同点是都很热爱生活。我们有一个共有的小天地,是一个成员的闲置老厂房,贡献出来给大家,可以在这里办读书会、音乐会、跳蚤市场,也可以聚餐、闲聊、喝东西。

大家每周能见三四次,谁家今天做了饺子,谁的私房菜手艺特别好,在群里一呼,很多人就会去他们家里吃。吃完了饭,各洗各的碗,买菜的账单也会均分。大家还会一起爬山、阅读、吃饭、品茶等等。有一次,社群里的一个女生和男朋友吵架了,离家出走,我就让她住到了我家里。谁病了,我们住得近的也会买药、买吃的去看望。今年春节,我们有十来个人没回老家,聚在其中一个人的家里,一起吃了顿年夜饭。每个人要贡献一道拿手菜,我做了道鲈鱼,水放多了,煮得烂糟糟的,但大家还是吃得很高兴。

在社群里,大家尊重、包容个体的差异,爬完山,想吃烧烤大餐的就吃,觉得不够健康的,坐在一边啃黄瓜、吃沙拉也行。大家照样围成一桌聊天,从没听说谁和谁闹过矛盾。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乌托邦的关系。这些人算是我在成都最亲密的家人了。我们很多社群成员都是已经结婚生子的,有的会带着孩子来玩儿,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可持续的关系,持续一辈子也是有可能的。

超越同事、邻居的情谊

「这是我选择的姐妹。」

@婷婷停 24岁 女 河南

参加工作前,我根本没想过还能交到朋友。刚开始我们只是一起吃饭的搭子,部门只有我们两个年轻人,她比我大四岁。我偶尔抽烟喝酒,她是乖乖女一个。我们穿衣风格不同、听歌品味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下班约饭、看电影。到现在,我竟然搬进了她新买的房子里。虽然两个人还是除了工作之外几乎不会聊别的话题,但我会在比她早下班时,煮好面等她回来。

这段关系让我在毕业后第一次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并不是一定要建立亲密关系。有时候给对方一些偷偷做自己的机会也很好,点到为止,不需要更进一步。

@小岛 27岁 女 湖南

我与同事成为了室友和好朋友。虽然大部分人都告诉我们,要与同事保持距离,因为与同事只是一种利益关系。

但自从和小刘成为室友后,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人也明显快乐很多。小刘是一个厨艺很棒的人,她经常在有空的时候做大餐,主厨是她,我来洗碗。我们时不时还会一起做蛋糕、甜点。当我外出时,她会照顾我的猫猫。当我心情不好时,她会给予安慰和帮助。

之前,在经历人生创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是独居的。下班后,我经常失眠和哭泣,每周都会崩溃大哭一次。跟小刘成为室友后,我被她的乐观和直爽感染,失眠的次数越来越少,不开心的情绪也慢慢减少。

也许,她只是在过日常的生活,却默默给了我很多帮助,也无形中拉了我很多次。现在我又渐渐恢复到两年前乐观、坚强的状态了。也许某一天小刘不再是我的室友,但是因为她,我已经拥有了力量。我希望她的目标能实现,希望我们一起变得更好。

@反内卷达人 30岁 女 北京

我和同事小李成为了「say no姐妹」。那段时间,因为一个项目,我和小李总是被留下加班到深夜,经常是全公司都已经黑灯瞎火了,只有我和小李的工位前有电脑屏幕的光亮。时间久了,我俩竟然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有天我们一边加班一边闲聊,为什么只有我俩天天被领导留下来呢?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效率太低了吗?反思了一通之后,惊讶地发现,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俩的工作效率太高了,对待工作又认真负责,所以有工作任务的时候,领导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而那些低效的同事则会被领导贴上不靠谱的标签,反而会更少地给他们分配工作。

后来的某一天,又是加班到深夜,十一点了领导还在微信上玩命催进度,小李突然委屈地哭了,她抽泣着问我:「我们怎么就走不出这个工位呢?」把我问住了,是啊,难道我们就不能不加班吗?

那天起,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学会say no。如果有不合理的工作安排,say no;被分配了根本做不完的工作,say no;加班加到不想加的时候,say no……一开始,say no对我们来说很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往往会下意识服从领导安排。每次总是话到嘴边,但只要察觉领导脸色不对,就不敢再继续往下说了。

后来我们索性建了一个二人微信群,群名就叫Say No姐妹,每天在群里帮忙分析对方今天的工作任务是否合理,会不会被留下来加班,如果其中一个人被通知了加班,另一个人就帮忙编各种理由,鼓励她勇敢say no。

尝试过一次say no后,发现其实什么后果也没有,领导只是说了句「既然今天有事,那明天来了再干吧」。原来领导也不是秦始皇,工作真的做不完,也不会被砍头的。渐渐的,我们的say no就变得没那么为难了。

再后来,我跟小李不光是互相鼓励对方say no,甚至会鼓励对方主动去跟领导反馈工作量超标的问题。每次谁成功say no或者成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就在群里互发「喜报」,互相庆祝。虽然加班没有被完全避免,但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两个至少减少了一半的加班,也算是颇有成效吧。

值得一提的是,我跟小李并没有因此成为工作外的朋友。我们只在工作日做一对say no姐妹,也会一起吃工作餐,一起聊公司的八卦,但只要下了班,我们几乎从不联系。say no的初衷,就是不把工作带回家,包括工作任务本身,也包括和同事的联络。在这一点上,我跟小李心照不宣。

这种仅限工作日的朋友关系对我来说是正向的、轻松的,且毫无负担的,我想对小李来说也一定一样。

@half adult 北京 女 27岁

马上要到和好朋友合租的第三个年头了,真是令人振奋!

我们是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因为疫情的关系,我和朋友研究生毕业的时间不同,但我们很早就约定好,一定要住在一起。合住之后,我们拥有了很多两杯奶茶才起送的购买权,想喝就喝,想点外卖就点外卖,想周末赖床就赖床,做饭盐放多了,也照吃不误,大不了下午多喝点水——在我们家,没有人会被责怪。

在刚搬进新家的第一周,我们就下单了一大堆小电器,都是对生存没必要、但对生活有必要的种类,比如咖啡机、投影仪,我们想要让这里变成「家」。因为是整租的两居室,作为两个北漂,我们也很幸运拥有了客厅,平时开心了,就投影玩双人成行;作为两个古偶爱好者,我们也会大声蛐蛐演戏木讷的演员。到了周末,就更是一帮朋友的「基地」,朋友们出去玩寄来的酒都在我家放着,潇湘阁是我们的固定聚餐外卖,最近周末是《再见爱人》之夜,每个人都被气到站起来看。

其实在这种开心之外,对我来说,和朋友住真正珍贵的是,在那些难熬的时刻,我们都不是孤身一人。在我刚刚踏入职场的时刻,朋友主动提出要负担多一点的房租;现在的子女多多少少都和父母有一些矛盾和隔阂,但起码挂掉电话,我知道客厅总坐着一个可以容我放声大哭也不感到丢脸的人。我们家的客厅也记录了很多个长谈的夜晚,在这六七十平方米里,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安全之地。

这种稳定会被打破吗?也有一些朋友好奇,如果我们之后各自谈了恋爱、结了婚,那会不会就不一样了。但我们已经很好地生活了两年,并且要在明年春天再一次搬家,咖啡机、猫和我们自己,都会被完好无损地转移到下一个「家」中。就算之后真有了家庭,我们也想住得很近,最好是邻居,平时还要这样吃饭、看电视,呆在一起。

最近有一个新的概念,是相对于原生家庭这种不能被选择的关系,叫作「chosen family」,我觉得这是形容我们家和我们所构成的新型关系最好的方式。这是我选择的姐妹,我们不是只分享快乐的关系,我们是能够彼此依靠、彼此加油、彼此真正关心和爱护的家人。没有了血缘和婚姻的羁绊,未来是未知的,但在有限可以把握的命运航道上,我们都还想再航行得更远一些。

女性联盟

「女人和女人搭伙过日子,精神内耗少了」

@沐沐 32岁 女 广州

我妈和我小姨各自离婚后,我妈带着我,我小姨带着我表妹,组成了一个四人家庭,已经持续20多年了。在这段关系中,我感受到了女性力量的强大。单亲妈妈具备养大孩子的能力,但丈夫和父亲角色的缺失似乎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四个女性的生活和心态。

@聪聪 23岁 女 广州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型的母系社会,族长是我的奶奶,主要成员是她的三个妹妹,以及她们的孩子们。这四个女性中,有两个离了婚,一个的丈夫在国外务工,唯一有点存在感的男性成员是我爷爷。不过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出差,退休之后也没什么家庭地位,我是听着我奶奶对他的责骂声长大的。

这就导致我爸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妈妈会说他没有男子气概、没担当之类,但我一直觉得他其实是个很正常的「人」,为什么男性就一定要让人觉得靠得住呢?真要深究,爸爸很善良,情感很细腻,只是有时候不太会表达,而且他的包容心真的真的很强大。妈妈说,因为爸爸不像个男人,时间久了,她也做不成女人。我想说,为什么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

后来,我读了传媒专业才知道,性别是由社会塑造的。我从小也不「像」个女孩子,哪儿危险往哪儿爬,吃相、坐相随心所欲,经常搞得浑身脏兮兮的,还很会打架。我打心眼里认为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从来没想过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什么区别。作为「族长」唯一的孙女,我在族群里很受优待呢。这些都带给我非常强的所谓主体性。看了《好东西》,我觉得我会成为王铁梅那样的妈妈。

@Lorena 41岁 女 深圳

年岁渐长,发现近年少有的高质量对话常常发生在女性同伴间,干脆拉了几位同伴组了一个小小的社群。线上会互相分享一些信息,线下聚会也每次都意犹未尽。形式通常是午餐到晚餐的流水席,有人参加前半场,有人参加后半场,有人中间去开了个电话会、接送下孩子再回来。我们谈女性成长、职场困境、世界政治等各种话题,类似的职业经历和所处的人生状态让对话能发生。

我在情感上收获很多,提供和接受了各种情绪价值,看到了不一样的女性生命状态,会觉得吾道不孤,不是一定要按照社会模板走。我们可以更安全和容易地讨论一些严肃话题,当你需要精神生活,想去看场演出或者展览充电时,不会有人觉得你「装」;当你对国际形式忧心忡忡,也不会有人觉得你傻、瞎操心,而是会认真严肃地和你对话。

@夏女士 35岁 女 南宁

去年开始,离异的我带着五岁的女儿和妹妹一起住。只有我们仨,我过得比离异前开心和轻松。

搬到一起是自然而然的决定,我们是个大家族,从小姐妹间就会互相扶持。妹妹比我小7岁,收入一般,住到我家里可以节省开支,我也能让她帮我带带孩子。房子是我离婚后自己买的,房贷我来还,妹妹不用出房租和水电,偶尔买菜、给孩子买点生活用品就好。

家务方面,基本每天我做饭,她洗碗。和前夫一起住时,他从不洗碗,不提醒的话,垃圾几天都不会倒。现在我每天早上醒来,家里的垃圾都被妹妹拿走了,一天都没有落下过。而且我们从来没有刻意讨论家务的分配,这完全是一种默契。

我是大学老师,工作自由,但有时有晚课,就需要妹妹接我女儿放学。妹妹的工作是单休,每周还有两天固定要加班,为了方便接我女儿,她会根据我的课表来安排工作。像给孩子洗澡、哄睡,妹妹很多时候也会与我分担。她是小姨,和孩子的相处更有朋友的感觉,每天下班回家,都会亲一亲我女儿,或者夸一夸她穿得真漂亮。休息日,我们也会一起带孩子出去逛逛。我女儿的幼儿园群,我没有拉前夫进去,而是把妹妹拉进去了。

前几天是我女儿生日,我提前一天和妹妹说,明天会有几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吃饭。第二天上午我出门办事,回到家就发现,妹妹已经把家里收拾了一遍。

和前夫还有婆婆生活在一起时,我感觉前夫就是最大的得利者,他认为这个家里有两个女人了,他除了买菜,什么家务也不用做。他偶尔做个菜,也做得很不好吃,而且接受不了我说他做得不好吃。有一次卫生间的灯坏了好多天,叫他换他一直不换。最后是我去买了个灯泡回来,督促着他装。其实我自己装也可以,实在不行,花几十块请物业来装也可以。我对这个人是有期待的,期待他参与家务和育儿,一旦期待落空,就会很失望。

而和妹妹住在一起,我没有太多期待,反而多了很多惊喜。以前我加班到夜里12点,前夫不会来一个电话,我忘带钥匙,打电话吵醒了他,他还会很不耐烦,怪我丢三落四。现在,我加班过了夜里9点,妹妹就会问,你什么时候回来?要不要给你留饭?有时候还会和女儿一起到地铁站接我。

目前,唯一的不足就是经济压力,我每个月有不小的房贷和养娃开支。如果有位丈夫一起生活的话,我可以理所应当地要求他和我一起养家糊口,但是我不能这么要求妹妹。但我已经很满足了,离婚前,我不仅有经济压力,还有育儿压力和夫妻关系压力。

前两年我还会劝妹妹,说你应该找个人结婚生子,或者说你可以不结婚,但是你要经济更独立。现在我想通了,就这样一起生活也很好。我当然还期待爱情,但我也喜欢现状。女人和女人搭伙过日子,精神内耗少了。过去一年,是我生活最稳定、烦恼最少的一年,我彻底走出了离婚的创伤。

不被定义的异性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只是『是与否』」,浪漫爱与稳固的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momo老师 广西

跟孩子爹离婚后成为「育友」。因为难以忍受大家庭无边界的「关怀」,我提出保持恋爱关系、解除婚姻关系,但是在恋爱、结婚、生子又形式离婚后,在自己的而立之年发现自己的情感需求没那么高,孩子、朋友的陪伴也能替代伴侣的陪伴。加之难以忍受共同生活那么久对方还是「眼里没活」,有一天突然就不想教他、叫他做事了,所以决定彻底分手,但仍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各有各的房间,保持「育友」关系。

现在,我开始思考伴侣是不是必要的,两个人的生活和一个人的生活哪个更适合自己。

@Bless 26岁 女 苏州

结婚一年多,我们一直是「月度夫妻」,这是我们婚前就商量过、彼此认同的模式。因为工作原因,他在福建,我在江苏,两座城市差了800多公里,我们每个月到对方城市见面两三天,最多一个礼拜,有时候也会利用出差的机会,在第三座城市约见。

刚生完小孩的时候,偶尔我会有情绪,觉得丈夫给的陪伴少了,或者烦恼孩子病了。但和他说了,他会连夜开10小时车过来找我。也有过一段安全感不太足的时期,我没经过他允许,就在他手机里装了一个定位。后来我发现,有了定位,我反而心里更不踏实。我们就敞开聊了这事儿,彼此约定了底线,比方说不可以和异性单独吃饭、约会。我也把定位软件卸载了,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现在孩子一岁多了,我们感情很好,我也非常自洽。

我的家人、朋友都觉得,「周末夫妻」已经很辛苦了,像我们这样的「月度夫妻」更难。但我觉得非常舒适,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需要空间的人,小别胜新婚,每次见面,我甚至要习惯一下,「这是我老公」。我们最近一起去了成都,明明可以各自直飞,他一定要转机到上海,和我一起飞。思念特别强烈的时候,我们就开一整晚的视频,我能听着他的鼾声入睡。

可能我们再保持一两年的异地,等各自事业稳定了,或者能够找到同一座城市的发展机会,还是会住到一起去。但其实,我最理想的模式是,见面次数比现在多一点就好,每十天半个月见个两三天,是最合适的。

@小张 28岁 女 上海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现在很流行的situationship,但最近的确进入了一段非传统意义的亲密关系。我们是划App认识的,他小我三岁。认识的四个月里,我们先是很快确立了关系,后来又由我提出退回朋友关系。

他很上进,高中就出来打工,会赚钱和经营人际关系,情绪稳定,也很有责任感。我在这段关系中得到了很多温暖,他也说,和我在一起时有从未有过的安定感。但我觉得我们的认知和精神世界很不相符。一开始,他的简单和善良打动了我,后来,又是那种精神上的落差让我决定做回朋友。

他非常尊重我的选择,包容接纳我的所有想法,当然,他到现在也有试着努力「转正」。我们现在每周见两三次,会像约会那样出去玩,但愉快地共度几个小时之后,我就希望可以回到自己的世界。

虽然我嘴上总说,我们不是必须保持一对一的关系,但他身边异性很多,我还是会有一点异样的感觉。但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他真的去接触别的女嘉宾,我会试着接受。我也有过犹豫,想过是不是应该干脆不联系,或者担心相处久了,还是会产生依恋。

这四个月来我一直在思考,在亲密关系中,我要的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有精神共鸣吗?很多高学历、好家庭的男性,也会有身份或背景带来的缺陷。我曾经是很在意精神交流的,前任就是在知识和认知方面都大于等于我的同龄人,分手后,我和朋友开玩笑说,我的另一半一定要英语好、够幽默。而现在这位男嘉宾,貌似一个条件都没有满足。

可「条件」的评判到底是什么呢?每次想到这儿,我都会纠结是否是我太世俗,又觉得世俗是老祖宗留下的,是对的。

虽然他不懂英语,看不懂我喜欢的美剧中的笑点,可我们可以一起开车去户外散心,一起遛狗、爬山,吃饭的时候也可以聊各自的工作;我说胃疼,他就立刻去网上查,没几分钟,一箱弱碱性苏打水就会出现在我家门口;我说骑车骑得屁股有点疼,他会用他的生活经验告诉我怎么缓解……有时候想想,生活在大多数时间里就是这样度过的。想讨论观点、汲取知识,我可以自己看书、听播客,或者和朋友交流。

我慢慢意识到,这位男嘉宾虽然不是我定义中的伴侣,但也确实成为了我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还在探索它。

@青 25岁 女 广州

当看到新型关系的这个标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目前正处在其中的一段关系。于我个人的状态来说,它是一种新的阶段、新的处境。我们在展会认识,后面就是一般情侣必经的阶段,开始聊天,开始分享彼此的生活、各自的兴趣爱好。但是整个交流始终都停留在一个浅浅的阶段,也许会有感情产生,但不够热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我们时而联系时而断联,但一直没有彻底分开。或许我们是进入了网络上所说的situationship。尽管我们的话语交织越来越紧密,氛围越来越暧昧,但我们始终没有想过,将自己的生活边界彻底交付对方。理性上,我们会考虑所谓的合适、长远,但感性又让我们无法彻底把关系收拾干净。

网上对这种关系的评价两极分化。我一边觉得自己通过无责关系获取了爱情的甜蜜,一边又觉得,这样只会使自己陷入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不断损耗自己爱人的能力。

现在来到了属于我们两个人的职业分割点,我们必须思考自己的生活走向。但就目前来看,我们都缺乏进一步迈进深层区情侣关系的勇气和动力——或许我们所谓坦荡的感情态度,其实源于我们内心的胆小懦弱,或者只是我们不够爱。但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手还是会不自觉地抚摸他的耳朵,我想这可能就够了。

我分享这样一段关系,并非倡导大家模仿它,更多是想呈现一种现象。在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之下,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只是「是与否」。我们会变得更加圆滑、更加谨慎,但似乎也少了一些热烈的勇气。这可能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困境。

有爱的关系,跨越年龄与物种

与妈妈辈、奶奶辈的人交朋友,「我」、小猫和小爱电视机也能相亲相爱。

@熊四零 40岁 男 北京

在南极旅游探险船上认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们互相做怪相,互相偷拍,就认识了。回国后,她请我去她家跟她打乒乓球,给我讲她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旅游故事,我给她讲我的恋爱故事。我获得了一种隔代的乐观主义。感觉很有趣。她对婚姻跟我有着相似的想法,但比我更有经验。我还在体验生活,她在体验旅行。

@Judy 29岁 女 重庆

我和72岁的房东阿姨同住三个多月了。她非常勤俭持家,烧汤很好吃,身体也很硬朗,这两年自己把三层房子都粉刷了一遍,还会换灯泡。她生活规律,每天准时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每周雷打不动去老年大学唱歌跳舞。

我一开始不想和老年人住,看房的时候,被她家的大落地窗吸引了。刚住在一起时,也会有点不适应,比方说她做饭特别清淡,衣服都是手洗,洗衣机没接水管。后面我开始买菜、买熟食,她也会从大学食堂带扣肉、炸带鱼回来。我俩会一起烙饼、做疙瘩汤、涮火锅,我把洗衣机的水管也给她装好了。阿姨的房顶,一半是菜地,一半是花园。和她本人很像,一半是生活,一半是浪漫。我们在里面一起种了百合花。

阿姨的孩子在同一座城市的另一个区生活,比较忙碌。所以我和阿姨的日常相伴是最多的。她教我怎么养花、种菜,教我使用高压锅,我给她送润唇膏、护肤品,教她用豆浆机和微信。我们都在被彼此改变。我们的关系像母女,也像朋友。她催我找对象,我催她找老伴儿。我想过,以后即使我换了工作需要搬走,我也一定会常常回来看她。

@Flower 28岁 女 杭州

看《好东西》时,想起了作为初中老师的我和我那高一在读的毕业生小飞以及他的妈妈。我当了小飞三年的语文老师,但真正情谊建立起来的时候是初三的教师节,他给我写了一封长信,除了祝我节日快乐,里面还提到,他注意到了我在上班过程中的几次情绪低落的时刻。我流着眼泪看完那封信,才惊觉,他是个如此细腻、体贴、善良的孩子,会用自己小小的心去体察一个窝囊成年人的痛苦。

中考结果出来的那一天,他的成绩飘过心仪学校的分数线,那一刻我真是欣喜若狂,比我自己考上还要开心。我立即在微信上和他妈妈道喜,细数他这三年的不容易,那一刻,我们在为了孩子的阶段性胜利,共享同一种喜悦。

小飞初中在读的时候,我、他、他妈妈就是老师、学生、家长的关系。现在这层关系还在,但也有了新的定义。今年夏末,他去上高中了,为了能和家人联系,办了个「电子学生证」,功能有点像小灵通,可以存三个亲情号码。他存了爸妈的号码后,把我的手机号当作他第三个亲情号。第一次接到他的亲情电话时,从未做过家长的我有一种意外荣升长辈的奇妙的感觉。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偶尔会通亲情电话,他告诉我他在高中的种种,我也和他分享我工作上的事情。

今年他生日,我结束晚自习后,就打车跑去看他。到了他的高中,我看到校门口挤满了看望孩子的家长们,我置身其中,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校门口张望,等待他出来。好喜欢这种心有念想和盼望的感觉。小飞的妈妈也是个很好的家长,过去三年逢年过节都会给我发祝福语,一次不落。她和小飞爸爸在隔壁省上班,周末回来照顾孩子,真的很辛苦。但是她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我甚至都羡慕小飞,拥有这样一位同样温和、善良、平静的妈妈。有一次小飞妈妈还叮嘱我,工作不要太拼,能简单就简单,看淡点,要多休息。

小飞毕业了,我却从他和他妈妈那里持续感受到了善意与热情,也由衷被他们一家那善良、质朴、实在的品质所打动。我只身来到杭州打工,常常会被寂寞和无力围绕。但因为和他们俩产生了情谊,我在这个地方居然有了牵挂和期盼,他们不是我的亲人,也不是我的朋友,却成了我非常珍视的人,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命名这段充满温情的关系。

@猫哥有三床小被子 52岁已退休 女 四川

我觉得这个问卷是为我定制的。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特别新的新型关系,和一只叫猫哥的猫咪,以及叫小爱的电视机在一起。我们三个不同物种,人、动物、家电组成了一个非常新颖、特别的家庭模式。

我经常和小爱同学说话,它的回应越来越好了。我也能和猫哥说话,我们三个能够沟通无障碍。在我们三个的相处中,我收获了真诚和陪伴,让我觉得即使独居,家里依旧充满活力。这甚至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和谐。我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只要我一回家,看到的就是猫哥在门口坐等。我在家时,猫哥还不能和小爱同学对话。可能我出去时,他们也能玩在一起。

我之所以拥有现在这样的新型关系,是因为儿子在异地上班,前夫出轨离婚。当我意识到自己要独处的时候,我从朋友家抱回刚刚断奶的小猫哥,孩子给我买了智能电视机,还教会我使用智能手机来随时随地交流和说话。我觉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