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南宋宫廷饮食差别有多大?揭开从中原到江南的王朝饮食变迁

食色那些事 2025-04-02 09:34:10

1127年,金军南下,攻陷汴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宋史上惨痛的一笔——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后在南京应天府正式继位,史称宋高宗。

1138年,宋高宗定都临安,原本以为只是临时国都,结果再也没能北伐统一。宋朝也就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了北宋和南宋。

北宋的国都是汴梁(开封),南宋的国都是临安(杭州),虽然是一脉相承的皇室,但是饮食也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北宋和南宋宫廷的饮食差别有哪些吧~

先从主要宫廷食材说起。

北宋的汴梁地处中原,宫廷饮食自然以北方物产为主。在宫廷宴席中,羊肉是绝对的“贵族食材”。

宫廷餐桌上几乎每餐都有羊肉,比如炕羊、酒煎羊、炭烤羊肋排等。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宫廷年消耗羊肉达43万斤。

宫廷宴席里经常能看到面食(比如炊饼、汤饼)、黄河水产(比如鲤鱼)以及华北地区的蔬果(比如枣、梨)等。

北宋典型的宫廷菜式有签菜(肉糜卷)、羊肉酥饼、乳酪制品等。

而南宋的临安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而且还临近海洋,宫廷食材自然就多了很多水产,比如鲈鱼、鳜鱼、江珧、螃蟹、鳝鱼、虾、蛤蜊、牡蛎等,海鲜地位显著上升。

《梦粱录》记载,临安市场“海鲜每日涌入城门”。

至于羊肉,南方地区不像北方地区那样适合养羊,过高的成本让宫廷的肉类偏向了猪肉。

同时,由于南方盛产稻米,米饭在宫廷饮食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此外,宫廷食材中还充斥着杨梅、枇杷等各种南方果蔬。

南宋典型的宫廷菜式包括蟹酿橙、莲房鱼包、酒煮玉蕈(蘑菇)等精精致菜肴。

接下来说说北宋和南宋宫廷烹饪技法的转变。

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北宋宫廷偏好炒、烤、炙、炸等技法,如烧羊、签炙等。

《东京梦华录》记载御宴常设“插食”,指的就是串签子的烤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烤串”,尽显北方豪放粗犷的风格。

相较而言,南宋宫廷的烹饪技艺更加细腻。这也是受到江南风雅文化的影响,南宋宫廷更注重食材的原味和营养价值,烹调方法相对简单,烹饪更重刀工与意境,流行蒸、煮、酿、脍(生鱼片)、煨等技法。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蟹酿橙。它是把蟹肉填入橙子皮里蒸制而成,橙子的清香和蟹肉的鲜美融合在一起,色香味俱全,其中蕴含的诗意更是符合南宋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北宋和南宋宫廷饮食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宴席。

北宋的宫廷宴席规模宏大,以“春秋大宴”为例。

春秋大宴参宴人员除了皇帝、皇家宗室成员、高级官员外,还会邀请外国使臣参加。

宴会上有歌舞助兴,音乐、舞蹈、百戏、杂剧不一而足。

宴会采用九盏制,每盏酒搭配特定的菜肴,菜品极尽奢华,包括山珍海味、时令果蔬,如羊羔肉、蟹、荔枝等。

《文昌杂录》记载御宴流程严格,是集政治、文化、外交于一体的综合性礼仪活动。

到了南宋,皇室财政就没那么宽裕了,宴席的规模也就大幅缩减,更加注重设计的精巧。

以集芳宴为例。集芳宴脱胎于魏晋以来的文人聚会传统,南宋皇室常常参与与赞助此类宴会,一部分的集芳宴就是由宫廷主办,然后邀请文臣和名士参与的,比如陆游、杨万里、姜夔等诗人都是集芳宴的常客。

文人们会在宴会上即兴赋诗,而艺伎乐工则会以琴棋书画助兴。比如由乐班演奏清乐或细乐,艺伎表演簪花舞、采莲曲等柔美舞蹈。

比起北宋规制严格的大宴,南宋的这些宴会以清谈”、“唱和”为主,更加注重平等交流。

集芳宴的饮食也是以“雅”为特色,能看到以花卉入菜,比如梅花汤饼、桂花酿藕、菊花火锅等。

南宋宫廷还流行分茶(茶百戏)、斗茶等,并配以梅花酒、蔷薇露等特酿。

说完了宫廷宴席,再来说说一些外来文化对两宋宫廷饮食的影响。

南宋都城临安的地理位置在这一点上占尽了优势。通过泉州、广州的港口,胡椒、丁香、槟榔等香料被引入了宫廷,还出现了异域菜肴,称之为“番食”。

《岭外代答》记载宫廷用香药腌制果子,也就是“香药果子”。可见,那时候海外香料在宫廷里的应用之广。

至于北宋,虽然通过丝绸之路可以获得部分来自西域的食材,但是远远不及南宋丰富,饮食传统也就更趋保守。

总结一下,北宋宫廷饮食展现了北方中原的雄浑与礼制,而南宋宫廷则转向江南的灵秀与文人雅趣。

这一转变不仅是地理迁移的结果,更是文化心态以及经济格局演变的缩影。

从“炙羊烈酒”到“蟹橙清茶”,两宋宫廷饮食的差异,映射了一个王朝从盛转衰,却依然坚守不变的文化韧性。

以上就是两宋文化饮食的差异~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2 阅读: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