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尾声:蒋琬接棒,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权力接力赛

小双正能量 2025-01-23 19:51:47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国时期的帷幕缓缓落下。

说起三国的尾声,可能灭吴之战会引发一些争议,因为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它在司马氏的权力布局里只是个配角。而真正具有划时代价值、拉开天下统一序幕的,是那场关乎蜀汉命运走向的关键对决。

这场大战不但帮司马家成功渡过了一道极为艰难的关卡,也让我们看到在文化暗潮涌动之时,一个政权是怎样从内部被慢慢动摇的。这可谓是一场扣人心弦、影响极大的历史盛事,而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入川传奇马上就要上演了。作为三国的收尾之作,它具有沉重的历史意义。

【蒋琬受命:力挽蜀汉危局】

回想过去,丞相诸葛亮突然离世,蜀汉一下子没了顶梁柱,政治局势变得不稳定起来。

在这危急艰难的时刻,后主刘禅将重大责任交付给丞相留府长史蒋琬,让他担任尚书令,承担起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职责,蜀汉从此进入了蒋琬掌管政务的新时期。

蒋琬是零陵人,年纪轻轻就表现不凡,他以州书佐的身份跟着刘备进入了蜀地。

在蜀汉刚刚建立的时候,蒋琬被安排到广都县去锻炼。没想到,他的仕途上一场危机无声无息地来了。刘备到广都巡查的时候,看到蒋琬整天不管政务,只顾着喝酒,一下子就生气了,想要严厉惩罚他,以此警示其他人。

好在啊,当时担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有识人之明,赶紧进言:“主公,蒋琬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绝不是那种只能管理个小县城的普通之人,他的长处在于能让百姓安定,您可得仔细想想啊。”就因为这至关重要的一劝,蒋琬不但性命无忧,官运更是越来越顺。

刘备夺取汉中后,蒋琬得以进入朝廷,担任尚书郎。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设立相府,蒋琬随之加入相府人员之中,从东曹掾开始做起,没多久就晋升为参军。诸葛亮北伐并屯兵在汉中时,蒋琬和长史张裔留在成都,负责处理丞相府的各类事务。

张裔离世后,蒋琬接替他担任长史,并被加封为抚军将军,进而成为成都政务的关键支撑人物。

诸葛亮在外四处征战,蒋琬在后方竭力保证物资的供应,让军队有充足的兵员和粮食,就像过去丞相处理军政事务时那样用心用力。诸葛亮也常常在汉中公开夸赞蒋琬,说他是成就帝王之业的重要部分,是能够共同努力前行的可靠伙伴。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给蒋琬树立威信,为他接班做好准备。

在私底下,诸葛亮在给刘禅的密信里特别肯定地说:“要是臣遭遇什么意外,身后之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去世,这对蜀汉来说就像晴天响雷,整个国家的人都心慌不安,百姓都在担心以后会怎么样。就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蒋琬,他是丞相指定的接班人。可蒋琬沉着得像座山,既没有因为老师的离世而过分悲伤,也没有因为掌握了大权而高兴得忘乎所以,所有事情都跟以前一样,稳稳当当地理着政务。

渐渐地,蜀汉不安定的人心平复了,蒋琬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大家所依赖的核心人物。真得佩服诸葛亮的非凡见识和长远眼光,他清楚自己离世后蜀汉定会局势不稳,那时老将们大多不在了,没有人能够独自担当重任。

回想起“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这句话,就能明白诸葛亮早就看出蒋琬具有安民的能力。经过将近二十年的仔细观察,诸葛亮坚信蒋琬能够支撑起蜀汉的江山。

如此一来,蜀汉原本波澜壮阔的权力交接,被蒋琬顺利掌控,充分彰显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

【战略转型:蜀汉的困境突围】

蒋琬把蜀汉的局势稳定下来后,却碰到了一个很不好解决的难题。

诸葛亮在世时秉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理念,那时蜀汉和曹魏相互对峙,彼此都指责对方是叛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蜀汉所声称的正统地位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献帝并非像传言中说的那样被曹魏害死,人家在山阳公的位置上好好生活着呢。

而且,自古以来帝王大多在北方,偏安于四川那一个角落的蜀汉,就好像是弱小的挑战者,想要和强大的曹魏争夺正统地位,就只能不停地强调对方是“假的正统”,自己是“正义却受逼迫的”,通过这样来蹭曹魏“真正天命所归”的热度,营造出一种双方对等的态势。

诸葛亮长时间在汉中驻军,这是向众人表明绝不退让的态度,而北伐则成为了蜀汉政权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公元238年冬季的十一月,蒋琬启程去往汉中。

当时的局势颇为微妙,司马懿在一个月前就把辽东给平定了,“天下有变”的迹象开始显现出来,然而蒋琬却迟迟没有行动。过了两个月,更大的变故出现了,曹睿去世,可蒋琬仍然没有出兵。

再过了两年,也许是觉得实在没法推脱了,蒋琬给出了一个战略想法:由于秦川的道路艰难险阻,很难突破,倒不如顺着汉水往东去,进攻东三郡。可是,命运好像在捉弄人,蒋琬突然得了病,这个计划就被搁置了。说实在的,就算他身体没啥问题,这个方案也很难被赞同,汉水的航道看上去是方便,实际上大船很难在那行驶,就算把东三郡攻打下来了,得到的好处也很少,而且还会陷入曹魏荆州的援军和东吴的两面夹击当中,很不划算。大家都纷纷进行劝阻,成都那边甚至让费祎和姜维过去阻止。

接着,蒋琬从汉中退兵,回到涪城驻扎。

与此同时,费祎被提升为大将军并担任录尚书事,侍中的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在镇南中的马忠晋升为镇南大将军,镇守汉中的王平被封为镇北大将军,负责督江州的邓芝调任为车骑将军,而姜维出于特殊的政治需要,被升任为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从而正式成为高级将领中的一员。

要注意,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姜维被当成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姜维只是被诸葛亮发现的有潜力的人,在诸葛亮在世时得到了一些发展的机会,而且那封表扬姜维的信,是写给蒋琬的。

姜维在诸葛亮离世后,长时间跟随蒋琬,而他真正开始显露才能是在蒋琬手下的时候。

蒋琬的这次调整,清楚地表明蜀汉的战略发生了转变,虽说依旧打着北伐的旗号,然而却从大规模的决战变成了小规模的袭扰,这就好比是买小额的彩票,要是中奖了那当然高兴,没中奖也没啥大影响。

仅仅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时间,曹爽看准了汉中兵力薄弱的情况,毫不犹豫地出动十多万兵力,大规模地展开了进攻蜀国的作战行动。

当下汉中的守兵仅有三万,涪城到汉中的距离很远,这消息一传来,全国上下都大为震惊。

幸得王平据守汉中,全力抵御,新上任的大将军费祎带领大批军队火速赶来支援,魏军最后铩羽而归。曹爽的失利,有力地表明了蒋琬之前战略规划的可操作性,汉中以少量兵力进行阻拦、涪城快速给予支援的方案确实有效。

这场战斗中,蒋琬没有亲自到前线去指挥,一方面是他身体不太好,另一方面是他出于公心,很放心地把指挥权交给了费祎。从这能看出,诸葛亮当年确定的接班人顺序仍然在起作用,这种不看血缘关系、有序传递权力的政治状况,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蒋琬觉得自己没多少日子了,就着手安排后事,表明不再搞大规模北伐了。从那以后,蜀汉的主力部队撤到了涪城,汉中只留了少量士兵防守,时不时喊喊北伐的口号。这种战略持续了十年,一直到费祎被刺杀身亡才结束。

在那段时间里,姜维心怀壮志,屡次想要调动大批军队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却常常被费祎用“咱们可比不上丞相,连丞相当年都没能平定北方、统一中原,更何况咱们呢,还是把保卫边境、让百姓安宁当作首要之事”这样的话加以阻拦,每次只准许他出兵一万人,只能小打小闹一番。

并不是蒋琬、费祎没有远大的志向,而是蜀汉的国家实力基础已经无法支撑像诸葛亮时期那样大规模的国家级战争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很多难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可他去世后,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接连不断地出现,蜀汉只得在艰难的处境中勉强维持生存,在历史的大潮中尽力保持着最后的一点尊严,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安排。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