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1904年的寒冬腊月,在湖南安化的兰田,一个名叫李新喜的孩子呱呱坠地。这个日后改名为李聚奎的男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尽管家境贫寒,但李聚奎自幼聪慧好学,7岁便开始读书识字,这在当时对于农家子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只是,命运并没有因此而眷顾他,母亲早逝,父亲一人承担起养育子女的重任,李聚奎在生活的重压下不得不中途辍学。
1926年,大革命高潮时期,年轻的李聚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成了一名勇敢的士兵。
大革命失败后,李聚奎选择了我党,参加了平江起义,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他曾多次救过彭老总的命,比如有一次,当叛徒雷震辉正要对彭老总不利时,李聚奎挺身而出,保护了这位伟大的元帅。
如果说李聚奎是我国革命史上一颗璀璨明星,那么杨得志就是被这颗星照亮并指引方向的年轻人之一。
1928年,不到20岁的杨得志报名参加了由朱老总、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开始革命生涯。那时的杨得志还很年轻,但已经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勇气和智慧。
没过多久,他成了红一军团第1师的一员,此时担任师长的正是李聚奎。在李聚奎手下,杨得志学到了战斗技巧,也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即“当红军要有三不要: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这种精神影响了杨得志的一生。
长征时,在李聚奎的手下,杨得志表现出了打仗极稳的风格,不骄不躁,逢战必胜。
在强渡乌江时,作为红1团团长的杨得志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十七勇士组成敢死队渡河,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突破了防线,给全军打开了一条生路。
事后,周公称赞:“红一团是‘天下第一团’。”而杨得志则谦虚地回应:“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
建国后,杨得志继续在军队中服役,并且身负要职,55年被授上将军衔。
李聚奎因一些特殊原因错过了当年的授衔仪式,直到3年后才补授上将军衔。
哪怕如此,哪怕职位高低,杨得志始终对李聚奎怀着深深的敬意。
91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老红军聚会上,已经80岁高龄的杨得志知道昔日恩师李聚奎今天也会出席,便一直没有落座,尽管双脚吃力,尽管身边人员劝导先行落座,可重情重义的杨得志一直坚持着。“我的老首长还没来呢,我去门口站一会儿。”他笑着说道。
当看到李聚奎走进会场时,杨得志连忙迎上前去,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眼中满是激动。那一刻,仿佛时间倒流,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两个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再次相逢,彼此眼中满含激动的泪水,那份情感令人动容。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战场上的生死考验还是和平年代里的相濡以沫,李聚奎和杨得志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上下级或同事间的关系。那是一份真正的战友情!
正如杨得志所说:“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句话是他对党的忠诚誓言,也是对他心中那位永远值得尊敬的老师长李聚奎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