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改革的深入,体制内的就业环境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再加上现如今AI的迅速发展,对很多岗位都带来挑战。
未来三年,体制内的变化可能会更加明显,甚至会导致大规模的就业结构调整。
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事业编转企,岗位市场化早在2020年,包含山东在内,就有9个省份被选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当年黑龙江1年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8.3万余名。2023年全国超20省缩减事业编5%-10%,2024年《事业单位功能性重组方案》要求2025年前完成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高危人员:非技术岗事业编,譬如行政文员(AI替代率超60%)、公立医院护士、高校行政岗和市政工程养护单位,都面临着被市场化的风险。这些岗位的员工可能需要重新适应企业的竞争环境,面对更大的工作压力。

一直以来,国央企都被视为“铁饭碗”,员工工作稳定,待遇优厚。
但2024年,国央企开始推行末位淘汰和不胜任退出机制,不论是针对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他们的工作表现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去留。这种改革旨在打破“大锅饭”现象,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竞争力。然而,对于那些能力不足或态度不端的员工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高危人员:特别是地方国企的后勤岗位,如食堂、物业、清洁工等,外包趋势正在加速。

如今,部分体制内单位也面临经营压力,为了优化机构和人员规模,体制内机构开始精简和人员优化,甚至有些单位出现了降薪、年终奖减半的情况。这种现象虽然只是个别案例,但也反映出未来几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体制内机构的精简和人员优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高危人员:“躺平型”基层公务员,比如那些依赖重复性事务工作,无核心技能的人员;高龄低学历编外人员,如政策明确“清退50岁以上临时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