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艺术,它甚至比语言出现的时间可能要更早一些。在原始社会时,人们会通过简单的节奏或是音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简单的作品,逐渐演变为一项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艺术。
在古代中国,音乐对于统治者来说不仅是一项艺术,还是一个政治工具。古代统治者祭祀时经常会用到礼乐,礼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音乐,一方面指的是礼仪。音乐也从一项单纯的艺术变成了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手段。
所谓的“礼崩乐坏”指代的就是统治者在政治权力上的溃败。在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人们要想实现阶级跨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每个等级都有该等级所规定的礼制。因此,礼崩乐坏背后所体现出的就是统治者的统治遭受了极大破坏。
虽然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是西周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十分重视乐制的制定和发展。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西晋时期乐制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礼乐在古代的政治属性是非常浓厚的。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这标志着曹魏政权统治的结束,司马氏正式接管天下。《晋书》记载,司马炎在登基之后继续沿用汉魏时期的遗制,这个时期可以算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建国不久后,司马炎开始着手制作礼乐。《晋书·礼志》记载,由于荀顗明《三礼》,对朝廷这类的礼仪非常了解。所以魏武帝司马炎就让荀顗负责主修新礼,而庾峻等三人共同刊定乐制内容。他们一共刊定了一百六十五篇乐章,还让乐人进行演奏。
那么,乐制的内容究竟有哪些方面出现了变化呢?
西晋乐制的变化西晋乐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西晋时期,南北两边的乐署和乐人都被西晋政府统合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在曹魏时期,中国呈现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直到曹魏末年才将蜀汉收入囊中。到了西晋建国初期,便只剩下孙吴政权和西晋抗衡。
吴国地处江南,好音乐,建国五十年中一直都有设立乐署并广纳乐人。《吴书》中就多次提到吴国“鼓吹部曲”之事。不仅如此,后人对吴国地区的音乐评价也非常高。由此看来,吴国设立乐署、乐人的事情即使在后世都十分有名。
公元280年,西晋灭了孙吴,那么这些乐人和乐署也自然会作为战利品受到西晋政府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西晋的乐人数量肯定较原来增长了许多。不仅如此,南北两边的音乐也得到了融合和发展。
其次,西晋时期,荀勖创造了新律笛。也就是说,新律笛就相当于乐律“标准器”,可以为诸乐正音。除了创制新律笛之外,荀勖还组织了一些乐官对汉魏时期的清商乐进行了系统整理。
清商乐是一种民间流行的音乐,流行于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融合吴歌、西曲等南方地区民歌的特色,可以说是南北结合的产物。
它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要内容,很少会触及到社会现实,因此风格也比较柔美绮丽。清商乐一般用于宴会等娱乐场所,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经常使用。
再次,西晋时期的雅乐曲调和歌辞内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曹魏时期,雅乐歌辞的文句通常都是长短不一的。西晋时期,荀勖等人认为曹魏时期的歌辞不符合古制,从二言到五言都有。因此,他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上奏,将晋歌基本上都统一改为四言。
另外,西晋时期鼓吹署的隶属机构也发生了改变。根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鼓吹署改为隶属太常。太常设置有博士和协律校尉员,负责统领太学各位博士及其他一些官员,其中就包括鼓吹。
最后,鼓吹曲的风格也发生了改变。以前的鼓吹曲多以战争为主要内容,而汉魏以后的鼓吹曲歌辞的创造者多为当时的文人雅士。因此,鼓吹曲的风格也愈发趋于高雅。
在了解了西晋时期乐制发生的改变后,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乐制的这些改变对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西晋乐制的改变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对应以上西晋乐制五个方面的改变,西晋乐制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也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创作礼乐歌辞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潮。在西晋时期,礼制发生了变化,使用范围和场合都变得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礼乐歌辞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当时文人圈中流行的风潮。
而这些文人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礼乐歌辞也在这些文人的推动下变得越来越成熟。据学者统计,《乐府诗集》中保存下来的曹魏礼乐歌辞数量还不到西晋的七分之一,由此可见西晋礼乐歌辞创作的盛行程度。
礼乐的歌辞古朴典雅,在创作时也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应制而作,另外,礼乐歌辞创作的盛行也从侧面提高了文人阶层的创作水平。不仅如此,创作礼乐歌辞的文人中还包括很多当时有名的文人,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用于宴飨,分类十分明确。由此可见,西晋时期的礼乐歌辞创作已经较为成熟,自成一套体系。可以说是礼乐、歌辞、演奏一条龙,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潮。
第一,西晋乐制的改变还促进了文人创作乐府诗的热情和繁荣。众所周知,音乐都是带有一定韵律和节奏的。那么,文人所创作的歌辞就必须要符合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否则听起来就会非常奇怪,和礼乐所使用的场合格格不入。
因此,文人在创作歌辞时就会注意这一点,这也就促进了当时乐府诗的发展。根据学者对《乐府诗集》的统计可以得知,现存的西晋各类歌辞共有106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我们刚刚提到过的傅玄,他创作的《长歌行》《饮马长城窟行》都是流传至今的乐府名篇。
此外,西晋时期有名的“二陆”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乐府诗篇。“二陆”指的是陆机和他的弟弟陆云,陆机在现在的名气比他的弟弟要更大一些,他也创作了《苦寒行》《秋胡行》等十几篇乐府诗篇。
第二,西晋乐制的改变还在文学领域中兴起了一股复古的风潮。虽然礼乐歌辞的创作到西晋时期时才变得流行,但是礼乐歌辞的创作却拥有悠久的历史。对于西晋来说,秦汉王朝也已经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了。
因此,对于西晋来说,秦汉就算是古代。既然礼乐在那时就已经出现,那么那个时候的礼乐制度和西晋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文人就开始模仿汉魏时期礼乐歌辞的风格,这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风潮。
这些文人专门去模仿前人的作品,当然了,他们模仿的都是前代的优秀作品。傅玄、陆机、左思都模仿过前人的作品,他们产出的作品也同样优秀,甚至有的还和前辈的作品平分秋色,一直流传至今。
第三,西晋乐制的变化还影响了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从一些先秦时期的古籍可以发现,这些典籍的文词都十分古朴简单。这是因为在那时语言和文字的发展还不成熟,书写和记录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就拿形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来说,《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都以四言为主,用字用词都十分质朴。这种诗歌风格符合那个时代的风格特色。不仅如此,《诗经》中的诗歌文辞也长短不一,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唐朝诗歌有很大不同。
诗歌发展的过程是十分缓慢的,从《诗经》古朴无华的语言到唐朝诗歌的巅峰总共经历了上千年。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西晋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西晋,五言诗歌的写作比之前更为成熟,诗歌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都知道,良性竞争会促进行业的发展,对于这些文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在应制时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表现自己,这也从侧面促使文人对自己的创作内容进行打磨和雕刻。因此,西晋时期的诗歌文辞更加华丽。
最后,西晋乐制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乐府诗批评的兴起。荀勖就曾在收集编纂乐府诗集时对乐府诗的价值进行高低评判,这也对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西晋时期的乐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魏时期的乐制,但是西晋时期的乐制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不仅如此,这些乐制上的改变还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