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逆袭:谁都不会一帆风顺
梦想的起步很顺利,薛其坤以高考物理近乎满分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录取。但考研的挫折让他“始料未及”。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39分,薛其坤不甘心,再考,再失败,再考……到1987年,第三次考研,他总算通过了考试,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
三次考研经历,让薛其坤更明白,人生之路不平坦,需要加倍付出才能有回报。

薛其坤院士,山东临沂人。一位杰出的中国物理学家,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一、 三次考研才上岸
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充满了挑战和坚持,展现了他对科学的深刻热情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1984年,薛其坤院士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准备研究生考试时,他经历了三次尝试才最终成功,这段经历对他未来的科研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薛其坤院士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先在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考研,居然三次才考上中国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通过不懈努力,1994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他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工作单位继续深入研究,并于2000年至2005年期间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担任助教和副教授。生活的大浪淘沙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失败和挑战,但正如薛其坤院士三次考研终成大气的传奇所证明的那样,不息的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逆袭之路。面对困境,心中怀抱希望的人会将之视为跨越困境的契机。

日本留学期间:左一为薛其坤
薛其坤院士在学术道路上的挑战重重,然而正是这些挫折成为了他人生轨迹中的转折点。第一次考研失败并未使他心灰意冷,反而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学术追求和自我突破的欲望。他将失败看作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更是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研究能力的机会。这种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是逆袭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策略、规划与智慧。薛其坤院士在经历两次考研的失败后,并没有盲目地再次尝试,而是进行了深度反思和策略调整。他重新审视自身的学习方法,调整备考策略,并针对之前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强。他明白,成功需要更多的是智慧而非仅仅是勤奋,他开始注重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不是单纯的努力程度。这种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调整战略的能力,是他最终能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
成长的道路上,支持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薛其坤院士在考研的过程中,不仅有着家人的理解和鼓励,还有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与支持。这些人构成了他强大的后盾,使他能够在压力之下保持坚定,从失落中恢复勇气。他们的帮助使薛其坤院士更加坚信自己的目标,并在追逐梦想的途中不失初心。逆袭之路往往充满孤独与艰辛,但拥有一个积极的支撑系统,可以让旅途中的灵魂得到抚慰。
二、 “7-11”院士薛其坤
薛其坤来到日本东北大学留学,导师樱井利夫以严厉著称,实验室号称“7-11实验室”:早上7点得到,晚上11点之前不许离开。“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从此“7-11”工作法就成了薛其坤的工作日常。数十年如一日,如此坚持,终有其成。薛其坤也由此得到一个美称:“7-11院士”。


2005年是薛其坤院士的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作为“百人计划”入选者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开始了新的科研旅程。在清华,他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拓扑绝缘体和低维高温超导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薛其坤院士因其在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方面的杰出贡献,于2013年获得了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这标志着他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坚持不懈终有所成
持续的坚持与不断的进步是逆袭之路上的双翼。薛其坤院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那些不畏失败、勇于挑战的人,才能在逆境中砥砺前行,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每一次失败都是对决心的考验,也是向成功迈进的一个步骤。薛其坤院士通过坚持不懈和持续努力,最终达成了他的目标,他的科研成就就是对他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好证明。

薛其坤院士三次考研的经历启示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智慧的策略,拥有支持的系统,并持之以恒地努力,逆袭之路就在脚下。成功不是偶然的礼物,而是不断探索、不懈奋斗后的必然结果。让我们以薛其坤院士为榜样,勇敢地在逆境中寻找成长与突破,迎接每一个黎明,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
安哥写于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