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
之所以想写这部剧是因为偶然看到了它的豆瓣评论区。
两极的评论其实我们看到过不少,但引起我注意的是,评论区并非单纯地在吵这部剧烂还是不烂,而是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展开了很两极的辩论:对于既往年代的糟粕尤其是重男轻女思想应该怎么拍?
摆在最热门的几条评论,一半是在控诉“2025了还有这种东西”,一半是在辩护“应该去呈现真实的年代和思想”。
我点开微博去搜索这部剧的时候,看到的一个词条就是“女性群像剧”,而且它的名字本身也叫六姊妹,这会给我们一个认知,那就是它其实讲的是女性的故事,它的叙述主体也势必会放在六个女性身上。
在时代剧中把着眼点置于女性身上,这其实是一件很新很亮眼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豆瓣还会出现迥异的声音,还是会有“2025了还有这东西”的质疑?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好奇了。
一、
先说下我对这个争吵的态度,我认为在年代戏里可以出现糟粕,指出这种现实的存在没有任何问题。但我更不认同那些以此来为这部剧辩护,甚至要求我们尊重彼时时代的观点。
年代剧可以去拍,但要看它怎么拍,要看它对这种思想的态度是什么,毕竟这种思想的存在是事实,但人受到的伤害同样是事实,既然要讲事实就要讲清楚这两种事实。
所以很多人对它的争吵其实有些偏离主线,这不是一个该不该讲的问题,而是一个该怎样讲的问题。
等我看到现在,我终于确定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它所宣传的时代故事和“女性群像”,在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一个谎言,它在讲法上,就已经出现问题了。
它的故事跨越了几十年,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个家庭在时代中沉浮的故事,其中以六姊妹的成长为主线。这看似非常的宏大与史诗,但至少在20集之前,故事实际的讲述中完全脱离了这条线。
比如说这几十年的中国发生了太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所有的历史背景都可以变成这个家庭的一个拐点。
在这一点上它有写得好的地方,比如恢复高考后,四妹考上了大学,走上了自己改变命运的另一条路;以及最新的这几集,九十年代几个家庭都经历了下岗和转岗待业,纷纷寻找自己的出路。
但大多数时候,这么多的历史转折与这个家庭融合的并不好,比如改革开放时,三姐的老公停薪留职选择下海,剧集的写法是他选择下海,紧接着就是赚了很多钱。这期间的过程完全不提,只有选择和结果,将所有的因都归于时代,这种写法是非常僵硬的。
还有唐山大地震那一段,所有人在外面搭棚睡觉,这段戏更是毫无必要,编剧还在这里加了一段小孩放火烧棚的情节,这段情节也并没有让故事泛起任何涟漪。
时代就是一个被利用的背景板,它不能没有,类似霹雳舞这种时代印记在片中也反复出现,但基本上它的作用就是不断构成这个家庭生活的转变。
这一招不止是用在历史拐点里,剧情本身的转折也是依靠突发事件去完成,比如何父之死,这场死完全是一个没必要发生的意外,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推进后续的剧情:姐妹的争吵以及女人的“当家”。
在这之下矛盾的出现和解决也非常简单,整部剧的节奏就像短剧一样快,父亲的死哭了几下就结束了,接下来马上续上的就是是四妹还是五妹接替父亲的岗位这一矛盾。
二、
当我们把时代的线移出,能支撑起这部剧的主线也只剩下了一条,那就是贯彻了至少二十集的“生儿子”。
首先是片名,何家一直想要一个儿子,但一连生了六个都是女儿,这就是《六姊妹》的由来。
接着是何家的各个女儿,长大后她们都面临着恋爱和婚姻的感情问题,而在目前从大姐到五妹结婚之后每个人生的第一个孩子无一例外又都是儿子,剧情甚至已经进展到几乎一集生一个孩子的程度。
生儿子的执念在整部剧和整个年代中都犹为显眼,这是一重事实,剧中确实拍出了那个年代里家庭对一个儿子的渴望,比如说因生不出儿子在外被人嘲笑,以及没儿子这件事就会成为邻里的一个攻击点。
但同样的,这件事更是一种糟粕,它带出的另一重事实是这种思想对当时的女性甚至是男性的伤害。而这也正是剧集应该明确的态度。
很可惜,这个事实在剧中是含糊的,这个态度在剧中也是割裂的。
它在台词上确实有着口号式的反抗和呼吁。比如生了女儿之后何妈跟何父说“咱们这是生产合作社,种子不行一样生不出儿子”,点出了没有儿子的责任其实并不应归于女性;大姐从小就要强,她会质疑女孩子凭什么不能当兵,发出女孩照样能做的比男孩好这样的感叹。
但在它实际的剧情上,甚至是由导演把控的价值上,生了儿子和生了女儿之后所传达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
它前期所有剧情的圆满依靠的都是女儿找到了一个好男人以及生下了儿子。比如大姐和建国结婚,给建国的设定就是他是个孤儿,正如此刻飘出的大量“刚好入赘”“倒插门女婿直接白捡儿子”“相当于多了一个儿子”弹幕一样,剧情上同时圆了何家和大量现实中“家里没有第二个男人的梦”。
尤其是建国在何父催促给孩子起名时突然说决定让他们生的第一个孩子姓何,而这第一个孩子果然是个男孩,此刻音乐、光影、表演、镜头中呈现的幸福像是要溢出来一样,何家不止在实际上有了儿子,更在何父一直念叨的传宗接代上有了“接班人”。
包括二姐也是这样,她嫁的男人是二儿子,而他们与大哥大嫂的矛盾就是大哥大嫂一直生不出孩子,而二姐的第一胎就是生了个儿子。
在这种矛盾的设计、叙事的编排和情绪的引导下,每当你看到她们生下儿子之后,你甚至也会不自觉地被那种幸福和圆满的情绪感染,而这本身就已经代表着电视剧传达出的价值。
一面在喊着“妇女能顶半边天”这种时代的口号,一面又疯狂地将生儿子视为幸福甚至是荣耀的指标,这不仅是那个年代的割裂,同样构成了这部剧的割裂。
在这种价值的引领下,它对女性的呈现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六姊妹,女性群像,讲的应该是六个女性以及她们身边的女性如何生活、如何在那个年代撑起一个家拼出一片天地的故事。
这些东西这剧里确实也有,尤其是最近几集着重塑造了四妹的工作狂形象,而她也因为这种态度让自己升官成为了领导;以及五妹面对丈夫的游手好闲毅然选择了离婚自己出去打拼,这算是剧播到现在才出现的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在大部分时候,它的重心依旧留给了男人。
比如前期对女性的写法,个人戏完全让位给了爱情戏。大姐的女性好友张秋芳同样暗恋当时喜欢大姐的男孩汤为民。大姐去参加渡江游泳比赛的时候秋芳和为民正在准备文艺演出,得知渡江时有人出事的消息后为民担心是大姐,马上抛下秋芳跑去找大姐。
但此时秋芳的表现却不是为大姐担心而是因汤为民抛下她而哭泣,女性的感情败给了性缘的争斗,这是一种很失败很落后的写法。
还有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这本来是最能呈现大姐能力的一段,一直在说着自己不输男人的大姐要如何在这段戏里立起自己的人设是最大的看点。但这段戏所有的剧情都用来服务她如何在下乡时和汤为民谈上了恋爱,真正讲述上山下乡内容的戏寥寥无几。
女人的能力就停留在这些口头的台词上,里面女性争取最多的权利也就是你不让我嫁给他我就是爱他就要嫁给他的自由。而对女人更多的呈现是给妈妈介绍老伴,妈妈指天高喊我好女不二嫁;老六因为生了女儿被婆婆嫌弃,回娘家坐月子,但是婆婆一催这边就是“你婆婆让你回去你就赶快回去”。
男人更是其中的主心骨,所以在有了大姐夫之后,父亲交代以后自己要是不在了,家里大事小事都要听大姐夫的,大姐夫就是当家的。
而在父亲死后,整个家里果然变成一团散沙。闹腾的女儿们不服大姐、母亲和奶奶的管教,一旦遇到事情就开始怀念父亲。
而问题解决要么依靠姊妹间的亲缘和血缘,要么是身边男人的谆谆教诲,比如四妹是要和五妹争工作名额还是去参加高考,姐姐妈妈奶奶说的都没用,最终是在她的竹马和大姐夫的劝导下决定去参加高考放弃名额。
在这种思想的统御下,剧集创造出一个家庭的盛世,所有人都那么开心,里面的女人个个都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女婿要么有钱要么专一要么听话。妈妈的酱菜缸子塌了,六个女婿一起帮她盖放酱菜的屋子,整段戏其乐融融,镜头逐个扫过的是六个干活的男人和母亲幸福的脸。
但这一盛世却怎么看怎么虚伪,因为当你去寻找这个幸福的源头时,你会发现能找到的最重要的归因点,就是嫁了个好男人,以及,生了个儿子。
毕竟婚姻和生子,在这部剧里就像是呼吸一样,一旦它停了,这剧也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