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滋生幸福的另一种力量

人之情长 2025-04-07 09:17:42

过去,情感或心理专家们往往向人们支招儿:要变得更加敏感,才能应对种种复杂的场面。甚至“敏感的人比钝感的人优秀”变成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甚至社会常识。然而,就在去年,为了缓解人们的心理困扰,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先生在杂文集《钝感力》中提出了“钝感力”的“药方”,逆“敏感”潮流而行之,逐渐引起了现代人的共鸣。

钝感力亦称“迟钝的力量”(the power of insensitivity),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冲突、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的反义词是敏感(sensitivity)。与人相处保持一定的人际敏感性是必要的,比如,听得懂他人的言外之意、能够察言观色等。然而,如果过度敏感,动辄火冒三丈、疑神疑鬼,则会阻碍和破坏人际关系。钝感,笔者的理解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不过分敏感,时刻处于精神紧张的戒备状态;二是建立在适度敏感基础之上,恰当地控制自己的反应方式和反应强度,既不是歇斯底里地失控,也不是熟视无睹的麻木。

人际互动学家认为,社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的,不管你的头脑多么聪明,学习多么优秀,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就无法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要在人际关系方面做到从容大度,一个人应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能力恐怕就是钝感力。当受到领导批评,或者朋友之间意见不和,还有恋人或夫妻之间产生误解时,不要急于反应,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冲突。一个人凡事都谨小慎微,看得过重的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终结了。

东方文化偏重于人际关系,因此,钝感力的说法产生于东方自有其中的必然。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之中,亲密关系(恋人、夫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重要。如果在亲密关系中缺乏钝感力,则往往会给双方带来痛苦。心理学家把幸福婚姻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发现一段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相当于每年创造10万美金的价值。

有过恋爱或婚姻失败经验的人,较易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敏感心理,可能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结果却常常矫枉过正、精明过度、挑剔过头,甚至想到新的恋情或婚姻就会感到莫名的恐惧。这些都是不懂得“有意义的迟钝”的好处的表现。

在婚姻当中,深谙钝感力之道的许多名人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罗纳德·里根夫妇,婚龄52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南希·里根的感悟是:“婚姻不可能实现真正平等,其中一方总要付出更多和学会妥协。这50年来,我们就一直在实践着这种付出和妥协。”我国著名歌词作家乔羽先生在一次宴会上,有一个学生问他:“您与一位女人共同生活了40年,真是难以置信!这些年您是怎么过来的?”乔羽回答:“这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忍。”

妥协、忍让,都是建立在适度敏感的基础上,用智慧处理矛盾和冲突的原则和方法。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类似的表述,如宽容、宽恕,孔子把人际和谐之道概括为一个“恕”字。叔本华也有一段话,堪称钝感力的哲学表达:我们应该宽厚地对待每一个人的愚蠢、缺点和恶行,牢牢记住我们所拥有的也只有自己的愚蠢、缺点和恶行。

如今某些年轻人在寻找伴侣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乃是缺乏钝感力以及运用钝感力的勇气。例如有些年轻相亲者自认为目光敏锐,用短短8分钟约会就可以决定“行,还是不行”。如果能够运用钝感力,尽可能不以成见视人,不过早下结论,以观察、理解对方为出发点,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就在“中国的城市离婚率逐年提高”、“‘80后’闪婚后跟着闪离”等话题随处可见的时候,电视剧《金婚》的热播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婚姻的渴望和怀念。我们常说“情比金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金”字,道出了婚姻的难能可贵。电视剧中的丈夫,正是以一种看似愚憨的钝感力包容、化解着妻子的过度敏感。那些用几十年如一日“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人们,向我们展示了婚姻的成功秘诀。

钝感力,可以说是大智若愚、以不变应万变的现代阐释。恋人或夫妻,若相互宽容、尊重、理解,巧妙地运用钝感力,和谐美满的爱侣关系、婚姻生活或许不再遥不可及。

0 阅读:2

人之情长

简介:每天送你一个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