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各地经济年报陆续发布,2024年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0强排行榜正式揭晓。
长三角区域在2024年全国GDP前30强城市中占据了11个席位,分别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温州、徐州,占据30强的三分之一以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2303ba860e8799acfbb43844915a11.jpg)
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引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竞争与合作也折射出区域发展的深层逻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2d4d5b4a777b5d14b0b1b071901e537.jpg)
长三角头部城市:创新与协同的“领跑密码”
万亿俱乐部扩容,苏州成增速标杆
长三角共有9座城市进入全国27个万亿GDP城市名单,包括上海(5.39万亿元)、苏州(2.67万亿元)、杭州(2.19万亿元)、南京(1.85万亿元)等。其中,苏州以6%的增速领跑万亿城市,其工业增加值增长9.2%,电子信息与汽车两大万亿级产业贡献显著,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增速超15%。上海则凭借集成电路(+20.8%)、人工智能(+7.1%)等先导产业,成为首个GDP突破5万亿的城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ae81bda2a1fb234772a894f81a7f864.jpg)
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效应凸显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跃升至2023年的267.57分,年均增幅9.26%。上海与苏州、杭州的产业链互补(如上海研发+苏州制造)形成“溢出效应”,南京、合肥依托高校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无锡、南通则通过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等特色产业巩固优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c1b3eddcc7fd1a17fdbedf738d2635.jpg)
后发城市如何破局?工业升级与生态协同是关键
增速黑马的启示:宿迁、绍兴的工业突围
宿迁(增速7.3%)和绍兴(7.0%)依靠化学纤维、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的高速增长(部分行业增速超50%),证明传统工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性。
徐州、温州等冲刺万亿的城市可借鉴其路径,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赛道。
南京的警示: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南京以4.5%的增速垫底长三角万亿城市,主要因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拖累。
其2025年计划打造万亿级软件产业集群和5000亿级新型电力产业,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宁波超越天津的案例(以123亿元优势)则显示,港口经济与智能制造结合(如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是突围关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f2670f0492455c97d599ed900624d31.jpg)
长三角vs珠三角:优势互补与短板反思
长三角的优势:体量与均衡性
经济规模:长三角GDP总量占全国24%,9座万亿城市远超珠三角的4座(广深佛莞)。
产业协同:区域内形成从上海金融到苏州制造、杭州数字经济的完整链条,而珠三角更多依赖广深“双核”辐射。
珠三角的启示:创新浓度与开放效率
科技转化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超37%,长三角则依赖上海、合肥等单点突破,整体创新浓度不足。
外贸韧性:珠三角外贸依存度达64%,苏州虽以装备制造出口(占77.8%)领跑,但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对东盟市场开拓力度不及深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fb85b70e902b511f4dd20111692ed4.jpg)
发展建议:从“竞速”到“竞质”的转型
头部城市: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需突破用地限制,通过“五大新型工业化行动”发展低空经济、区块链等未来产业。
苏州可借“智造十大行动”推动纳米材料、生物医药集群国际化,对标德国工业4.0。
后发城市:差异化定位与生态协同
徐州、温州可联合合肥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跨省产业链,利用徐州工程机械基础与合肥新能源汽车产能。
南京、宁波需强化“港口+科创”双轮驱动,借鉴深圳“产学研资”一体化模式,激活高校资源(如南京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
区域协同:破解“行政区经济”壁垒
推动沪苏浙皖共建“长三角科创飞地”,实现上海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
复制“南通沪苏通产业链联盟”经验,在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组建跨区域产业基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3886b7154ba9f76c011445b8a28ac5.jpg)
启示:从“规模红利”到“质量红利”
长三角的领先地位得益于规模效应与政策红利,但面对珠三角的科技创新攻势,需从“拼速度”转向“拼质量”。
头部城市应瞄准世界级产业集群,后发者则需以“长板理论”切入细分赛道。
未来,区域一体化的深度(如数据、人才、资本流动)将决定长三角能否在“双循环”格局中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