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凯文在新开的中餐馆里点了一碗红烧牛肉面,等菜的间隙和旁边的华裔朋友李明聊起了最近的电影。
凯文说:“听说你们中国电影《哪吒2》在国内很火,票房爆了。
但我发现,在北美这边票房才310万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
”李明笑了笑:“其实这背后原因很多,你想听听吗?
”凯文点点头,眼神里满是好奇。
国内票房耀眼,海外表现不如预期《哪吒2》在中国市场的成绩确实亮眼,票房高达114亿人民币。
当它走出国门,踏上北美这片土地时,局面就完全换了个样子。
票房的确很低,仅有310万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
就好比一个孩子在自己家乡被捧上了天,但到了外地却没人认识他。
这样的票房差距让人无法不深思。
不是说国内的观众对动画电影有特别的偏好,而是因为《哪吒2》确实有它的闪光点,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动画效果,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可一旦这部电影到了北美市场,情况就不一样了。
美国和加拿大的观众对它并不感冒,甚至有些影院还取消了排片。
那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境遇呢?
北美市场票房对比:《哪吒2》与《美队4》其实,同期上映的还有另一部电影——《美国队长4》。
这部电影在北美的票房成绩是4000万美元,《哪吒2》的票房比《美队4》差了整整13倍。
这种对比非常直观,同样是电影,《美队4》为什么就能获得北美观众的青睐,而《哪吒2》却默默无闻呢?
我们来看看单个影院的票房数据。
《哪吒2》在660间影院上映,平均每间影院的收入是4696美元,而《美队4》平均每间影院的票房收入是9744美元,将近两倍的差距意味着《美队4》的受欢迎程度远高于《哪吒2》。
显然,影院的选择和排片数量直接影响了两部电影的票房表现。
那么,像《哪吒2》这样一部在国内市场表现优异的电影,为什么在北美却显得如此弱势呢?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文化差异和发行公司的实力是两个主要因素。
文化差异与发行短板的双重挑战在谈论《哪吒2》在北美市场的表现时,第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
故事内核是中国经典神话的《哪吒2》,在很多中国观众心中有着重要文化背景。
可是,对于北美的观众来说,影片里的很多细节和寓意并不容易理解。
比如,电影中有一段有关金箍棒的戏份。
对于熟悉《西游记》故事的中国观众来说,这象征着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好莱坞的特效公司在处理这些镜头时需要详细的解释甚至需要提到孙悟空,他们才能理解其重要性。
这种文化上的隔阂无疑让北美观众对影片的情节和情感很难产生共鸣。
哪吒2》的发行公司——一家本土电影公司,它在北美的发行工作并不顺利。
在这次北美上映时,电影主要在AMC院线放映。
虽然AMC是美国的主要院线之一,但它在全美约900家影院中,只有660家选择了《哪吒2》。
相比之下,《美队4》开画时在4105间影院上映,数量几乎是《哪吒2》的六倍之多。
在电影的发行模式上,中美有着很大的差异。
国内电影发行会将拷贝送到所有影院,至少会排一两场。
但北美市场不同,影院会先签署放映协议,然后才会接收拷贝。
这种发行模式意味着如果未能与更多的影院达成合作,电影再想靠后续排片增加票房会变得异常困难。
尽管《哪吒2》在北美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尝试是失败的。
每一次尝试,都是中国电影向世界展示自身魅力的一次机会。
结尾部分找个贴切点结尾:
哪吒2》的北美之旅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但也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正如李明对凯文所说的那样:“电影市场也需要一步一步来,加强文化交流、提高国际发行能力,我们的电影终有一天会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或许《哪吒2》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每一次出海,都是新的起点。
希望未来,中国的另一部佳作能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