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早期都城在河南新密新砦遗址”的观点,主要基于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的阶段性结论,但目前这一说法仍存在争议,尚未成为学界共识。以下是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及背景分析:
---
### **一、新砦遗址的考古发现**
1. **时间范围**
新砦遗址的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00年**,处于中原地区 **龙山文化晚期** 向 **二里头文化**(通常被认为是夏朝中晚期)过渡的阶段。这一时间段与传统文献中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的早期年代大致吻合。
2. **遗址规模与等级**
- 发现 **三重城垣结构**(外壕、城墙、内壕),面积约 **70万—100万平方米**,远超普通聚落,具备早期都城的防御和规划特征。
- 出土 **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坑**、**贵族墓葬**,以及 **玉器**、**青铜器残片** 等高等级遗物,表明这里是区域性的政治与宗教中心。
3. **文化特征**
- 新砦文化层介于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器物(如陶器)风格兼具两者的特点,体现了从“多元邦国”向“广域王权”过渡的迹象。
- 发现 **龙形纹饰**、**神兽图案** 等符号化元素,可能反映了早期王权的意识形态建构。
---
### **二、学术观点的支持**
1. **“新砦期”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提出“新砦期”概念,认为其填补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空白。部分学者(如赵春青等)进一步推测,新砦遗址可能是 **夏朝初期(如夏启时期)的都城**,即文献中提到的“黄台之丘”或“夏启之居”。
2. **与文献的对应**
- 《竹书纪年》《左传》等文献记载夏启建都于“钧台”,而新砦遗址所在的河南新密地区,古称“有熊氏之墟”,地理范围与传统“钧台”位置接近。
- 《水经注》等古籍提到“黄台之丘”附近有“夏启之居”,与新砦遗址的方位有一定关联。
---
### **三、争议与质疑**
1. **缺乏直接文字证据**
新砦遗址未发现明确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金文),无法直接证明其与“夏朝”的对应关系。夏朝的存在本身仍依赖文献与考古的间接互证。
2. **二里头遗址的竞争**
二里头遗址(洛阳偃师)规模更大(约300万平方米),出土了宫城、青铜礼器等更高等级的遗存,被广泛认为是夏朝中晚期都城“斟鄩”。部分学者认为新砦仅是二里头文化兴起前的一个区域性中心。
3. **学术定义的模糊性**
夏朝是否为一个统一王朝、其疆域范围如何界定,学界尚无定论。新砦遗址可能属于早期“夏文化圈”内的一个邦国都城,而非后世理解的“大一统”王朝都城。
---
### **四、结论**
目前,“新砦遗址为夏朝早期都城”更多是一种 **假说**,其核心依据是时间、空间与文化特征与传统文献的契合,以及它在龙山—二里头文化过渡中的关键地位。然而,受限于早期文明考古的复杂性,这一观点仍需更多证据(如文字、大型王室墓葬)支持。
**学术意义**:无论是否为夏都,新砦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揭示了从多元邦国向广域王权演进的动态过程。
---
若想进一步了解,可参考:
- 赵春青《新砦遗址与夏文化探索》
- 许宏《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
- 李伯谦《新砦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史记记载最初夏禹国都为阳翟,应该是现在禹州的瓦店遗址,后夏禹迁都至阳城,应该为现在登封的王城岗遗址,之后夏禹的孙子太康迁都斟鄩,之后夏朝又迁都多次,最后夏桀又迁回斟鄩,史记记载斟鄩位于伊洛河,唐朝学者认为斟鄩在巩义西南,洛阳偃师县的二里头遗址也在巩义西南,C14测年代二里头为夏中后期,应该就是斟鄩。很多遗址都只挖掘极少一部分,比如二里头就只挖掘2%而已,殷墟只挖掘5%,甲骨文只破解已出土文字的一半左右。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的国都大部分位于洛阳一带,登封(阳城)巩义在古代都属于洛阳,偃师也是洛阳的县。偃师除了二里头遗址(斟鄩),还有个商都西毫遗址,史记记载商汤灭夏定都西毫,汉书记载商汤的西毫位于偃师。史记记载商汤以西毫为国都的原因是为了纪念先祖帝喾(三皇五帝之一),史记记载帝喾也以西毫为国都。商超迁都次数比夏朝还多,史记记载商汤灭夏前迁都八次,灭夏后迁都七次,毫都除了西毫还有南毫(商丘)北毫,殷墟(安阳)为晚期国都,至于朝哥(鹤壁淇县)只是商纣父亲时才开始建都